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煒 馬澤群 魏 佳
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種系統育人理念,是指將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各個方面,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全方位教育與引導,使學生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是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行動指南,全方位育人需要各位教師、各門課程、各個環節協同發力。
高校藝術學院設計專業教師兼輔導員應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育人信念,在班級教育教學工作中,以學生為中心,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全面開展工作。根據藝術學院設計專業學生特點和實際需求,采用“專素融合+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模式、“關注個性+文化育人”人才思政模式、“雙師型教師+校企協同育人”人才實踐模式展開工作,積極探索“全方位育人”教育教學模式,努力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國家創新創業戰略背景下,面對“互聯網+”時代對創新人才的巨大需求,根據藝術學院設計專業學生特點和實際需求,采用“專素融合+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模式,將專業教育和素質培養結合起來進行“全方位育人”。經過一系列教育教學工作,普遍激發了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作為大一新生班輔導員,帶領班級參與了學校第五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周展覽,以“愛國、愛校、愛專業”為主題,開展了一場專業特色主題教育。學生在展覽上觀看了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非遺技藝,接觸到一件件時尚年輕、設計精巧的文化創意產品,感受到一次深刻的文化體驗活動。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學校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創作的魅力,在教師帶領下學生結合自身所學創作了一系列紙雕燈手工作品,表達了對中華文化和學校的熱愛。圖1 為部分學生的創意手工作品,作品的創新度、圖案新意、實用易產、制作規范、視覺呈現都受到了廣泛好評。這次實踐為學生的專業學習開拓了思路,鍛煉了學生的設計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是一次極具特色的“專素結合”教學實踐。
作為專業教師,在學校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項目“彝繡創新設計和產品開發”中擔任創新產品開發指導教師。在項目前期教學設計階段,我們嘗試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將所帶班級的學生與彝族學員結對,為在校學生提供“第二課堂”,學生與學員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圖案創新和產品制作等工作,以保證產品設計既包含時尚元素,又具有民族文化精神。最終歷時一個月,團隊創作出一批極具市場效益的彝族文創產品,達到傳播民族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圖2 為部分學生非遺項目設計作品。本次項目實踐使在校學生深受民族文化啟迪,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學生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是一次“全方位育人”的專業特色教育。
大一下學期,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確立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在班級開展了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比賽相關的培育。例如組織班級學生集體觀看大賽線上直播培訓;引導學生解讀并總結獲獎項目的創新思路、方案設計、市場趨勢等要點;鼓勵學生創建團隊,做好網上備賽,準備項目方案。在學生看來,這些與實踐結合緊密、富有專業特色、具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優秀項目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建立起了創業基礎,為后續學習和個人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最終班級全體學生都組隊參加了第六屆四川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團隊的每個成員通力合作,根據前期所學開展了市場調研、創新策略方案設計等工作。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完成了學習生涯中的第一個社會項目,其中“繪美麗鄉村”項目組榮獲校級二等獎。通過這次育人實踐,學生普遍建立了 “創新創業”的思維模式,實現了角色的轉變,為自己確立了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立志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新時代應用型人才。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學習、創造的潛能,傳統的大眾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的培養,不利于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多樣化的社會必然要求教育培養多樣化人才。
學生的健康發展是高?!叭轿挥恕惫ぷ鞯谋U?,而學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輔導員應協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班級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做好新生心理訪談與健康教育。主要采用“關注個性+文化育人”人才思政模式,將學生個性發展和專業能力培養相結合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既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最終為社會培養個性化的創新人才。
藝術學院學生的特點是思維活躍,但學習方法欠佳,容易自暴自棄,有挫折感,缺乏自信心,這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自身成長十分不利。關注個體,使學生全面發展,要求我們關愛每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根據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人一檔”,全面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情緒情感、個人自我評價、現階段困難等情況,日常教學中積極發掘學生的優點并及時表揚,不斷鼓勵學生,使其不斷增強自信心。
