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程程?尚錦雯?雷錦桐?鄭之晴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信息時代的到來,給非遺保護帶來了新機遇,信息技術在推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廣州的標志性古村落小洲村為例,針對目前保護古村落面臨的困境,探究數字化賦能的途徑,提出強化數字化轉型意識,夯實專業人才的儲備,對接國家政策,落實基本保障機制等措施,為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借鑒。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并不是單一地對傳統文化的延續,而是通過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用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的二次發展。這些文化遺產內容中包含著社會及民族統一的文化內容,是隨著時間推移而形成的中華民族良好的血脈延續及社會變遷中承載的歷史與未來。
鄉村振興是我國整體戰略發展目標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需要在2035年之前取得決定性進展成效,并基本實現農業產業的現代化改革創新目標。美麗鄉村是黨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要求。
古村落的含義是建村時間在中華民國之前,在建筑風格、環境、風貌、選址上無大的變動,保留了先人的民俗特征,雖然歷經滄桑,但是仍然保留著古樸的習俗,至今還在為人們服務的村落。古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體現了文化、歷史、經濟的傳承。保護古村落的價值意義有以下幾點:首先,它記錄了歷史,是社會變遷的物證,是民間文化的實物樣本;其次,古村落保留著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資源,每個古村落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烙印,值得后人傳承;最后,古村落的建筑、人文對于現代各類學科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鑒作用。
小洲村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的東南部,四面環水,稱為小洲或瀛洲,已有超過700年歷史,是廣州城區內最具嶺南水鄉特點的古村落,被評為廣東省生態示范村和中國傳統村落。小洲村自原來的農耕村落逐漸轉變為了工農混雜村直至當前的城中村。小洲村開村時間可以追溯到元朝,村內有簡氏祠堂,是明初簡姓從河南新鄉搬遷至此地。小洲村保留了完整水鄉格局,享有“北有周莊,南有瀛洲”之譽。村內有眾多文化遺產,例如:登灜古碼頭、古橋、玉虛宮、天后宮、“蠔殼屋”等都體現了古時珠江入海口村落因水取材的歷史遺證。該村的水鄉布局完整,伴有珍貴的文化古跡。傳說小洲的龍舟被封為“瀛洲飛龍”,所以小洲村的龍舟撐黃底紅邊的旗幟。小洲村是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寨,也是藝術家鐘愛的棲居地,有小洲藝術村之稱。近幾年,眾多文藝青年來到小洲村寫生創作。
2010年,原文化部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這項宏偉的工程為我國古村落非遺通過數字化技術保護及發揚制定了技術標準。2020年5月,農業農村部聯合多部門印發《2020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再次強調“要加快建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數字博物館,構建鄉村文物資源數據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保障。非遺是古村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大環境下,大力保護鄉村非遺勢在必行。調研組多次在小洲村實地考察,探究古村落接續發展百年的文化傳承元素,試圖為小洲村非遺文化的賡續與發展提供動力,協助政府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研究發現,古村落文脈賡續與數字化技術賦能相互依存,既讓村落保留和傳承歷史韻味,又賦能村落振興發展。
一、小洲村面臨的問題
(一)生態環境需進一步治理
小洲村的氣候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最突出的表現為雨季分明,降水量大,日照較為充足,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夠均勻。位于珠三角地區的嶺南水鄉是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山與水相互環繞,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小洲村雖然在城市化過程中,保存了嶺南水鄉的特色,但隨著近年來人口的流逝及城市的擴展,小洲村的河流變得渾濁,逐漸失去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象,綠植逐年減少,生態環境不斷受到影響和破壞。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諸多問題,隨著古村落青壯年主要勞動力的離開,傳承人與傳承方式出現斷層,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及歷史作品不斷消逝。國家對于非遺不斷加大保護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政策,但是一些配套政策并未得到落實。古村落當地人民對于非遺的保護意識薄弱,且缺乏相應的技術,無法對流傳下來的非遺進行有效保護。此外,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范圍不斷擴大,已侵入古村落中,若城市化與鄉村的發展之間無法找到平衡,必將出現矛盾,導致古村落同化為城市的一個元素,其特色將逐漸消失。
(三)部分古建筑逐漸凋敝
調研組與當地村民交談得知,村中大量青壯年人口流失。古村落中的房屋閑置,甚至有些因為年久失修變成了危樓。尤其是遺留的古建筑無人修護,歷經風吹雨打已破敗不堪。調研組從某些關閉著的古建筑向內望去,里面房梁倒塌,雜草叢生,完全不能居住,瀕臨損毀。目前小洲村的部分古建筑急需修整與重建。盡管國家在古村落的保護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調研組實地考察小洲村,翻閱村民提供的村史、當地的地方志等資料,結合訪談發現,這里部分古建筑逐漸衰敗,部分古建筑已被拆除,缺乏古韻。部分古建筑——蠔殼屋裸露在外,蠔殼被風吹雨打或游客破壞。古村落若隨著商業趨勢,當地的民俗文化也會更改,甚至被同化,失去本身的特色,古村落就會逐漸消失。
