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華
摘 要:傳統紋樣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外化形象。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傳統紋樣逐漸成為一朵奇葩。在中華傳統文化被廣泛傳播的背景下,中國傳統紋樣的發展勢在必行。公共藝術設計(Public Art Design)是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產物,是時代的記憶。無論是中國傳統紋樣,還是當代語境下的公共藝術,都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對中國傳統紋樣與當代公共藝術的關聯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公共藝術;中國傳統紋樣;藝術設計
根據當下的研究動態,關于中國傳統紋樣的研究多是對傳統紋樣進行解構分析,以及探究其形式美法則,且很多研究依舊停留在平面設計領域,很少將其置于環境藝術設計中進行探討。傳統的紋樣多來自傳統古建筑的建筑構件及其裝飾內容,而這些也屬于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公共藝術范疇。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可在美化城市居室的同時,將中國傳統紋樣與公共藝術相結合。
一、中國傳統紋樣概述
(一)中國傳統紋樣的定義及發展
紋樣也稱為花樣、花紋和紋飾,是將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按照形式美法則進行概念化或抽象化處理而形成的圖形。中國傳統紋樣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圓滿、吉祥寓意的紋樣。人們借紋樣表達求生存、盼吉祥的美好愿望,即“言不盡意,立象以盡之”。
紋樣的產生源于古代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中國紋樣史》記載,“紋樣首先是它的功能基礎,它具有加固、防滑、開啟以及指示等方面的功能”。比如新石器時代的陶罐上的繩紋、波浪紋等幾何紋,不僅有裝飾的作用,還有增大陶罐表面摩擦的作用,從而方便人們拿取;再如傳統建筑上的斗拱,其原本是木構建筑中的結構構件,后成為中國傳統古建筑特有的文化符號,而現在作為一種裝飾形式被廣泛應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就運用了斗拱結構進行設計。
(二)中國傳統紋樣的分類
中國傳統紋樣起源于遠古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觀念意識和審美標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時代特點。例如夏商時期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夔龍紋等帶有夸張神態的獸面紋裝飾;秦漢時期瓦當上的鳳鳥圖案等素雅的獸紋;佛教傳入中國后,代表佛教文化的蓮花紋、忍冬紋等紋樣在魏晉南北朝時被大量使用。從簡單勾畫到精美刻畫,從對自然景物的抽象歸納到對生活場景的具象描繪,紋樣都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按形象特征分類,可將其分為植物紋樣、動物紋樣、人物紋樣和器物紋樣等。
1.植物紋樣
植物紋樣常以框架或波浪組合的形式出現,多為單個或帶狀的圖案,其中以卷草紋、寶相花紋、唐草紋最為著名。除了這些人們有意識組織和創造的紋樣外,還有一些特定的植物紋樣,比如代表長壽的松、菊、桃等,而不同的植物紋樣分別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
2.動物紋樣
研究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就出現了抽象的魚紋、鳥紋等動物紋樣;而到商周時期,則出現了龍紋、饕餮紋等象征權力地位的獸紋。此后隨著朝代更迭,動物紋樣的種類越來越豐富,且開始成為社會階層的象征,同時承載著人們的情感。
3.人物紋樣
人物紋樣最早出現在原始圖騰中,用來描繪人們的生活場景和社會狀況。除原始社會的圖騰之外,最為著名的人物紋樣是仕女紋和嬰戲紋。仕女紋最初描繪的是官家女子,后來泛指仙女和美女,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水平;嬰戲紋描繪的是兒童游戲的場景,反映出古人對孩子的美好期望和祝福。因此,人物紋樣成為研究當時社會歷史情況的重要材料。
4.器物紋樣
器物紋樣種類豐富,且造型多變。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寶紋,包括和合、鼓板、龍門、玉魚、仙鶴、靈芝、罄和松,有祈求吉祥平安之意。
此外還有繩結類、錢幣類和文字類等紋樣,如絲帶、元寶、如意和象形文字等等。
二、公共藝術概述
公共藝術(Public Art)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并于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我國。公共藝術是一種包含戲劇、影視、演唱、舞蹈、行為藝術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在公共場合下由設計者或藝術家組織和設計以及大眾參與的視覺藝術。公共藝術是舶來詞,且涉及諸多方面,在當下多元化的社會中,人們對其概念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因此公共藝術沒有明確統一的概念。姚遠在其碩士論文《中國傳統裝飾紋樣在現代公共藝術中的應用研究》中對現代藝術的發展和概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認為公共藝術具有實地文化特性,可點綴環境并依環境而存在。在內涵上,它與傳統的城市雕塑和公共空間中的文化作品緊密相關;在外延上,其又與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以及城市規劃緊密相連。與公眾日常生活非常緊密的空間,如紀念性空間、休閑性空間、風景區空間和交通空間等,最大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公眾可以自由進入此空間,同時這些公共空間也是城市社區中最能體現城市精神的城市名片。公共藝術憑借自身的視覺特性,通過作品自身向外傳達情感,形成公共空間傳播情感的載體,展示了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代表著城市形象。可見,當下被廣泛認可的概念都包含了公開開放的特質,強調藝術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是一種注重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注重以人為本,可以與公眾展開互動的造型藝術。同時也是一種連接藝術、公眾和社會的特色文化現象,體現當代社會精神。
通過對公共藝術概念的諸多表述進行分析可知,公共藝術以藝術的方式服務社會,以信息傳播、文化傳播為基本功能,是公共空間信息傳播的載體,具有公共性與開放性的特征。公共藝術不僅是某一地域中經濟、文化、政治、歷史等發展脈絡的見證者,還是指向理想社會的“預言家”,同時其可以在有著不同聲音與不同觀念的公共空間中,呼吁人們參與對社會事件的討論。
三、中國傳統紋樣與公共藝術的關聯性
中國傳統紋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名片之一,不僅可以廣泛運用于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各個方面,還可以美化空間,尤其是美化公共空間。而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的“起搏器”,除了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還可以給人們留下獨特的文化印象。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紋樣和公共藝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一)中國傳統紋樣于公共藝術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現代主義風格、極簡風格隨處可見。城市的高樓大廈都有著相似的玻璃幕墻和幾何造型,甚至一些城市的城市面貌都趨于相同。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長。這些表現為中國傳統紋樣和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同時使其面臨由此帶來的諸多問題。
