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玲
柳州市苗圃林場,廣西 柳州 545000
近年來,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林業部門關于更新改造桉樹純林的相關政策要求,柳州市苗圃林場加強對珍貴樹種和鄉土樹種混交林的營造技術研究,并實施混交林營造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積累了相關造林經驗。閩楠-山烏桕混交林營造是柳州市苗圃林場楊柳林區開展的混交林高效栽培技術試驗示范項目之一。該項目的實施為柳州市珍貴樹種造林和“珍貴樹種進百城入萬村”行動提供了技術示范。
柳州市苗圃林場位于柳州市,場部設于柳州市城中區,下轄楊柳林區、太陽村林區、河東林區、文筆林區和老房林區等5 個林區。柳州市苗圃林場地貌以海拔100~200 m 的低丘緩坡為主,低山多為土嶺,坡度多在5~15°;場內森林資源豐富,種植有閩楠、香樟、香合歡、楓香等珍貴樹種和鄉土樹種;林地土壤主要為砂巖和石灰巖發育形成的紅壤和石灰土,土質疏松,肥力中等,土層深厚。柳州市苗圃林場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雨量充沛,優越的土壤、氣候條件為林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柳州市苗圃林場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關于閩楠人工林培育的相關研究成果[1],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及“常綠與落葉相結合、固氮與非固氮相結合、速生與慢生相結合、耐陰與喜陽相結合”的營林原則,選擇閩楠與山烏桕兩個樹種營造混交林,并確定造林模式。
閩楠是柳州市珍貴用材樹種,為樟科楠屬常綠大喬木,可高達25 m。閩楠喜陰喜濕,適合在溫暖、濕潤環境栽種,主要分布于海拔200 m以上的山地和溝谷。柳州市全域均適宜栽植閩楠。閩楠是深根性樹種,根系發達且健壯,在排水良好、土質疏松、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的林地生長良好,在紅壤、黃紅壤中均適宜生長。山烏桕是柳州市鄉土樹種,多用于營造用材林或防護林。山烏桕為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或灌木,樹高一般為3~12 m,少數特別高大的可達20 m[2]。山烏桕喜溫暖氣候,在土壤濕潤、肥沃、光照充足的低山、溝谷中生長良好,自然分布于酸性土壤地區的疏林、灌木叢中。山烏桕花期較長,是主要的蜜源樹種之一;秋季葉片變紅,具有觀賞價值;且山烏桕耐貧瘠、鹽堿,是優良的生態修復樹種之一[3]。
用閩楠與山烏桕營造混交林,既起到了珍貴樹種和鄉土樹種混交林示范推廣的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兩個樹種的優勢,實現對水、光、肥等資源的科學利用,可以促進混交林的健壯生長、林分土壤的培肥及林間生物多樣性的恢復[4]。
山烏桕對土壤要求不嚴,但閩楠對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要求較高。閩楠-山烏桕混交林造林地宜選擇低山丘陵的緩坡、溝谷、平地,要求土層厚度≥40 cm,土壤肥沃、土質疏松、通透性良好,土壤以紅壤為宜、含鹽量<0.3%。
柳州市苗圃林場營造閩楠-山烏桕混交林主要利用巨尾桉采伐跡地。因此,在采伐作業后,造林人員要及時清理林地上的樹樁、樹枝、根蔸等采伐剩余物,并對難以清理的伐樁進行催腐作業。催腐應在采伐作業完成后,選擇無風或微風的晴天,用41%草甘膦原液對伐樁地上部分進行全面涂抹或噴霧,以加快伐樁根系腐爛,抑制萌條。施藥20 d 后,若伐樁產生萌條,應再次施藥。
營造閩楠-山烏桕混交林時不進行煉山,以保護林地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但不進行煉山會導致幼樹前期生長較慢。針對此問題,造林人員可通過在栽植時增施適量有機肥來解決,同時可提高造林后林地生態恢復效果[5]。
