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許雯燕,成怡琳,簡曉彤
(珠海科技學院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村農文旅融合是極具實踐意義的嘗試,對于推動農業結構轉型,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升農村建設質量,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內外在鄉村旅游規劃、鄉村旅游建設、鄉村文化保護等相關研究中,對于鄉村旅游的發展路徑與模式、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有大量文獻,為農文旅的融合發展提供了研究基礎。本次研究結合珠海市斗門區農文旅發展現狀,明確研究區域的特殊性和差異性,探尋促進農文旅協同發展的實踐策略。
農文旅是以農業、鄉村和生態環境為核心,將農業、文化和旅游有機結合,涵蓋了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從而打造融合型發展體系。旅游和文化融合,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村產業的多樣性和附加值,保護生態環境,傳承文化遺產,同時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方面,農文旅融合發展是農村地區產業融合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以農促旅、以旅強文”,可拓展農業的旅游功能,促進一產、三產良性互補和農村農業生態資源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鄉村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合理開發鄉村資源對于傳承傳統文化、振興鄉村經濟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鄉村旅游項目,帶動市場發展。農文旅一體化建設的獨特之處是將鄉村農業資源作為基礎,將文化、旅游融入其中,構造融合發展體系。
作為廣東省鄉村振興示范點,珠海市斗門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該區自然資源豐富,長期以來以農業生產為主,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轄區內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有金臺寺、菉猗堂、接霞莊、斗門古街等古跡。如接霞莊曾是富甲一方、鼎盛繁榮的趙家莊園,現已發展為一座集農業、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農莊,采用了有機種植、水培種植等多種農業種植技術,同時開設了農家樂、民宿等文化旅游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和消費。通過農業和文化旅游的結合,接霞莊實現了農村產業升級和旅游產業轉型,呈現了多贏的局面。十里蓮江也曾面臨農村空心化以及附近工業園區環境污染等問題,為了發展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斗門區對蓮江鎮進行了村容整治,對村莊嶺南民居文化進行保護挖掘,通過農文旅融合、村企合作,發展生態旅游項目。如今的十里蓮江旅游度假區,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打造了以“農耕生活”為核心,集生態農業觀光、農耕體驗、休閑度假、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旅游項目。度假區內有多個景點,如油菜花田、稻田蓮花、祈福墻等,游客可以進行水上漂流、生態攝影、露營野餐等活動。同時,度假區內也有酒店、民宿、溫泉等設施,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住宿和娛樂選擇。這些地方的成功案例表明,農文旅協同發展機制是可行的,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斗門區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許多新興理念尚未在該區落地生根,在發展中也面臨著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足,以及在城市化發展中如何保持自身獨特性等問題。因此,研究其發展的主要矛盾并探索解決之道,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需要通過一系列全新的農文旅發展新理念,通過農文旅協同發展機制與產業協同發展效應分析框架,構建斗門農文旅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并評析農文旅發展演變數據指標,構建可持續發展調控-適應路徑。此外,還可以參考接霞莊、十里蓮江等地的典型案例,加深對農文旅融合的理解和認知,促進斗門區農文旅發展,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提升斗門區的綜合實力。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各種條件得到了改善,民生設施、公共設施也得到了較好的完善,提高了農村的居住體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落空心化和農村人文景觀過度城市化,失去了原有的特點。如歷史建筑老化,村民無序修建與翻新,對農村風貌二次破壞,使村落的觀賞性受到影響。
