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革平 鄭壹
11月5日,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學青會”)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開幕,來自全國的101個參賽代表團共赴這場青春盛會。
第一屆學青會設39個大項、51個分項、805個小項,其中廣西承辦35個大項、45個分項、768個小項,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1.8萬名運動員參與其中。
第一屆學青會如何體現廣西特色,綻放青春活力?自籌備之初,廣西就圍繞“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以各項賽事為契機,精心選擇比賽場地、提升場館參賽體驗,促進體教深度融合,努力辦成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學生青年運動盛會。
11月8日至11日,第一屆學青會攀巖比賽將在南寧市馬山縣古零鎮初級中學攀巖館舉行。“我們這里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室內專業攀巖館,可以舉行攀巖速度賽、難度賽和攀石賽三個大項的比賽。”馬山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局長黃旭進介紹。
馬山縣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石山叢立,巖壁光滑,發展攀巖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良。這里也是國家少年攀巖集訓隊(馬山組)的所在地,曾先后舉辦廣西青少年攀巖錦標賽、中國攀巖自然巖壁系列賽(廣西馬山站)等比賽,具有較為成熟的攀巖賽事籌備經驗。今年7月,馬山縣舉行了2023年廣西青少年攀巖錦標賽,根據本次比賽成績及平時訓練成績,從12歲至15歲的優秀運動員中選出參加第一屆學青會攀巖比賽的預賽名單。
來賓市武宣縣七星湖體育綜合體是第一屆學青會(公開組)皮劃艇靜水比賽舉辦地。據武宣縣教育體育局副局長潘中彬介紹,七星湖體育綜合體以“建設國際級、國家級賽艇、皮劃艇靜水、龍舟比賽場地”和“建設國家級水上運動訓練基地”為目標,配備賽事綜合樓、主看臺、終點塔、運動員配套用房以及賽事湖岸馬路等,該場地已成功舉辦廣西青少年賽艇錦標賽、學青會賽艇測試賽等多項專業賽事。
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副局長、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組委會綜合協調部副部長盧意文介紹,廣西編制了《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項目競賽委員會組建工作方案》,按照“一項目一專班”工作原則,完成了學青會51個項目競賽委員會的成立工作;動員51個區直單位和14個市踴躍參與學青會籌備工作,確保各項賽事圓滿舉行。
“你看,我們射擊館的墻面全部采用玻璃棉疊加水泥穿孔板進行建造,可以很好地吸收噪聲,把聲音對運動員的干擾降到最低。”中建七局六公司三塘體育訓練比賽基地項目質量總監陳龍飛指著墻壁說,玻璃棉內部纖維蓬松交錯,存在大量的微小孔隙,具有良好的吸音特性。外部再疊加多孔的水泥穿孔板,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場館內的噪聲,為射擊比賽營造安靜的比賽環境。
無論是預賽館還是決賽館,都設計有原木的防彈墻,一面面防彈墻按照一定角度排列,形成了射擊館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除了最大程度地方便運動員參賽外,綜合運動射擊館決賽館還配備了三塊大屏幕,方便現場觀眾第一時間了解選手們的射擊成績。“一般情況下,兩邊的屏幕用來顯示選手信息和比賽成績,中間的屏幕顯示選手們比賽時的直播實況。”陳龍飛說,觀眾們看到的屏幕幾乎沒有延遲,實現了“秒傳”,極大地提升了觀賽體驗。此外,綜合運動射擊館還單獨設置了觀眾入場觀賽通道,進行分流,避免擁堵。
為迎接第一屆學青會,廣西在全區布局了49個比賽場館,其中新建14個、改擴建35個,建設過程中踐行簡約實用原則,注重綠色環保設計。各場館分別組建保障團隊,細化運行日程,細致做好競賽器材安裝、信息化設施配套、功能分區與流線設計等準備,確保場館用得好、功能全、運轉順,為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和觀眾提供良好的比賽及觀賽體驗。
“好球!”觀眾席上爆發出陣陣喝彩,綠茵場上,運動員們的一個個傳球和射門動作銜接流暢,干脆利落。7月12日,廣西第九屆“千里杯”校園足球聯賽(中學組)在桂林市開賽,來自廣西14個市的49支代表隊參與其中,進行激烈角逐。
作為廣西學生單項體育賽事參與人數最多、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運動項目比賽,廣西“千里杯”校園足球聯賽通過“以賽促學”的方式,鼓勵和帶動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教室,走進運動場,感受足球運動的魅力,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同時,也為專業運動員的選拔和培養提供平臺。
在廣西第九屆“千里杯”校園足球聯賽(中學組)中,南寧市代表隊分別榮獲高中女子組第一名和初中女子組第一名。提及捧回“雙冠”的經驗,南寧市教育局體衛藝科黃海琪介紹,南寧市中小學校推行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由體育教師及教練員擔任社團指導教師,指導各種社團體育運動工作,“在體育社團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孩子,可以優先推薦參加專項比賽,為各項體育項目培養輸送人才”。
讓學校的孩子們走出校園,擁抱運動,同時也讓專業的教練員走進校園,提供指導。傍晚,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的體育館內依舊熱鬧非凡,十幾張乒乓球桌面發出清脆悅耳的擊球聲。“收前臂,下沉重心”,原國家隊運動員林靖杰穿梭于乒乓球桌間,不時提醒學生們注意規范自己的擊球動作。
為指導當地學生規范練習乒乓球,促進體教融合,南寧市乒乓球協會組織乒乓球教練員、裁判員前往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展開持續性的體育項目進校園公益培訓活動。“希望通過教練們更為專業的指導和交流,引導更多學生參與乒乓球運動,也讓學生們更加了解學青會,關注學青會。”南寧市體育總會副主席、南寧市乒乓球協會名譽主席焦春來說。
除中小學外,體教融合之風也吹到了大學里。廣西大學建立了“班級—年級—院級—校級—區級—國家級”6級乒乓球競賽體系,在班級、年級和院級比賽中表現優秀的運動員將被選拔參與校級比賽,更有機會代表廣西大學參與區級比賽,甚至代表廣西參與國家級比賽。“我們以乒乓球為突破口,培育發展‘一校一品’體育特色項目。‘以賽代練’滿足學生的體育發展需求。”廣西大學體育學院黨委書記覃安基說。
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聯合自治區教育廳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廣西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將體育考試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每所中小學校要成立3個以上體育俱樂部或體育興趣小組、體育社團,高等院校要成立10個以上體育俱樂部或體育社團”“積極參加全國各級各類學生(青少年)體育賽事。在高等院校、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合作共建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攀巖、輪滑、毽球、健美操(啦啦操)、手球等20支以上優秀運動隊”。
籌備第一屆學青會期間,廣西共創建體教融合示范市5個、示范縣(市、區)14個,“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體育傳統特色學校128所,組織89所基層體校與114所小學、114所中學共建聯辦,引導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同時,以學青會為平臺,培養發掘優秀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廣西注冊青少年運動員從2020年的2.33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3.93萬人,進一步夯實了廣西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