同時,依托“文創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在教學中不斷發掘學生的個性特征,培養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設計人才。本課程基于設計師崗位工作流程重構四個教學模塊,全方位融入課程思政育人元素和課程思政案例,科學構建“四經四緯”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最終成功申報四川省教育廳第三批高等學校省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見圖3)。

圖3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創意產品是文化的載體,既承載物質又承載精神,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在創新實踐中體會文化內涵,傳播文化精神,提升文化素養,堅定文化自信。“文創產品設計與制作”通過帶領學生對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文化內涵,專注于藝術創作,與時俱進、精進技藝、勇于探索、守正創新、精益求精,傳承中華民族工匠精神,提升創新設計能力,做國家需要的個性化人才。
本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以市場為導向,立足專業特色進行了項目設計和課堂管理,通過“項目引入—文化挖掘—設計構思—產品概念—手繪圖案—手工制作—手工裝飾—成品優化”,整個過程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展開,讓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最終,每個學生創作出了富有自己個性的民族文創產品,實現了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關注個性+文化育人”的人才思政模式,使學生在領會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通過個性化設計賦予了產品新的文化內涵。結課時,學生普遍反映非常有意義。
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強且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學科。然而,傳統的培養模式使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嚴重缺失,難以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應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全面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因此,校企協同育人是設計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通過校企合作促進設計教學,可以更好地實現設計教育價值。
高職院校要想培育出適合企業和社會需要的設計人才,就要和市場接軌,了解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在實際的校企合作項目中,由于商業項目對作品的質量要求較高,僅靠學生的想法做出的作品很難滿足市場要求,所以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精力對學生作品進行輔導。大部分院校主要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訓工作有機結合的雙師型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最終使學生獲得實際的工作體驗,有效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達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高校雙師型教師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基礎,作為新時期的高?;鶎咏逃ぷ髡?,始終堅守“育人者先育己、律人者先律己”的教育初心,緊跟時代發展,不斷更新觀念,提升自我,立德樹人,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
綜上所述,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不斷探索“雙師型教師+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實踐模式。本學期根據學生課外時間充足、課內學習內容受限的現狀,嘗試通過組建工作室項目團隊的形式指導學生。通過公司面試制度、試用考核選拔人才、項目管理等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職業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崗位綜合素養。
立足市場,基于本地域產業優勢,將某企業項目引入課堂。鑒于該公司創新需求,項目組教師以市場為導向,立足專業特色進行了項目設計和課堂管理,將設計重點定為文創禮品創新研發:項目引入—需求分析—實地調研—設計構思—產品概念—方案手繪—電腦制作—成品打樣,整個過程因材施教,設計流程完整。該項目還融合了人才培養方案中已學課程產品設計創新理念與方法、產品概念設計等內容,讓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真正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產品設計中。
經過項目教學,教師帶領學生完成了一批原創產品設計,然后由企業方和專業教師評審篩選,以產品新意、企業文化、視覺呈現、實用易產作為評判標準,提出改進意見,學生繼續優化,然后入選下一輪。
接下來教師協助企業方完成“打樣—展覽推廣—設計反饋—設計優化—試產”過程,選取其中優秀的產品打樣投入生產。最終作品得到了企業方的肯定,企業對學生設計能力給予高度評價,對學校項目實施效率和教學水平給予肯定,是一次非常好的校企協同育人過程,后續還會有更深入的合作。
校企協同育人對企業、高校、教師和學生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的形成。首先,未來高校可分專業提供企業實訓平臺,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過程的職業性,提高大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就業能力,并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奠定實踐基礎;其次,利用院校雄厚的師資力量,對企業需要的決策分析、項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進行“定制”培養,提升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
通過本次企業項目實踐,校內實習指導教師可以學習企業一線生產經驗、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以實踐促進教學,真正將自己打造成為“雙師型”教師,提升學校的學術競爭力。
總之,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全方位育人”,不斷探索“雙師型教師+校企協同育人”人才實踐模式,通過不斷實踐,未來將有助于促進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建設。
綜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本“全方位育人”,不斷探索工作方法,不斷思考總結,希望能為未來設計專業教學提供一些幫助和啟示,進一步推動高校教育教學發展;為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改革提供點滴啟示,努力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