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星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州農村治理現代化研究基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的前提和基礎,為了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目標順利達成,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至關重要。因此,本文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以現有評價指標為參考依據,致力于構建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和政策執行的效果進行準確量化。
導向性原則強調指標選取應以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和戰略方向為導向,確保評價指標體系與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緊密相連,能夠有效引導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應用此原則有助于將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落實到具體的評價行動中,使評價活動具有明確的導向性。一方面,應體現目標導向。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必須明確反映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個指標的選取都應與總要求相關,這樣可以直觀地反映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另一方面,應體現行動導向。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引導行動的功能,能夠引導決策者制定與鄉村振興總目標一致的行動計劃,并推動其執行。具有行動導向的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激勵各方主體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指標選取應遵循科學性原則,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真實客觀有效地反映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展與效果。指標選取應避免主觀性,盡可能減少誤差,使結果盡量貼近實際,并提供準確的信息反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代表鄉村振興的特定方面,避免內容重復和冗余,每個指標都有其自身價值。同時,指標的含義是穩定的,不會因為環境或者地理位置的變化而改變,即在不同的環境和地理位置下都能保持其測量的一致性和穩定性。總的來說,科學性原則是保證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可信度的關鍵。
指標選取應考慮各個指標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完整、協調的評價系統,從而準確地反映鄉村振興的整體情況。各個指標必須能夠反映各自層面的發展情況,且各個指標之間應具有協調性、存在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既相互聯系又保持獨立,共同反映和衡量鄉村振興的整體情況。本文在設計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時,既保證了指標之間的聯系性和獨立性,又體現了指標的全面性和相互的協調性,從而形成了能夠全面準確反映鄉村振興整體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
可操作性原則是構建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要求,能夠保證評價指標體系在實踐中的實用性和有效性。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能夠被實際測量,所以選取的指標應可以被量化或被準確地定性描述,從而形成定義明確的指標,提高評價指標體系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此外,指標所依賴的數據必須是易獲取的,可以利用公開的統計年鑒、報告,或現場調查和訪談等方式收集相關一手數據和原始信息。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20 字總要求來看,鄉村振興涵蓋了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生態5 個方面,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印證。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豐富、層次分明,其思想精華集中體現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維度,可以看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具體且可量化的。因此,本文構建的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這五大維度作為一級指標,基于五大維度的目標繼而構建更為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經濟基礎,居于鄉村振興的核心與關鍵位置。產業興旺涵蓋農業生產的多個層次,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評價。在基礎的農業生產層面,需要了解農業生產條件、生產效率、生產能力,這3 個方面共同揭示了農業發展的基礎和潛力。同時,還要著眼于產業體系的構建。產業體系的發展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產業,還呈現出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和利益鏈完善的新態勢。因此,產業融合水平這一指標也應該納入評價指標體系。
生態宜居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其核心要求在于打造一個既有優良生態環境、又有良好人居環境的鄉村。生態環境是鄉村發展過程中最具競爭力的要素資源與空間載體,優良的生態環境為鄉村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作為鄉村發展的空間載體,也為鄉村多元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僅能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還能吸引更多的資源流向農村,進而推動農村發展。因此,對于生態宜居的評價需要從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兩個方面來進行。同時,農業綠色發展體現了對生態環境的尊重和保護,即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強調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因此,農業綠色發展也應作為生態宜居的一個重要指標。
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靈魂,體現鄉村振興的軟實力。鄉風文明需要從鄉村文化生活、文化服務設施、鄉村教育水平等方面來衡量。首先,鄉村文化生活是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豐富的鄉村文化生活能夠增強鄉村社會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為文明鄉風的傳播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其次,文化服務設施是鄉風文明的硬件基礎,完善的文化服務設施,如鄉村圖書館、文化站等是營造良好鄉村文化氛圍、推動鄉村文化創新的重要平臺。最后,鄉村教育水平是塑造文明鄉風的核心力量,高水平的鄉村教育能夠傳播先進的知識和文化理念,從而形成有利于鄉村發展的良好社會風氣。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治理能力是根本,提升治理能力是推進鄉村全面發展、保障鄉村社會安定有序的重要因素。同時,提高法治水平是實現鄉村善治的關鍵,法治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公平、公正、透明的運作環境,使得鄉村治理更具實效性和正當性。因此,治理能力和法治水平是衡量鄉村治理有效的重要維度。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是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縮小城鄉差距的保證,體現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實際成果,也是衡量鄉村振興戰略是否有效實施的重要依據。首先,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活富裕最根本體現和最直接反映,其中具體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消費水平、恩格爾系數等。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著農民在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其次,社會保障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活穩定性,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能有效幫助農民應對健康風險。最后,公共服務的便捷性、普及程度等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將有力地促進農民生活富裕,推動鄉村整體發展和進步。
