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屹昕
當今社會,信息冗雜,身處各種負面與無效信息當中,自我便如逡巡在密林中的鳥,稍不留神,便會撞上讓心靈死亡的荊棘。然而,正如余秋雨所說:“一個人的路,靠他自己走下去;真正能保護他的,是他自己的文化選擇和人格選擇。”只有排除負面信息、排除無效干擾,我們方可抵達精神之彼岸,內心澄照而萬物晴朗。
追根溯源,知其所因。深究難以抵抗外界干擾之源,是我們把他人的評論當作了自己真實的畫像。西方現代派哲學家們深諳此理。薩特的言論振聾發聵:“他人的目光,是你的地獄。”定奪之間,始悟其意蘊之深。正如他筆下的故事:三個人在一間屋子里,雖然受困,但他們之間沒有任何的交談,因為他們無法屏蔽他人的目光,一舉一動都必然帶來對方的暗中窺探、看法與評論。一個抽象的故事蘊含處世之理:我們以為別人的評論就是自己的定義。身處當今社會的青年人,更需警惕“皮格馬利翁效應”的負面提示,在他人對自己“貼標簽”時認清自己真實的狀態,加以屏蔽和防范。
不亂于心,不困于言。保持清醒,學會辨別外界看法以及言論有效與否,是強大屏蔽力的前提。黑塞之言擲地有聲:“真正清醒的人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到自我,一路走下去。”深思人們缺乏屏蔽力一事,是否源于我們少了些理性,未辨別便已沖動地扎進了一堆負面評論當中?余秋雨在清醒與理性之中完成了對外界看法的解構:當別人評價他的作品有“文史差錯”時,他清醒地看見這只是因為他采集文史資料的角度不同;當別人評價他“人格有污點”時,他清醒地認識到這源于有人虛構了他的婚姻史。在冗雜信息充斥的社會中生活的當代青年,理應擦亮辨別之眼、屏蔽惡言丑化的言論。
但行己路,無問山海。篤定內心的追求,朝自己的理想人格走去,屏蔽力才有了堅強的基石。“做暴風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顏色的孤星。”我們難以抵抗外界的干擾,往往是因為自己的追求不夠堅定。那么張桂梅的人生便給我們樹立了不淆于世俗濁浪的范本:網上部分網友評價她強調“單一的應試教育”,對她堅守的行為不甚理解。但是張桂梅知道,孩子們的底子太差,只能用題海戰術;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是她的理想、她的夙愿,于是她屏蔽了這些負面的、無效的信息,繼續為女孩們一年年送考。當代青年們,更應立足自己的理想,不為干擾改變航道。
在冗雜信息之間生活,我們青年不能在成長關鍵時期就因為負面、無效信息的干擾而淹沒了本心,而應該保持清醒、篤定追求,以屏蔽力為支撐叩問生活真理,以初心為本原,鋪就生命底色。
【教師點評】開篇破題,針對身處各種負面與無效信息的現狀,提出屏蔽力——排除負面信息、排除無效干擾。進而追根溯源,探究原因,然后指出解決辦法:保持清醒,學會辨別;篤定內心,奔向理想。作者在論述中展現出開闊的視野和扎實的積累,薩特、黑塞、余秋雨等名人名言信手拈來,心理學知識也運用得當。在考場有限的時間內,能做到內容與文采兼美,是極為不易的。(指導老師:李?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