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又到了一年一度羊肉上市的季節。說起羊肉,如今蘇州最出名的恐怕非“藏書羊肉”莫屬。藏書人的羊肉店舊稱“羊作”,早在清末“羊作”就開進了蘇州城。藏書地區位于穹窿山丘陵地段,耕地少、田地薄,百姓生活比較清貧。農閑時為了賺點外快,藏書人便到周邊鎮上、到蘇州城里開起一家家羊肉店貼補家用。由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慢慢地“藏書羊肉”就成為了一塊金字招牌。
“藏書羊肉”以前只在周邊的吳語地區生根發芽,大家并未覺察名字有什么問題。當羊肉館子走出江浙滬,遇上了普通話,問題才顯現了出來:地名“藏書”到底應該怎么讀,是cánɡ 書還是zànɡ 書呢?這個問題曾聽到有人困惑過,但畢竟是口語交流,無論怎么說大家都能聽得懂。最近路過藏胥路,發現道路標志牌上拼音赫然寫著“ZANGXU RD”,標準地名不標準,說明搞不清和弄錯的還不在少數。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地名“藏書”。
藏書是原吳縣(今屬吳中區)的一個鄉鎮,確切說是鄉鎮一級的行政區劃名,真正集鎮名叫善人橋。藏書鄉名始于民國時期,最初是小鄉,由唐港鄉(因塘崗頭得名)改設而成。后來在小鄉撤并過程中逐漸兼并擴大,最終成為當年吳縣三十九個鄉鎮之一。
鄉名“藏書”得名于穹窿山南麓的藏書廟。藏書廟也叫朱翁子藏書廟,廟名與漢代會稽太守朱買臣讀書、藏書故事有關。“覆水難收”故事家喻戶曉,故事主人公就是朱買臣。當年朱買臣未發跡時,邊砍柴邊讀書,讀到了頭發花白也沒讀出名堂。為了不讓妻子和鄉鄰譏笑,平時就把所讀之書藏在野外。朱買臣后來做了會稽太守,人們就根據朱買臣藏書的故事建廟紀念,并稱為藏書廟。明代王鏊編修的《姑蘇志》記載,漢會稽太守廟因“世傳買臣負薪往來木瀆,嘗藏書于此,故傳此為藏書廟”。乾隆《吳縣志》更是直接認為“朱買臣未仕時嘗樵采于山中,藏所讀之書于廟”而得名。民國《吳縣志》“六都十圖”還錄有與朱買臣事跡有關的朱家場、藏書廟前等地名。因此從地名來源看,“藏書”本意指藏匿書籍,普通話應該讀cánɡ shū。
漢語語音的歷史演變使普通話“藏”的讀音產生了較大分歧?!安亍弊衷诠糯崟镉小白蚶伞薄搬蘩恕眱蓚€反切讀音。實際在唐宋時期,兩個讀音除了聲調不同外,它們的聲韻都一樣。在保留濁音聲母的吳語里,如今兩個反切仍然都讀作[za?],因此吳地百姓從未覺察到讀音方面的問題。歷史上北方官話都經歷了“濁音清化”的語音變遷,普通話根據聲調平仄的不同,聲母也產生了分化,俗稱“平送仄不送”,即平聲的“昨郎切”演變為cánɡ,義為隱匿;仄聲的“徂浪切”變為zànɡ,指蓄物、庫藏。平常說話時需要根據詞義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讀音,當人們不理解地名“藏書”的含義和來源時,讀音就可能會發生錯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