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一是產業興旺指標。
第一,農業生產條件。選取人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人均耕地面積、單位耕地面積農林水事務支出、高標準農田占比4 個指標。人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直接反映了農業及相關產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總體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數值高則表明該地區擁有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耕地面積主要指用來種植農作物的田地,人均耕地面積數值越高,表明該地區的土地資源越豐富。單位耕地面積農林水事務支出指單位耕地面積上政府用于農林水事務的支出,反映出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政府的重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高標準農田占比指達到高標準要求的農田面積與總農田面積的比例,數值高則表明土地質量和土壤管理等方面達到了高標準要求,該地區已具備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
第二,農業生產效率。勞動生產率是農業總產值和人員數量之比,反映出該地區農業生產效益。土地生產率是農業總產值和耕地面積之比。勞動生產率關注人力資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效率,土地生產率則關注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農業生產效率整體提高需要確保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都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三,農業生產能力。糧食總產量指一年內生產的糧食作物總量,該指標反映了當前產業條件下農業系統的輸出能力。農業機械使用率則直觀反映了農業生產過程中技術應用的廣度,農業機械使用率越高,單位面積的產出就越高。糧食總產量和農業機械使用率分別從數量和技術兩個維度展現了農業生產能力。
第四,產業融合水平。鄉村旅游接待人數能夠反映出旅游業與鄉村其他產業(如農業、手工藝等)的融合水平。鄉村旅游業旺盛表明該地區成功地將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同時帶動餐飲、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產業共同發展。農村網絡零售額指農村地區利用互聯網渠道銷售商品的總額,農村網絡零售額增長表明傳統農業與現代電商產業的有效結合。因此,這兩個指標都是反映產業融合水平的關鍵指標。
二是生態宜居指標。
第一,生態環境。村莊綠化覆蓋率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方面展示了生態環境的質量,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則從大氣環境的角度反映了生態環境的健康狀態。這兩個指標綜合反映了一個地區在維護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方面的效果。
第二,人居環境。垃圾集中處理的村個數占比、污水集中處理的村個數占比、衛生廁所普及率和道路硬化率分別從垃圾管理、水質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反映了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效,共同構成評價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多維框架。
第三,農業綠色發展。化肥使用強度指在單位農田面積上施用的化肥量,農藥使用強度指在單位農田面積上施用的農藥量。綠色農業強調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優化施肥方案。因此,這兩個指標均是評價農業生產對環境影響的重要指標,為評價農業綠色發展實踐效果提供依據。
三是鄉風文明指標。
第一,鄉村文化生活。農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反映了農村居民在文化和教育上的投資意愿與能力,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和鄉鎮占比能夠直接展現出農村地區對文明和秩序的追求,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財政支出則體現出政府對鄉村文化生活的支持程度。以上指標從不同角度呈現了鄉村文化生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有利于把握鄉村文化生活的發展潛力。
第二,文化服務設施。鄉鎮文化站和圖書館作為鄉村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反映了政府對鄉村文化服務的投入和重視程度,其數值越高,意味著鄉村文化服務的普及性越好。
第三,鄉村教育水平。教育財政支出直接反映了政府對鄉村教育的重視程度。義務教育專職教師人數與義務教育學生人數之比可作為衡量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教育質量的重要參考因素。這兩個指標共同呈現了鄉村教育的宏觀資源投入和微觀教學實效,繼而促進文明鄉風的形塑。
四是治理有效指標。
第一,治理能力。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占比是鄉村治理能力的綜合體現,數值增長則反映出鄉村治理機制的不斷完善與升級。集體經濟強村占比越高,表明鄉村治理的經濟基礎和資源配置能力越強。因此,這兩個指標可作為鄉村治理能力和效果的量化指標。
第二,法治水平。每萬人平均信訪量反映了鄉村居民對于現有狀況的反饋和申述,體現了鄉村法治與居民互動及反饋機制的有效性。每萬人刑事案件立案數低則表明較好的社會治安和有效的法治教育。每萬人擁有鄉村調解員數體現了鄉村對于法律糾紛處理機制的重視程度。以上指標構成了對鄉村法治狀況的全面評估。
五是生活富裕指標。
第一,生活水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直接反映出農村居民的經濟狀況和購買力。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指家庭食品開銷與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通常來說,恩格爾系數越小,生活越富裕。以上指標可以直觀了解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社會保障。每萬人擁有醫療衛生員數和每萬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是醫療服務能力的重要參照,體現了社會保障中的醫療服務水平。醫保參保率指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數與總人數的比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指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人數與總人數的比例。以上指標數值高則表明農村居民在面對健康和經濟風險時擁有堅強后盾。
第三,公共服務水平。互聯網寬帶覆蓋率指互聯網寬帶接入的家庭數量與家庭總數的比例,反映了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現代化程度。村均擁有物流網絡節點數反映了物流便利性,對提高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和確保生活富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依據導向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4 個原則,從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 個方面系統構建了涵蓋15 個二級指標和39 個三級指標的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為評價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一套科學實用的指標體系,對實施進程和取得成果進行量化考核,準確掌握鄉村振興的成效,促使鄉村振興戰略有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