各類旅游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是鄉村文旅收入構成的重要部分,但許多農文旅的產品單一、雷同,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不強。首先,許多農文旅開發及其產品都是競爭關系,但他們卻又出現同質化,使游客體驗感低下。其次,許多農文旅的開發及其產品更新較慢,與大眾審美不符,對游客吸引力較弱,導致游客黏性差。最后,一些地方為了提高商品的交易量過度營銷,拼湊各種文化、節日、活動,使淳樸的傳統文化失去原有的味道,甚至一些民俗文化、絕活絕藝等因為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而被弱化,民風民俗商業味越來越濃,文化味越來越淡,影響了農文旅的目標價值。
農文旅受當地條件和文旅市場影響,農村“精髓”“核心”與“靈魂”不明確,沒有規劃出發展藍圖,存在發展路徑不明晰,策略定位不高、規劃深度不夠,與農村特色產業、綠色生態、農耕文化、鄉村文明等銜接不緊密等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觀念的轉變,出現規劃滯后難以操作,發展瓶頸難以突破。
一些農文旅項目包裝策劃針對性不夠強,忽視市場營銷,沒有專業的宣傳推介。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營銷宣傳不夠精準,整個環節缺乏全面規劃,市場回報率不高。同時,由于投入回報比例不當,導致社會組織和企業拓展、參與項目宣傳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對于農文旅協同發展,國內很多地區探索了可供參考的發展路徑。
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以民俗風情小鎮作為主要定位,以關中民俗文化作為核心主題,并與休閑生活方式相結合。在這里可游覽其古樸的建筑,觀賞其傳統小吃的制作過程,品嘗關中美食,近距離體驗原生態民俗,從而促進了小鎮發展。
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臺錫伯族鎮,打造集稻田畫觀光、水稻種植等游玩體驗于一體的稻米主題創意產業園。在給游客科普農耕文化的同時,還能沉浸式體驗農耕的樂趣。這也推動了傳統的農業觀光游向田園樂園方向發展。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甘溪鎮的明月村,堅定“竹海茶山明月窯”的發展思路,推出農事體驗、制陶和竹編、織染體驗等項目,還開發出系列文創產品,實現了浪漫田園和文藝村落融合發展,使新村民與原住民互助共享。
云南楚雄市彝人古鎮,以“昆明—大理—麗江”這一旅游線路為依托,將彝人古鎮打造成為一個新的旅游景點和集散地,在建設時融入了彝人原生態建筑文化、市井文化、生活文化、歷史文化、歌舞文化和服飾文化等,打造了以古建筑為平臺、彝文化為“靈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
鄉村旅游的發展主要依賴于鄉村既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鄉村集聚文化旅游區可以將產業項目、特色文旅區連點成線覆面,積極構建以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核心吸引鄉村文化旅游外圍關聯產業。同時,鄉村聚集文化旅游區之間可橫向、縱向聯系,由此形成產業鏈,能夠更有效率地在區域內整合大量旅游產品,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區域競爭力。
產業協同發展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和紐帶。推進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對鄉村旅游集聚區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系統全面的農文旅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也是推動鄉村旅游集聚區發展更新的關鍵??纱龠M在鄉村旅游集聚區內產業鏈的企業之間有機聯系、橫向產業之間圍繞市場需求相互協作,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相互支撐,使技術創新能力和動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針對旅游產品同質化、模式單一、內涵貧乏等現象,需要致力于當地農文旅產品產業拓展,復興當地歷史文化,發展特色產業。以文化為脈絡,結合各種傳統習俗、特色美食,形成地域獨有的文創產品,并進行IP 的打造。對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可通過創新設計等方式對其進行拓展,使產品多元化、特色化。也可打造體驗式項目,在產品生產過程使游客參與其中。形成各種主題體驗式農文旅活動,如參與文創手作,弘揚傳統文化活動,進行傳統美食制作,加入傳統建筑的解讀游覽,參觀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等。同時結合當地特色,發展鄉村特色農業,將田園經濟與農文旅策略相結合。依托農業的生產和生態景觀功能,將農業農村發展與旅游產業的發展相結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本研究基于對鄉村旅游集聚區以及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現狀分析,驗證研究區域的差別性和互異性,尋找促進珠海市斗門區農文旅協同發展的實踐策略。研究發現,農文旅產業的協同發展,對鄉村旅游集聚區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鄉村集聚文化旅游區的構建,則可對促進集聚區農文旅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這也證明了鄉村旅游集聚區與農文旅發展的耦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