張偉 袁永偉 周子漢
明清石榴園,是迄今華東地區年代較久遠的古代石榴園之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東北部塔山,塔山石榴種植迄今已有千年歷史,種植面積約8.3 萬余畝,石榴產品總產值達4.83 億元,是國家級保護石榴園。園內,現存百年以上的石榴老樹達2520株,平均樹齡280 年,其中300 年以上的有350 余株,最大樹齡600 年,據考證這些石榴樹植于明朝中期。2023 年9 月在全國綠化委員會“雙百”古樹評選中,明清石榴園榮獲“全國最美古樹群”稱號。
明清有石榴園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這里是龍脊山4A級國家風景區,也是張果老故里,至今仍保留許多傳說的遺跡—塔山寺遺址、八仙亭、參井、藏仙洞、煉丹爐、驢打滾等,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十分火爆。
近年來,隨著景點的不斷開發,游人日益增多,對古石榴樹群保護工作的要求也逐漸增大。石榴園中有部分古樹沒有納入保護范圍,有的古樹因老化結果率低,有的古樹因人為干擾出現殘枝斷枝。如何實現在保護好古樹的前提下,開發利用好這些歷史、生態資源,實現保護力度最大化、經濟價值最優化是擺在眼前的最重要工作。
在淮北市林業局的精心指導下,明清石榴園管理公司積極探索古樹認領認養保護新模式,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多管齊下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初步形成了資源產權流轉、生態產品開發、生態修復保護、文化價值提升等四類實現模式,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明清石榴園600 年古樹
明清石榴園原來為村集體所有,共有村20余戶百姓種植,以家庭承包經營模式為主,林地碎片化,綜合收益低。2023 年5 月,烈山鎮人民政府統一征收補償,破解種植零散化、碎片化發展瓶頸,引導林地規模流轉,將分散的林地整合起來經營,激活林地經營活力,釋放規模效應,充分發揮森林“四庫”作用。明清石榴園共征收土地33 畝,涉及46 戶,盛果樹每株補償290 元、初果樹每株補償120 元,土地每畝補償52700元,流轉收益歸村集體所有,并委托專業團隊統一運營管理。因此,“小園”成為“大園”,石榴園的綜合效益得到顯著提升,實現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資源資產資源,推動經營更加科學高效、林權價值增值途徑更加多樣,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落實“一樹一策”方案,明清石榴園對古石榴樹進行補充登記、編號、拍照、建立資源檔案,為每株古樹統一制作古樹保護牌,增加二維碼。公眾通過掃碼可以了解古樹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信息,提高了古樹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保護石榴古樹原有生態環境基礎上,不隨意搬遷,不在古樹周圍修建房屋、挖土、傾倒垃圾和污水,及時清除樹下雜物,適時澆水,加強病蟲害防治。根據古樹生長狀況,針對性開展保護措施,對于樹木空朽、樹冠生長不均衡、有偏重現象的樹木,在樹干部位做固定支撐架進行支撐保護。科學制定復壯方案,根據樹體長勢和生存環境等情況進行針對性保護修復,通過去枯弱枝,促發新壯枝、修剪、松土、病蟲害防治、加強肥水等一系列保護措施,對古樹名木進行復壯。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關注古樹名木保護,營造人人愛護古樹名木、共建共享生態文明的濃厚氛圍,明清石榴園的古樹均可進行認領認養。認領者在園內挑選心儀的石榴樹,預估產量,采摘時節即可查收成果,開啟屬于自己的石榴盲盒。被認領的石榴樹產出的果實,歸認領者所有。明清石榴園鄉村文旅公司承諾保底每株樹產量60 斤(青皮甜,每顆果實半斤左右),如不足由明清石榴園補齊,或兌換等價石榴汁。同時,園區組織開展“我在烈山有株石榴樹”古樹認養活動,認領者可現場挑選古樹并出資進行掛牌。實行共建共享,認領者可以通過觀景直播了解古樹生長、收成情況,也可參與古樹養護、研學寫生等活動,并在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深度發掘石榴文化價值。
明清石榴園將石榴產業與旅游開發相結合,順應數字化景區建設融合大趨勢,借助信息化平臺開發“明清石榴園”小程序,打造明清石榴園智慧景區。小程序可以滿足游客預約參觀、就餐、住宿等需求,享受到便捷智能的旅游體驗。石榴園大力推廣古樹文化旅游活動,將古樹文化與旅游交相融合,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古樹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走出了一條石榴產業支撐,文化旅游大發展的新路子。同時,烈山區積極開發石榴盆景、根雕、石榴飲品等深加工產品,提高產業附加值,借助農旅融合發展推廣深加工產品。利用地理標志產品“塔仙石榴”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深度融合榴園石榴與旅游產業,三產融合發展,打造了安徽省優秀特色小鎮——“石榴小鎮”。

果滿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