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延續著中華民族文脈、提振當代中華兒女的精神狀態、增強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等重要內在價值。地域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統一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多元支撐,面對新媒體環境下地域傳統文化傳播格局的重構,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需要審時度勢,通過創新傳播形式、推動數字化傳承、開展多元文化教育、挖掘大眾化特點等途徑完善傳播生態,彰顯地域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新媒體;地域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整合傳播
在提振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對中華文化的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力新媒體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既是促進大眾文化覺醒的應有之舉,又是呼應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在新媒體環境下,面對國際上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要堅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投入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切實加強優秀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新媒體環境下地域傳統文化傳播的
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其一,擴大了傳播范圍。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這為新媒體傳播的高覆蓋率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技術基礎。加之新媒體具有數字化、網絡化、即時性等特點,大大提高了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也擴大了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其二,豐富了傳播方式。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豐富了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文字、圖片、短視頻、動畫、音頻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傳播方式使部分地域文化中晦澀難懂的元素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令地域傳統文化重煥生機。其三,擴大了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空間。AR、VR、3D等技術最大程度地打破了地域文化傳播的時空界限,使身處不同時空的人們都能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比如,陜西歷史博物館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出國寶級文物鹿形金怪獸的仿品,為地域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載體,使更多人們可以觀賞寶物,從中感受到匈奴藝術珍品的魅力。再比如,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節目結合新媒體優勢,利用5G、AR技術,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相結合,將歌舞放進了博物館場景,通過多渠道的新媒體宣傳,將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呈現在觀眾眼前,使節目滲透的河南地域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感染了觀眾,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也在無形中得到傳播。
(二)挑戰
其一,新媒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地域傳統文化的內涵。當前新媒體傳播迎合“注意力經濟”和“碎片經濟”,側重用簡單易懂的形式快速向人們傳遞信息和理念,這在極大推動地域傳統文化傳播的同時,也消解了其價值理念和精神內涵,使其精華內容未得到充分傳播。其二,新媒體內容的過度娛樂化與地域傳統文化的民族性與傳承性不相兼容。在新媒體時代,部分創作者為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傳播效果,滿足人們對休閑娛樂的需求,生產過度娛樂化的內容,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與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初衷相悖。其三,數字鴻溝現象更加明顯。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加劇了數字鴻溝現象,在一些偏遠地區,仍然有許多人接觸不到新事物。地域文化傳播的覆蓋率依舊很低,這種傳播的不平衡性使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依然充滿阻力。
二、新媒體賦能地域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價值
(一)順應文化強國戰略
地域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展示地域文化歷史、生態、產業、遺存和當代藝術的文化形式,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文化傳播價值,對于弘揚中華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地域傳統文化不僅可以通過視覺感知、聲音效果、情感沖擊等方式向觀眾展示文化遺存與歷史文化,而且可以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和講解,提高觀眾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水平。其次,新媒體能夠帶領觀眾深入了解文化生態、產業及實踐,用別具特色的視覺呈現和解說方式,讓久遠的歷史文化“復活”,帶給受眾審美、文化、歷史、情感等多維度的體驗,幫助觀眾更加全面地了解歷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把握發展源流和時代革新趨勢,借此提高受眾對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認知。最后,能夠刺激受眾對文化知識的探尋和思考的欲望,啟迪觀眾在歷史文化領域的想象,提升觀眾對文化創造的熱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活力。例如《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節目通過勾勒具有地域性的民族圖景,向觀眾系統性介紹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25件文物,涵蓋了壁畫、金銀器、繪畫、兵器等文物種類,讓人們對于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古代技藝等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再比如,受眾通過觀賞云岡石窟“曇曜五窟”佛像,能夠透過造像健碩、雍容的外部特征感受到北魏鮮卑族健壯、豪邁的民族底色。另外,唐陶俑、仕女俑等文物也讓受眾感受到唐代女性的裝飾藝術,更深層地領略到盛唐時期的民族文化之美。
(二)滿足傳統文化媒介化生存需要
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是文化傳承、科普教育的重要載體,但其也不得不順應時代的潮流,加強與新媒體的聯系。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媒體憑借較強的互動性、即時性等特點,正在推進媒體生態急劇變革,媒體形式也逐漸從強調對外在世界的“言說”轉向更為具象的“再現”。在新媒體時代,媒體中所暗含的視覺基因逐漸凸顯,并在傳播領域發揮出越來越強的作用。在信息社會,媒介化生存已成為一種普遍化狀態。媒介是生產生活、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及“紐帶”,因此探尋媒介化生存現狀及發展走向,為地域傳統文化探尋新的融合發展之路成為一項迫切的任務。
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積淀,通過融入現代媒介,與現代文化相交融,能夠創造出更為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態。特別是由于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文化正面臨著生存和傳承的危機。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之源和中華文化根基,將之以媒介化的方式廣泛傳播,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接受、傳承傳統文化,達到動態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文博題材紀錄片作為再現文化之美、真實記錄歷史的藝術形式,能夠更好地呈現傳統文化的美學意蘊和精神特質,從而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借此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增強大眾文化自信