“數字技術使得許多瀕臨遺失的事物重獲新生”。數字化時代信息量增長迅速,人們接收信息與處理信息的方法同時也發生著改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人們開始利用一些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對一些珍貴并且具有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的記錄與保護,并且建立了檔案與數據庫。通過互聯網、數字化,最大化提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效率,使傳承人接受并使用數字技術,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得以加強。
二、小洲村的數字化建設
(一)強化數字化意識
調研組進村與村干部及當地村民溝通時,村民渴望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希望能夠把村里先輩們留下的遺產更好地保護起來,但是苦于沒有途徑,不懂技術。當調研組提出使用數字化技術時,村民們大多并不清楚這個概念,對于數字技術如何使用及其效果均不了解。如何加強數字化技術的普及與推廣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調研組建議,可以先從村干部著手,將其他古村落建設美麗鄉村使用的數字化技術進行展示,為村民了解該技術奠定基礎。引入專業化技術團隊,針對小洲村的現狀,將古建筑、古祠堂、非遺技藝、特色民俗全部登記在冊,分門別類進行建檔,利用電子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共享技術,把所有的文字、圖片、聲音綜合處理,呈現出受眾能感知,便于互動的形式。數字化技術在古村落的應用,首先體現在AI技術及音響場景有機融合。其次是講好故事,充實內容,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調動觀眾的所有感官,以滿足其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味覺的需要,輔之以文創產品的研發與出售,達到文化教育及非遺保護的目的。
(二)增強教育融入度,夯實專業人才儲備
當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及科研機構在古村落建立了科研基地,用于學生和研究人員的實訓。小洲村就有廣州美術學院的師生長期在此臨摹實習。為了擴大影響力,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小洲村應對接更多的高校或職業培訓機構,尋求合作,在工作中建立科學高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使非遺人的技藝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與運用。其次還要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高校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運用學校內的圖書館及文化館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與傳承。特別是對一些特別優秀且能夠體現出我國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要編入相關的教材,在教學之中加以運用。
(三)加大宣傳力度
小洲村可以建設具有本村特色的優質官方網站,開發APP 應用程序,設置數字村落展、民俗文化展、本村全景展、特色主題展、游覽攻略、活動展等多種功能。同時與媒體、旅游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推動當地的文旅業發展。
(四)通過數字化技術加大非遺保護力度
AI、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等成為非遺保護及傳承的重要途徑。小洲村應探索使用數字技術,將村中的非遺進行數字化展示,再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提升宣傳力度。例如:將村中的古碼頭與古城墻做成數字化展示模型,用戶登錄網站即可身臨其境,感受到幾百年前碼頭的繁榮景象。
用戶交互體驗感是檢驗古村落非遺平臺建設的直觀標準。為了切實加大宣傳力度,小洲村的非遺展示平臺需不斷增強交互性。交互體驗不僅僅是視覺,應調動其他感官,實現多感官的刺激,從而達到吸引用戶的目的。虛擬平臺應重視與用戶的交流,加強咨詢功能,使用戶在溝通與交流過程中加深對小洲村的認識。
(五)傳承經典,講好小洲村故事
人們往往對于傳奇故事感興趣,有文化故事的景點會被賦予生命力。古村落文旅產業的發展,要挖掘景點背后的故事,并將其發揚光大。例如:位于小洲村新路巷四號的粵梅簡公祠,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四百多年的歷史,建筑坐北朝南。前后檐柱屬于紅砂巖八角柱,正門是紅砂巖門框,建筑風格古樸大氣。還有位于小洲村的東道大街九號的泗海公祠,同樣是小洲村簡姓村民的公祠,相比其他的公祠建筑面積較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且結構實用,外觀精美。小洲村的祠堂特別多,如穗喬簡公祠、呂山簡公祠、瀛山簡公祠、東池公祠,歷史悠久,文物價值較高。這些文化古跡給我們留下良好美學感受的同時,更是留下了一個個鮮活豐富的故事。在保護古建筑群的同時更應該觀察到背后的各種故事,并將其列入保護遺產。小洲村的建設應不斷學習借鑒優秀數字文旅案例,不斷吸納先進科技,在形式上完善非遺的保護措施,同時賦予獨特的文化故事,例如開發各種小游戲,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從而打造區域文旅特色,提升數字文旅消費的滿意度。
(六)對接國家政策,落實基本保障機制
政府部門需要將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納入工作議程,加強數字化人才儲備與資金補給,以滿足古村落文化發展的需要。同時,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一系列保障規劃,健全領導工作機制。小洲村可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資金籌納,用于小洲村各方面建設。重點是加強村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利用互聯網搭建數字化平臺,推廣文創產品,開拓網絡市場。古建筑應融入現代元素,增強體驗感,真正展現出小洲村的特色,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古村落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數千年的文明。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應開辟一種新路徑,積極推進古村落保護,以數字鄉村建設服務鄉村振興事業,從而提升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
(作者單位:廣州新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