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麗萍

專家說,好奇心是認知、探究以及尋求新穎的、有挑戰性和不確定性刺激的強烈愿望,當外部環境事件呈現出不熟悉的,有挑戰性的,有意義的特點時,好奇心便會促使人們積極響應。
好奇心也是積極接近及感知有新奇的、陌生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等特征的角色、事件、物品和環境,試圖給出自己的理解,或者會根據自己的認識操控這些原本不熟悉的事物和現象的心理行為模式。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可能感受到從一開始被新奇刺激喚起的警覺、緊張或驚訝、逐漸認識、理解甚至操控之后的滿足感、掌控感或成就感。
我們先看一些例子:
三年級孩子在學校的科學課上學習了關于養蠶的知識,從未養過蠶的他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家后,父母買了蠶寶寶,孩子通過實踐養蠶,在過程中遇到問題,會主動請教家長,解決問題,學到了新的知識,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有的孩子在面對新奇事物時,會表現出一般或者強烈的探究欲望,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有新的收獲。
四年級孩子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有一種更簡便的算法,但老師在課上并沒有講過,她很好奇是否能夠成功算出正確的答案,回家后自己嘗試用不同的數字去驗證,結果答案都是正確的,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有的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疑惑,但不愛提問,選擇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兒童的好奇心表現還會呈現性別差異。例如女孩子對于玩具如貼紙、串珠等表現出更強的好奇,而男孩子則對新奇的、獨立性強的事物更好奇,如樂高、賽車等。
孩子的好奇心主要表現在“動植物和微生物”“神秘事物、宇宙太空和自然現象”等方面,而比較少數的孩子會對哲學歷史文學產生了解的好奇心。讀小學的孩子整體呈現出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通過自行探究滿足各自好奇心的想法非常突出。
認知特點。讀小學的孩子年齡階段為6-12歲,根據教育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生大多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此階段的兒童認知特點為掌握了各種守恒的概念,思維具有可逆性,也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此外,在小學中年級,兒童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漸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這樣可以解釋為什么大部分小學孩子對天文、地理、自然現象這些具有鮮明特征和多樣變化的事物的領域產生比較強的好奇心,而比較少的孩子會對哲學文學等抽象敘述較多的領域產生好奇心。
心理特點。小學孩子情緒不穩定。他們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前一分鐘還情緒高漲,后一分鐘又恢復平靜,波動比較大,富于表現且感情不夠深刻。因此孩子會對新奇的刺激展現強烈的好奇心,但是探索的行為可能會隨著情緒的下降而消失;好奇心強。常常有各種疑惑,遇到新奇刺激時總把“為什么”“是什么”掛在嘴邊,總是想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同時因為小學孩子的認知不夠深刻,抽象思維能力還在發展,因此提出的問題,更多是圍繞著淺薄的事物的特點而進行探索;注意不夠持久、穩定。小學低年級孩子常常出現上課開小差、好動、被無關事物吸引等行為,到了中高年級這些行為減少,但仍然不夠穩定。因此如果沒有家長和老師的額外支持,兒童更可能被一個又一個新奇的刺激牽著跑,到處問為什么。
研究表明小學孩子的好奇心滿足途徑中,通過多看課外書來找到答案的比例最高(42%),其次是和家長一起探索實踐(30%),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家長采取以下措施:
孩子會通過直接閱讀有關課外書滿足自己產生的好奇心,而在閱讀時遇到新奇的知識內容,也會促進孩子的進一步探索,拓寬孩子好奇心的范圍。有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好奇心大多指向自然界的宇宙天文、自然現象、動植物,仍有部分兒童對歷史文化,哲學思想產生初步的想象。因此,家長應根據兒童的情況提供適齡讀物,增加孩子產生好奇的可能性。如果孩子的課外讀本數量匱乏,甚至沒有課外讀物,將不利于孩子的好奇心,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家長可以用親子共讀的形式,更好地關注兒童好奇心的發展,及時地提供情緒的支持和問題的解答。
科學領域的由假設,推理,結論構成的定律或者公式對孩子的吸引力,不如生動形象的圖片展示和現象描述,加上孩子的抽象思維仍未發展完全,因此不適宜向孩子灌輸大量的數字或者復雜的理論,應當更多地使用由具體的情景構成的簡單問題。研究表明,兒童在實際操作中,對自然科學有著非凡的接受能力。實際操作就是要讓兒童在生活當中發現自然現象,并在這些現象感到驚訝和好奇,產生疑惑,從而進行認真觀察、提出假設、用心求證,通過自己努力或尋求幫助得出結論。如此,兒童才能正確運用科學的力量,學會通過思考再做出相應的反應,鍛煉大腦思維力。
市場上兒童讀物的質量良莠不齊,有些讀物里不僅包含早已被辟謠的“科學謠言”,其中也有一些不利于孩子身心發展的觀念。家長應提高甄別信息的水平,為孩子好奇心的發展把好關。
輕松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更容易產生探索欲望和探索行為,家長可以允許孩子自主探索,盡量避免否定、阻止孩子,以免孩子產生退縮心理和害怕、羞愧等消極情緒。孩子的好奇心通常表現在動手,看一看、摸一摸等身體動作上,但是作為父母總會要求孩子的行為要得體,衣物要保持干凈,這些看似很小的束縛會潛移默化地限制孩子的探索欲望與求知心理。好奇心的組成部分包括對事物的觀察探索與關注的持續投入。在與大自然互動的過程中,孩子能夠被激發出觀察探索與關注的行為,因此,父母可以經常帶領孩子參加戶外的活動,親身體驗自然世界,探索和發現自然現象自然景物。同時允許孩子擁有開放的思維。孩子的世界以及思維方式和大人很不一樣,家長們要盡量避免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及自身過往的經驗去束縛孩子的思維。
孩子的好奇探索可能在一開始并不深刻,可能只會探索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定對這些事物產生長久的興趣。因此不能一下子要求孩子對事物的好奇保持長時間和高度的關注,孩子反而會因為難度過高而產生退縮心理。
我們家長可以通過互動式提問,逐步帶動孩子主動探索的好奇心,減少家長的直接灌輸。對孩子的提問我們要保持誠實,不夠清楚時承認自己也有不了解的地方,查找資料或者動手實驗,和孩子一同尋找答案。孩子提出的問題,一些家長不知道時選擇敷衍回答,往往滿足不了孩子的好奇心,還會阻礙孩子好奇心的擁有,這時候需要家長保持耐心。和孩子共同探索結果時,不僅要求家長給孩子提問,還要家長引導孩子學會提問和應對提問,那種家長“獨角戲”似的提問,對培養孩子好奇心的效果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