地域傳統文化具有獨有的鮮活內涵和個性魅力,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地域文化元素全方位、多角度地運用到會展設計中,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的現代化傳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無形中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新成長,在多元文化碰撞的現代始終保持蓬勃的生命力。比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振文化信心提供了重要平臺。在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各省市為了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紛紛展示了獨具魅力的非遺項目,讓國內外游客沉浸式體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感悟中國地域文化之精深,感受到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升了國人文化自信,有利于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三、新媒體視域下地域傳統文化的
構建與傳播路徑
(一)突出便捷性價值,實現傳播創新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媒介,依托先進的互聯網及智能信息技術等對傳統文化進行廣泛傳播。新媒體傳播突出便捷性優勢,在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需要以開放的心態廣泛地與新媒體結合,實現傳統文化傳播的創新。通過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結合,為用戶帶來新的交互體驗和對傳統文化的新認知,提高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創新傳播途徑,如將傳統文化與VR技術進行結合,再現歷史場景,對一些破損的文物或珍貴的文化資源等進行直觀再現。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借助新媒體便捷的傳播手段了解傳統文化,切實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擴大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此外,還應開發體驗式傳播形式,消除地域傳統文化傳播隔閡。體驗式傳播以社會大眾為基礎,重視其參與能力和情感反應,在借助多元化媒介增強互動性的同時,增強大眾的共情力,從而消除社會大眾與地域傳統文化的距離感和隔閡,提高傳播效果。為此,當前地域文化傳播需開發體驗式傳播形式,如開展書院教育、建設體驗館、開設讀經課堂等,或者利用新媒體科技創造沉浸式情境,增強大眾體驗感,使其對地域傳統文化產生親切感。
(二)注重全景式呈現,推動傳統文化數字化發展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優秀地域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應充分利用數字化優勢,為文化保護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構建生態文化數字化保護體系,以全景式生態文化的呈現彰顯其魅力。其一,加強對傳統地域文化資源的數據化保存與數字化保護。在這一過程中,生態文化數據庫建設是基礎工程,各地應積極落實數字建設要求,建立融媒體中心、文化資源數字中心、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平臺,為傳統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重要媒介,尤其是要加強文化資源數字中心下設的生態文化板塊建設,對農耕文化、珍貴文物、故事傳說、民風民俗等涉及生態文化的資源進行數字化采集、加工創作、存儲保存、對外宣傳展示,實現生態文化資源的全景式展現。其二,推動優秀地域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創造性轉化。要使優秀的地域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中仍能迸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就要利用數字技術對其原生內容進行再創作,使之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比如,將體現地域文化精神內蘊的傳說、故事改編成動畫、電影等,借助杜比全景聲等影音技術促進傳播的生動有趣。
(三)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增進文化認同
高等教育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合一的特性,高校學生既是傳統文化的接受者,又承擔著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為此,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必須重視高校陣地,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以大學生群體為中心進行地域文化的傳播。首先,高校要成立傳統文化社團,開展文化宣傳工作。與地域傳統文化的相關專家和非遺繼承人結對共建,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進行宣傳造勢,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使其對地域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其次,充分發揮課堂這一傳統文化教育主渠道的功能。例如,可在課堂上播放《青花瓷的故事》等紀錄片,該紀錄片以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中國瓷器為媒介,深入探討了中國瓷器在世界歷史中扮演的角色,以此連接起西方世界與中國社會的溝通交流,在當代社會引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學生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激發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從而不斷強化民族意識,轉化為持續性的文化認同。最后,舉辦相關賽事,推動以賽促學。要結合地方特色舉辦賽事,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其在濃厚的氛圍中增強傳播地域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并不斷轉化為文化傳播的實際行動。
(四)挖掘大眾化特點,實現全民共享
新媒體時代借助創新的傳播渠道和相關信息技術手段,使更多的傳統文化在現代新媒體傳播方式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為此,新媒體時代傳播要深入挖掘大眾化特點,力求實現全民共享。傳統文化的傳播要突出特點和優勢,擴大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讓更多的人關注并傳播地域傳統文化。如借助直播平臺、線上營銷、短視頻宣傳等方式對傳統文化的產品進行傳播,這樣既樹立了文化品牌,又擴大了傳播范圍。總之,新媒體是個新事物,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群策群力,才能把優秀的地域傳統文化整合傳播工作做得更好,真正實現文化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
四、結語
利用新媒體進行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研究并實踐的議題,也是每位中華兒女責無旁貸的義務。為此,未來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依托自身文化資源整體優勢,增強文化自信,以創新多元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助力文化傳播,使中華文化始終葆有生機。
參考文獻:
[1]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8-28)[2023-09-20].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李海萍,郝爭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傳播與版權,2023(13):102-105.
[3]盧華宇.新媒體時代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路徑探析[J].采寫編,2023(6):95-97.
[4]左雨鑫,李靖,郜紅合,等.傳統節俗文化符號構建與傳播策略研究[J].包裝工程,2023(增刊1):156-160.
[5]高東京,許強.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2):91.
[6]寧海林.“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短視頻傳播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76-81.
作者單位:
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