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文濤

讀寫快車
左讀范文
橋邊的老人
海明威
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河上搭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著輪輻在幫著推車。卡車嘎嘎地駛上斜坡就開遠了,把一切拋在后面,而農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
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完成任務后,我又從橋上回到原處。這時車輛已經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個老人還在原處。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著他滿是灰塵的黑衣服、盡是塵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鋼絲邊眼鏡,問道,“什么動物?”
“各種各樣,”他搖著頭說,“唉,只得把它們撇下了。”
我凝視著浮橋,眺望充滿非洲色彩的埃布羅河三角洲地區,尋思究竟要過多久才能看到敵人,同時一直傾聽著,期待第一陣響聲,它將是一個信號,表示那神秘莫測的遭遇戰即將爆發,而老人始終坐在那里。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一邊問,一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動物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態度怎樣?”我問。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說,“我76歲了。我已經走了12公里,我想我現在再也走不動了。”
“這兒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說,“如果你勉強還走得動,那邊通向托爾托薩的岔路上有卡車。”
“我要待一會,然后再走,”他說,“卡車往哪兒開?”
“巴塞羅那。”我告訴他。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么辦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為要開炮了。”
“鴿籠沒鎖上吧?”我問。
“沒有。”
“那它們會飛出去的。”
“嗯,當然會飛。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罷。”他說。
“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來,走走看。”
“謝謝你。”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對他毫無辦法。那天是復活節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可是天色陰沉,烏云密布,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這一點,再加上貓會照顧自己,或許就是這位老人僅有的幸運吧。
(選自《橋邊的老人》,有刪改)
亮點借鑒
所謂“寓意深刻”,是在主題“健康”“明確”之后發展提升而來的“深刻”。一篇作文,想要做到寓意深刻,我們應注意以下四點:
1.由表及里,透視本質。
寫作時,從現象入手,通過因果溯源的寫法深入到本質中去。在《橋邊的老人》這篇選文中,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對戰爭的譴責與厭惡。
2.善于聯想,揭示關系。
可以是由此及彼的橫向聯想,也可以是由表及里的縱向聯想,亦或者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擴散聯想。選文中,戰爭即將到來,老人是最后一個離開的,由他對故鄉的依戀,我們可以聯想到戰爭中大部分人對和平、寧靜家園的渴望與守護。
3.細節描寫,反復渲染。
選文中,老人提到故鄉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這個細節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的家園;留在那里照看動物,直到最后才離開,這個細節體現了他對動物們有多么不舍。離開自己的深愛之物、令它們被炮火摧殘,這種被迫和無奈是何其的苦澀和悲哀。老人沒有呼天搶地、怨天尤人,但愈是平靜,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而老人三次反復嘮叨“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動物怎么辦呢”,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在他孤獨的老年生活中,只有這些動物與他相依為命。殘酷的戰爭使這一點溫馨都蕩然無存,他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最后幾位相依相偎的伙伴。老人年邁體弱、疲憊不堪,卻又充滿愛心、淳樸善良,他的形象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深刻寓意也就彰顯出來了。
4.以小見大,含而不露。
平時寫作,我們可以借鑒古典文學中的意象或詩句,讓文本含蓄蘊藉。《橋邊的老人》是海明威“冰山理論”的代表作。通過年邁的老人、簡單的對話,含蓄而深刻地表達了在戰爭面前,普通人博大的愛心與素樸的人性,而人性的回歸是人類在面對戰爭時,所采取的自救與自贖的方式。結尾“復活節”“僅有的幸運”即是作者對人性回歸的暗示和希望。
右寫作文
遇見了月光,就遇見了美好
焦錚怡
皎皎明月光,叫我不敢忘。
——題記
一
兒時嗜睡,常是睡前還艷陽高照,醒后卻發現四周寂靜,太陽早已換作了月亮。每每在夜里醒來,我總免不了一番折騰,也免不了把她從夢中攪醒。
她起身,便攬著我的肩,和我一起坐在床邊看流淌在床頭的月光。她給我講,從前有個女孩叫嫦娥,她偷吃了王母的仙丹,便飛啊飛,一路升到了月亮上……
碧海青天之下,有你夜夜安眠。
二
豆蔻之時,花苞在枝頭努力地生長著。
有時下了晚自習,我便抬頭仰望那輪明月,感慨于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哲思,也敬佩他“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壯志。古人的情懷,如皎皎明月光,叫我不敢忘。那鋪灑在地上的月光,讓我在黑夜中亦能看到前方的光亮。
三
入學起,與我比肩而行的人群中,少不了你的身影。
你與我同樣喜歡抬頭仰望那一輪明月,時不時即興說著:“月遇從云,花遇和風”“若逢新雪初霽,滿月當空,下面平鋪著皓影,上面流轉著亮銀”,總是妙語連珠、文采斐然,讓我自愧不如。
一日,陰云密布,我再抬頭去尋那皎皎月光時,已尋不見,便不禁問道:“咦,月亮呢?”你應聲答道:“月亮在你眼睛里呀!”
我轉頭,是你愈發明媚的笑靨。是啊,何必去尋,若眼中有光,隨時都有月亮。
漫漫成長路上,有月光的陪伴,讓我在黑夜中亦有前行的勇氣,愈行愈遠。這一路遇見了月光,就遇見了下一秒,恍若日出的美好。
【山西太原市外國語學校】
點評
小作者文學底蘊深厚,選擇“月光”這一意象,透過其皎潔、明亮的外在特征,展開了豐富的聯想,生動細膩地描寫了三個畫面,語言含蓄優美,極富文采,讀來意猶未盡。同時不乏哲思妙語,如“若眼中有光,隨時都有月亮”等句,引人深思,深遠含蓄。小時候,母親便是那“碧海青天之下,有你夜夜安眠”的月光;豆蔻之時,心向往之的古人便是那“皎皎明月光”,為“我”照亮前行的路;初中生涯,好友隨聲應答的一句“月亮在你眼睛里呀”,盡顯友誼的溫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