清理林地后,造林人員可于造林前一年的11—12月進行整地。對平地和坡度<10°的山地進行全墾,翻深為25 cm;對坡度<15°的林地進行帶墾,沿山體等高線清理出寬1 m 的栽植帶,帶間留寬3 m 的休閑帶,清理栽植帶上的雜草、雜灌,并將其鋪放在休閑帶上,以保持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對坡度>15°的林地進行穴墾,規格為60 cm×40 cm,全面清理地表上的雜物至表土裸露。清理林地時,如林地有邊溝,應保留邊溝內及兩側植被,以保持水土。
整地后,造林人員可按照株行距3 m×3 m 開挖栽植穴,穴的規格為60 cm×40 cm×30 cm。挖穴時,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每穴施入鈣鎂磷肥200 g 或優質有機肥1 kg,先回填表土至半穴并攪拌均勻,再回填心土至高出地面2~3 cm。
營造閩楠-山烏桕混交林使用的苗木均為輕基質無紡布容器苗,要求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山烏桕苗木為1 年生容器苗,要求地徑>0.3 cm、苗高>30.0 cm;閩楠苗木有兩種規格,1年生容器苗要求地徑>0.5 cm、苗高>50.0 cm,2年生容器苗要求地徑>0.7 cm、苗高>80.0 cm。在苗木分級、運輸過程中,要保護好頂芽和枝條,防止苗木失水。出圃的苗木如果當天不能定植,應放于避光處,并向容器袋內的基質噴水保溫。
閩楠-山烏桕混交林的造林時間以春季為宜,一般為1—2 月。此時閩楠苗木的春梢尚未抽出,利于定植后緩苗、存活。因閩楠苗齡不同,采用的造林模式也存在差異:1 年生閩楠與1 年生山烏桕混交時,采用12 列閩楠與5 列山烏桕交替栽植的模式;2 年生閩楠與1 年生山烏桕混交時,采用5列閩楠與3列山烏桕交替栽植的模式。閩楠為高大喬木,為給樹木營造充足的生長空間,混交林密度宜小不宜大。閩楠-山烏桕混交林每667 m2栽植74株。
造林人員可選擇陰天或雨后晴天,林地土壤較為濕潤時,在栽植穴土包中央挖20 cm×20 cm×20 cm的種植穴,剪掉苗木容器袋(閩楠苗木不必修根,山烏桕苗木要剪掉伸出容器袋的根),將苗木直立放在種植穴內,回填土壤至穴面后輕輕踩實,再填土至高出穴面5 cm,使整個栽植穴土包呈饅頭形,以避免積水。如遇嚴重春旱,則應在下透雨后栽植或在栽植后澆一次透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3.6.1 補植
造林30 d后,造林人員需要巡查林地,及時拔除病苗、死苗,并用造林苗木的同期苗木補植,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3.6.2 松土除草
在閩楠-山烏桕混交林幼林期,造林人員需要定期松土除草,以減少雜草、雜灌的惡性競爭,促進幼樹生長。在造林當年9—11月,造林人員需要進行一次松土除草。為避免損傷幼樹,幼樹基部10 cm范圍內應保持原狀,對10~15 cm 區域淺鋤表土5 cm 深,15~55 cm區域松土深度在5~10 cm。造林人員要在松土的同時鋤掉雜草并割掉灌木萌條,將雜草鋪放在幼樹基部周圍,并撒上一層薄土,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促進雜草腐爛,培肥土壤。此后每年4—6月和9—11月,造林人員需要視雜草生長情況各進行一次松土除草,直至林分郁閉。造林人員在松土除草時,如遇幼樹傾斜、基部土包水蝕現象,應及時向幼樹基部培土并壓實。
3.6.3 追肥
造林當年,山烏桕可不施肥,但造林人員應對閩楠進行一次追肥,追肥時間為9—11 月,可結合松土除草進行,每株閩楠施復合肥0.5 kg 或優質有機肥2.5 kg,采用環形溝施法,在栽植穴邊緣上下兩側挖長25 cm、寬10 cm、深10 cm 的半圓形施肥溝,均勻施入肥料后覆土。造林后第二年開始,造林人員應在每年4—6 月結合松土除草對全部幼樹進行施肥,每株幼樹施復合肥0.5 kg 或優質有機肥2.5 kg,在樹冠垂直投影處溝施。如果山烏桕幼樹長勢弱,可在12 月增施一次有機肥,施肥量為2.5 kg/株。
3.6.4 修枝
閩楠-山烏桕混交林造林后4年內不可打枝,撫育時也要避免損傷枝條。造林后第5年,造林人員可對樹冠內的過密枝條進行修剪,以提高樹冠的通透性,同時剪掉病蟲枝、枯枝、過細枝。在閩楠-山烏桕混交林中,閩楠為主栽樹種,如果山烏桕影響了閩楠生長,造林人員要適當對其進行修剪,以保持閩楠在林分中的優勢地位。
