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剛

塑料污染已經成為當前全球共同關注的焦點環境問題。塑料污染如果處置不當,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進入到土壤、水體等自然環境中,將帶來視覺污染、土壤破壞、微塑料污染等環境危害。
浙江作為海洋大省,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岸線長、海島多,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挑戰重重。而發端于浙江的“藍色循環”模式破解了海洋廢塑料收集難度大、處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等難題。作為浙江省探索實施的一個可持續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典型案例,“藍色循環”模式利用數字技術建立了“從海洋到貨架”的全程可視化追溯,既確保了生態環境安全,又實現了海洋塑料廢棄物的循環利用。
浙江省“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打造了我國全面推動塑料污染治理的典型案例。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廢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有關部門立足于完善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體系,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等系列重要產業政策,壓實地方、部門和企業責任,聚焦重點環節、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積極推動塑料生產和使用源頭減量、科學穩妥推廣塑料替代產品,加快推進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利用,著力提升塑料垃圾末端安全處置水平,大力開展塑料垃圾專項清理整治,大幅減少塑料垃圾填埋量和環境泄漏量,推動塑料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除了浙江的“藍色循環”模式,各地因地制宜、創新舉措,逐步解決當地塑料污染突出問題。
福建省廈門市、寧德市著力推動海漂垃圾治理
海漂垃圾主要由塑料垃圾組成,目前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和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廈門市對海漂垃圾進行了全覆蓋清理并取得明顯成效。廈門海域面積約355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26公里,以廢塑料、廢漁網為主的海漂垃圾較多。廈門從“海上+海岸線”雙重治理著手,組建市級專業化海上保潔隊伍,成立市海上環境衛生管理站,專門負責海漂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置,并設立海岸線保潔隊伍,配置沙灘保潔員約400人,每日兩次收集處理轄區沿岸垃圾,保持沙灘潔凈。
廈門的系統化綜合治理機制日趨完善。市、區財政每年共投入約1億元,保障海域、沙灘清掃保潔和海漂垃圾收集轉運的有效運行;由起重設備將在海面搜集的船上垃圾吊裝上岸,實現垃圾上岸的無縫銜接;在打撈清理過程中,發現泡沫、飲料瓶、漁網等可回收垃圾及時分揀裝袋,水草、樹枝等植物類垃圾則運至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焚燒發電。另外,建設海漂垃圾監測預警預報系統,運用快艇、遠程視頻監控等技術,每月開展無人機航拍巡查,健全信息化預報監管機制,提升海漂垃圾打撈清理效率。
寧德市海域面積4.4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46公里,傳統海上漁業養殖產生的木質漁排、白色泡沫浮球和廢舊塑料制品等大量垃圾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環境。寧德市實行考核和資金雙驅動。全市共投入1.07億元,將29個海沿鄉鎮的552個行政村納入陸海統籌,實現陸域和海上保潔“一只掃把”負責,出臺具體考核實施細則。自2021年起,省級獎補資金連續三年每年每公里岸線獎補1萬元;市財政專門撥款387萬元,用于主體企業建造兩艘機械化海漂垃圾清理船。回收方面,寧德市以漁排為單位,定點設置垃圾集中回收設施,統一收集轉運上岸;在航道兩側設立圍欄式懸浮垃圾收儲平臺,日產日清養殖及生活垃圾,每年回收循環再利用飼料袋500萬—600萬個,基本實現全回收,并加快推廣可回收型高密度塑膠漁排。處置方面,寧德市選點新建海漂垃圾轉運堆場19個,集中轉運分揀可回收利用的塑料、木材、泡沫等,無法再利用的,轉運至垃圾焚燒廠、填埋場處理。
同時,寧德整合沿海縣(市、區)養殖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推進全市“智慧海洋”信息化系統建設。該系統集海上養殖漁排、漁船、漁港和海上執法管理于一體,運用衛星遙感、船載終端等設備,實現海上養殖、海漂垃圾動態監控。全市海漂垃圾易堆積點設置18個監控探頭,定期開展無人機航拍巡查,強化了沿海鄉村垃圾保潔和海漂垃圾清理聯動監管。
上海市生活源可回收物回收體系助推廢塑料回收利用
完善的塑料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是塑料污染防治的關鍵。上海通過構建“點、站、場”三級網絡全覆蓋的回收體系,共建成1.5萬個可回收物服務點,198個中轉站和15個集散場,廢塑料等可回收物依托“點、站、場”體系進行分類回收和精細化分揀。上海市近年來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主體,全市各區(街鎮)通過招標等方式確定了60余家回收主體企業積極探索廢塑料末端精細化分揀,目前廢塑料末端最多已細分成50多小類,隨著廢塑料品質和純度不斷提升,下游銷售價格也大幅上漲。2021年,上海創設性提出建立動態更新的“白名單”保護制度和規劃用地綜合保障機制,要求具有生產性產業園區的相關區將本區產業用地中的1%專門用于發展資源循環利用企業,系統解決廢塑料回收利用等企業“落地難”“不穩定”“能級低”等問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南京市、青島市、大連市等市以解決農膜回收利用為突破點進行治理