首先,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優秀的傳統文化很容易被忽視。比如中國先民會將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精美的傳統紋樣;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大量人口遷移到城市,而繁忙的工作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有很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從而導致人們無暇關注傳統文化并享受其中。而公共藝術可以利用文化和藝術要素創造具有開放性、大眾性的公共空間。除了可以做一些促進人與人交流互動的娛樂設施,還可以將中國傳統紋樣中有美好寓意的紋樣運用到設計中,在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時,給人們以精神的慰藉和人文的關懷,從而促進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美化城市空間。
其次,在西方建筑風格的影響下,很多城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出現趨同的現象。基于此,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關注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以凸顯自身的獨特性,而將中國傳統紋樣運用到公共藝術設計中是途徑之一。比如西安地鐵的建設就巧妙地運用了龍的紋樣。地鐵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既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又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為有“十三朝古都”之稱的西安注入了現代血液,并為其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而西安地鐵在建設過程中,既保證了地下空間的照明、通風等方面的需求,又會根據不同的站點采用不同的主題和元素營造不同的景觀。例如在龍首原站,屋頂的裝飾似一條龍在空中游動,同時文化墻上雕刻有大量關于“龍文化”的古詩詞,從而讓人們在這個空間中感受到濃郁的“龍文化”,并且明確其當下所處的站點。
再次,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傳統紋樣設計也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一些藝術家和設計師對傳統紋樣進行機械的模仿和不加分辨的使用,導致市場上出現了一些不受公眾喜愛的公共藝術作品,因此在使用和發展傳統紋樣的過程中,應認真分析紋樣的寓意。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要守好文化陣地,同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挖掘傳統紋樣中積極向上的內涵,探索其藝術構成形式,并將其與公共藝術相結合,從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與新時代接軌,構建多元文化格局,以及促進民族團結。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開始思考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價值。若要創造出一種既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又能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的場所,就要在公共藝術中合理應用中國傳統紋樣。
(二)中國傳統紋樣與公共藝術的相通性
公共藝術是一種結合作品所處的外部環境而進行的藝術創作形式,能夠向公眾傳達某種價值觀念,同時美化城市環境。公共藝術作品能夠塑造一座城市的形象,并向公眾傳達情感。例如青島市五四廣場上一座名為“五月的風”的雕塑,其作為廣場的標志,是為紀念五四運動而建造的。雕塑整體上造型簡潔,呈旋轉騰空狀;通體采用紅色,猶如一團火,以象征“點燃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火種”。由此可見,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不是簡單地制作一個藝術品放置于公共空間,而是一種以傳達精神為目的的社會行為。需要營造一個強大的“精神磁場”,以滿足公眾的精神需要,傳達特定的情感,從而給人們心中留下地域文化印象。
中國傳統紋樣藝術是一種具有空間組合能力的藝術形式,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經常起著美化空間的作用。通過一代又一代手工匠人的傳承和發展,其成為一種具有地域特色或家族特色的裝飾藝術形式,且具有一定的規范性。而傳統紋樣除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還能表達美好祝愿,同時能夠反映不同時代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觀念。其經過歷史的沉淀,成為當下人們所看到的模樣。這些流傳至今并被廣泛應用的中國傳統紋樣與當下社會生活相融合,展現出厚重的中華文化底蘊,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氣質。
一件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應實現藝術與社會之間的完美對話,在美化空間的同時,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在當代公共藝術創作過程中,中國傳統紋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在朝著人性化、地域化、特色化方向深入發展的同時,成為公共藝術作品靈感和精神要素的重要源泉。在設計和構思時,可以將中國傳統紋樣大膽運用到公共藝術中,從而營造文化氛圍、提升空間氣質,還可以通過其人文精神內涵使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弘揚。
瓦當作為傳統的建筑構件,其代表紋樣“四神”極具可識別性。其中代表東方的青龍,也表示春季,蘊含著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代表西方的白虎,也表示秋季,寓意辟邪去災;代表南方的朱雀,也表示夏季,形體似鳳凰,英姿颯爽;代表北方的玄武,也表示冬季,有鎮邪護主的寓意。在當下社會語境中,這些具有指向性的紋樣在公共藝術設計中具有功能性和裝飾性的雙重作用,同時能為喜愛中國文化的人們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開一扇門。
四、結語
中國傳統紋樣是我國豐厚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寶貴精神和物質財富。這些傳統紋樣在具有象征意義的同時還與公共藝術的屬性相契合。現在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中的元素,在未來也許會同樣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甚至是成為傳統的紋樣圖案的一部分。傳統紋樣與公共藝術的結合,不僅可以使優秀的傳統紋樣得到傳承,而且可以體現出公共藝術原生的文化本質。因此,應將中國傳統紋樣以合理的形式充分運用到公共藝術中,使其在公共藝術的助力下得到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田自秉,吳淑生,田青.中國紋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姚遠.中國傳統裝飾紋樣在現代公共藝術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3]關國賓,谷仕林.人文元素在生態景觀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3(14):139-141.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