3.6.5 病蟲害防治
3.6.5.1 閩楠病蟲害防治
閩楠幼年期的病蟲害種類較少,主要有莖腐病、蛀梢象鼻蟲、灰毛金花蟲等。
莖腐病是閩楠幼年期的主要病害,多發生于高溫多雨季節;發病幼樹會出現葉片發黃、干枯等癥狀,并逐漸發展為根系發黑腐爛,大面積暴發時會給閩楠造林帶來嚴重不良影響。防治莖腐病,一是要做好林地排水,避免林地積水造成幼樹根系腐爛;二是發病初期用50%代森鋅500倍液對植株噴霧,每7 d噴1次,連噴2~3次。
蛀梢象鼻蟲主要危害閩楠幼樹的嫩梢,多以幼蟲鉆蛀嫩梢取食導致嫩梢死亡,盛發期為4 月。防治蛀梢象鼻蟲,一是在成蟲盛發期,在林間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同時用25%滅幼脲1 000 倍液在林間噴霧,每7~10 d 噴1 次,連噴2 次;二是在成蟲產卵期,在林間施放活孢子量為1 億~2 億/g 的白僵菌菌粉,每667 m2用量為0.5 kg,以減少幼蟲孵化數量;三是在幼蟲孵化后,用40%樂果乳油500倍液對新梢噴霧,以殺滅嫩梢中的幼蟲[6]。
灰毛金花蟲是一種食葉害蟲,主要啃食閩楠嫩葉、嫩梢及小葉皮層,導致嫩梢、葉片枯萎。防治灰毛金花蟲,一是在成蟲產卵前,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 000 倍液灌根,每株施藥液1.0~1.5 kg;二是4 月中下旬在林間用621 煙劑熏殺成蟲,每667 m2用量為500 g。
3.6.5.2 山烏桕病蟲害防治
山烏桕病蟲害種類較少,主要有葉部角斑病、烏桕毒蛾、桑褐刺蛾、小地老虎等。
柳州市苗圃林場山烏桕病害極少發生,郁閉度高的林分中偶發葉部角斑病,受害山烏桕葉片脫落,影響植株生長。防治該病害,一是在冬季清理林地,并將落葉、雜草帶出林地燒毀;二是發病初期用40%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7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對植株噴霧,每10~15 d噴一次,連噴2~3次。
烏桕毒蛾主要以幼蟲取食山烏桕葉片,導致嫩梢、葉片枯萎,影響幼樹生長。防治該害蟲,一是利用幼蟲群集越冬的習性,在12月進行林地清理,破壞幼蟲越冬環境,進而消滅幼蟲;二是在成蟲羽化期,在林間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三是保護害蟲天敵如絨繭蜂等,利用天敵對幼蟲、蛹的寄生習性,降低蟲口密度;四是在幼蟲孵化期,選用20%殺滅菊酯3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 倍液或50%敵敵畏乳劑1 000 倍液噴霧,每7~10 d噴1次,連噴2~3次[2]。
桑褐刺蛾主要以幼蟲取食山烏桕幼樹葉片,影響幼樹生長。防治該害蟲,一是冬季清理林地,采集在幼樹根際結繭越冬的老熟幼蟲并帶出林地銷毀;二是在成蟲羽化期,在林間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三是在蟲卵孵化盛期和幼蟲發生盛期,在林間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50%殺螟松乳油800 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 d噴1次,連噴2次;四是在蟲卵孵化前,在林間噴施活孢子量為1 億~2 億/g的白僵菌菌粉,每667 m2用量為0.5 kg。
小地老虎主要啃食山烏桕幼樹的根和近地面部位導致幼樹長勢衰弱甚至死亡。防治該害蟲,一是在冬季深翻林地,將越冬害蟲翻出地面凍死;二是對于發生小地老虎的林地,在造林時可隨基肥每穴施入0.2 kg茶籽餅粉末,以殺滅害蟲;三是用4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向幼樹基部及周圍土壤噴霧,每10 d噴1次,連噴2次。
營造珍貴樹種和鄉土樹種混交林,是柳州市調減速生桉面積、改善樹種結構、培育珍貴樹種大徑材、提升優質森林資源儲備的重要措施。柳州市苗圃林場開展閩楠、山烏桕等珍貴樹種、鄉土樹種混交林營造工作,不僅積累了相關營林技術和經驗,也促進了林場森林質量提升,推動了林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