廢棄農膜已成為各地農村“白色污染”的重要源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年農作物覆膜總面積約1548萬畝,年農膜用量約9萬噸,廢舊地膜“白色污染”一度影響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兵團堅持“源頭治理、試點先行、科學施治、綜合施策”,總結推廣了“機械+人工”治理模式,重點做好耕地后整地前的機械撿拾工作、田間“一揭二摟三撿拾”等工作。2021年兵團當季農田廢舊地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廢棄農膜抽測平均殘膜量為2.66千克/畝,均值達到國家標準,全面消除了三級重度污染及四級嚴重污染團場,提前完成了“十四五”預定目標。
南京市按照“誰生產、誰經營、誰回收”的原則,著力構建由政府、農戶、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廢舊農膜回收處理體系,按照“六個統一”要求,對廢舊農膜回收處理的全過程實施規范統一的管理,通過委托或購買服務確定第三方,實施區域內廢舊農膜的集中無害化處理和回收利用工作;青島市建設“縣—鎮—村”三級廢舊農膜回收新體系等做法也為區域內農膜使用、回收、處置全鏈條閉環的管理模式打開了新局面,在6個涉農區市建立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轉運中心11處,在82個涉農鎮街設立回收站187個,劃分責任網格,明確回收數量,推進應收盡收;大連市以村屯廢棄農膜回收點為支撐,目前鄉鎮和街道建立回收站72個,形成“縣—鄉—村”三級網絡回收體系,實現了農膜廢棄物“即收即走,跟蹤處置”機制。
北京市、陜西省等省市大力推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
循環化利用塑料類快遞廢棄包裝成為快遞包裝綠色治理的關鍵一招。北京市要求全市網絡型品牌寄遞企業設置標準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2500余個,各品牌寄遞企業通過積分兌換、上門回收等多種方式開展包裝物回收行動,并在電商物流園區、高校、快遞驛站等區域開展快遞包裝集中回收。推廣應用可循環包裝,以生鮮配送、同城寄遞為重點持續提升可循環快遞箱(盒)應用比例。
陜西省制定生態環保總體方案和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工作臺賬,實施臺賬管理,壓茬推進。將“落實行業綠色環保責任”納入《快遞企業在陜總部統一管理責任清單(試行)》,強化企業責任落實。截至2022年底,陜西郵政快遞行業采購使用符合標準的包裝材料應用比例達到98.95%,按照規范封裝操作比例達到97.27%,可循環快遞箱(盒)使用量達14.32萬個,回收復用瓦楞紙箱數量達2811.9萬個,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到95.05%,全省超60%郵政快遞網點設置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
“十四五”時期是塑料污染治理及大力發展再生塑料行業的關鍵階段,雖然各地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扎實的成績,但還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強工作:
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實將塑料污染治理相關任務納入各地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實施,壓實工作責任,狠抓任務落實。二是夯實工作基礎。進一步完善塑料污染治理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健全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統計評價制度,完善治理成效跟蹤評估機制,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三是確保工作務求實效??茖W穩妥推進源頭減量替代,進一步鞏固廢塑料回收利用和清理處置成效,著力解決農膜、外賣、快遞、海洋塑料等重點領域問題,抓住當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市場需求,形成新的盈利模式,著力提升企業的內生動力。四是形成工作合力。廢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涉及面廣,要充分發揮專項工作機制作用,加強溝通銜接、協同配合,共同研究、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深度參與全球塑料污染治理。
在我國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目標推動下,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既能促進環境不斷改善,也是進一步完善廢棄物管理體系,實現以廢塑料為代表的固體廢物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和綜合減碳的重要途徑,將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對于確保我國資源與環境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責任編輯:董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