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只有敢作敢當,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業,成就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為社會貢獻應有之力。
自古以來,敢作敢當就以家風的形式在中國文化中一脈相承。敢作即有作為,敢當即有擔當。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提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寧靜”是“獨善其身”,讓人從容應對成長路上的坎坷;“明志致遠”是“兼濟天下”,使人安然迎接建業路上的艱辛。這才是有作為、有擔當的真正體現。
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敢作敢當。他早年雖是躬耕于南陽的一介布衣,卻心懷天下,有心建功立業。后來,劉備三顧茅廬,他以《隆中對》一席話展現出雄才大略,預言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政治形勢。此后,他臨危受命,不避艱險,畢生輔助劉備父子開疆辟土,創建并鞏固蜀漢政權,維持了數十年的民生穩定,深受百姓愛戴。
同時,他對后輩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他們通過立志勤學、修身養德,早日成為濟世安民之才。《誡子書》中,諸葛亮告誡后代,切不可放縱、不勤學,否則“多不接世”,不能為國家及社會所用。其子諸葛瞻也確實像父親希望的那樣,嚴格要求自己,敢作敢當,為蜀漢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敢作敢當不僅是諸葛亮的家風,也是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組成部分。危亡之際,敢作敢當者代不乏人。宋失去半壁江山時,有“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抗金將領岳飛兌現了精忠報國的理想,收復大片失地;明土木堡之變后,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民族英雄于謙挺身而出,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清國運轉衰之際,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欽差大臣林則徐赴湯蹈火,完成虎門銷煙。
在社會安定、生活富足的今天,我們又應該如何踐行敢作敢當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擔當和作為是一體的,不作為就是不擔當,有作為就要有擔當。做事總是有風險的。正因為有風險,才需要擔當。凡是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我們就要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大膽地干、堅決地干。”具體到每個家庭,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做起。
一是敢作,即熱愛生活,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向上,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學習和工作。優化家庭文化氛圍,強化賦能的作用,避免沉迷游戲和電子產品、低俗娛樂、感官刺激等“奶頭樂”類的消耗。沉浸式閱讀、體驗式學習等形式可作參考,全家人能共同參與最好。
二是敢當,即擋住誘惑,面對自身欲望和外界刺激,要有鑒別意識。自私自利、趨利避害、好逸惡勞等生物本能,不能成為“躺平”“佛系”“擺爛”的借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古訓可作提醒,全家上下都應知道,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是反饋,即善意提醒,對已有的行為結果不回避,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無錯的再接再厲、錦上添花。不要讓個體有不安全感,發揮家庭的保護作用和凈化作用。自我保護的私心少了,舍己為人的公心就會多。在家有人為鏡,社會上就會有良師諍友。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不妨從建設和傳承敢作敢當的家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