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聞宇/文
湖南古稱湘,北枕洞庭,三面環山,域內多丘陵,古為四塞之地。三苗、揚越等氏族于西周之前便已散居于此,而后湖南經歷了秦漢、宋、明三次大規模的漢族人口遷入。人口的遷入在使得該地區漢族的人口比例發生改變的同時,也為該地區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其中就包含了民間信俗與民間藝術。抬閣作為兩者的復合體,成型于南宋,明初隨移民一并遷入湖南,在明清時期不斷與地方小戲、地方信俗等湖南民間文化交織,與湖湘族群性格交融,最終形成極具特色的湖南抬閣民俗。抬閣在湖南也稱“故事”,其擷取眾多知名戲曲與地方故事橋段內容,以凌空、飄逸的角色姿態吸引民眾,并匯集了紙扎、雜技、龍獅表演、鑼鼓等表演元素,以巡游形式活躍于大街小巷、田埂之間,數百年間以比斗競演的模式實現賡續與流布,是舊時娛樂與教育匱乏的年代為數不多的民間節時游演狂歡盛會。湖南已有宜章、長樂、珠梅的抬閣民俗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有馬跡塘、黃陽司入選省級非遺名錄,未入名錄者琳瑯。新時代湖南抬閣“故事”通過不斷與外界互動,頻頻亮相于省內外媒體,在發展中逐漸呈現聯合之勢,愈發引起各界關注與研究,這就使得對于其民俗的流布現狀、傳承形態、保護情況的調研,對其多元形態、精神內蘊的歸結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梳理其分布現狀、傳承形態、保護與研究現狀,揭示其民俗特質,為相關從業者準確制定湖南抬閣民俗的保護與開發策略,振興地方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筆者從2018年開始便以田野踏勘、歷史古籍資料梳理、新聞媒體報道收集等方式對汨羅長樂、漣源珠梅、郴州宜章、益陽馬跡塘等地的抬閣“故事會”傳承現狀進行調研,以求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助力大眾形成對湖南抬閣民俗發展現狀的全面認知。
自在湖南扎根以來,抬閣民俗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態廣為流布,近現代雖歷經戰火洗禮,卻仍生生不息,且有愈發蓬勃之勢:如汨羅長樂“故事會”、郴州宜章“夜故事”等,在省內十余個市、縣、鄉、鎮均有傳承。除了本地承襲之外,湖南抬閣還積極參與外界互動,如,汨羅長樂故事會近年來頻繁亮相于北京“非遺大觀園”端午游園、浙江烏鎮國際戲劇節以及廣東、湖南、岳陽等地文化旅游節活動,多次為國家、省、市媒體所關注、報道,引起較大省內外反響。2017年,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組建了全國首個同類型非遺聯盟——湖南抬閣故事聯盟,聯合了汨羅、宜章、漣源、馬跡塘、黃陽司五地的抬閣故事力量,其首場文化節就創造了20萬人觀演,5000演員參與的佳績。此外,各地紛紛以抬閣民俗的影響力作為發軔點,向關聯行業、周邊城市投射影響。如,汨羅長樂鎮借助故事會[1],帶動了長樂甜酒、智峰山滑翔傘基地等文旅項目的發展,摘得了國家民間文藝之鄉、春節文化特色地區、中華詩詞與楹聯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中心鎮、省級特色景觀示范鎮、特色旅游小鎮等稱號;宜章夜故事日益成為當地廣場文化活動的領銜項目[2],以及當地對外界宣傳推廣宜章縣的重要名片。在宜章的帶動下,周邊縣鄉也紛紛興起了夜故事的民俗活動。這些地方抬閣樣本發展的可喜成果,逐漸形成星火燎原、交相推引之勢,進一步推動抬閣民俗在全省的流布與國內外的弘揚。
湖南抬閣“故事”一般發生在春節至元宵節之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人口流動變得常態化,在城市中無法形成以血緣宗族為聯系聚居的鄉村社會形態,作為宗族力量延伸的會社也無從組織,因而,抬閣這種依靠民間力量自行動員與開展的民俗活動在城市缺乏生存土壤,而繼續活躍于湖南的鄉土社會。
在三湘四水廣袤的鄉鎮空間中,在元宵節來臨前的數日,各地的“故事會”便與分攤到戶的村民開始籌備當年搬演的故事。他們有的負責故事的開發與提煉,從浩瀚的經典戲曲、地方戲曲中提取故事橋段、琢磨從穿戴至妝容的人物形象,并指導“故事”設計;有的有著精湛的打鐵技藝,負責“高彩故事”“地臺故事”“秋千故事”中的精巧承重道具的設計制作;有的善于化妝,對于地方戲曲中旦、生、丑、花臉等行當的妝容極為熟悉;有的長期訓練高蹺技藝,高蹺越高對于重心與平衡的協調要求越高,精湛者可以綁縛三、四米長的高蹺,完成巡演的各項動作要求;孩子們是“高彩”與“抬故事”表演的主角,參演的孩子年齡從一歲多至八九歲不等,從午后至夜晚數個小時的表演,還需要克服高度的心理障礙,對于孩子與家長都是考驗,也體現著地方群眾對于此項活動的熱情與支持;鑼鼓、龍獅等表演內容,對于各自技藝與程式都有極高要求。此外,活動的人員組織協調、資金籌措等方面均有專人負責;在巡演開展過程中,除了本地民眾外,更是有十里八鄉的居民乃至鄰近省份游客前來觀摩。一次故事會活動的開展將鄉村社會對于抬閣民俗的熱愛展現得淋漓盡致。
湖南抬閣的“故事”傳遞著褒抑鮮明的情感色彩,其內容主要來自經典戲曲,以及地花鼓、祁陽戲、巴陵戲等地方戲曲橋段,這些雅俗共賞的內容是湖南抬閣“故事”得以在民間傳承的精神需求。明清時期是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此時戲曲創作人才輩出、佳作頻頻,明代還出現了皇室成員諸如朱權、朱有燉等藩王,直接參與雜居創作的局面。此外,也有民間劇作者對于流弊的針砭。清代是地方小戲的空前繁盛時期,各地花部在地方民間生產生活的滋養下,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在那個教育普及率低下的舊社會,抬閣“故事”在豐富民眾精神生活的同時,也起到了教化作用。在新時代,各地抬閣故事會的創作團體也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打造了一系列反映新發展階段國家、地方新面貌的“故事”。
自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保護體系以來,湖南抬閣已有三地入選國家級名錄,兩地入選省級名錄,入選、未入選市級名錄者琳瑯。各歷史時期的湖南地方志、民俗志均有抬閣流布與形態的簡述,各界的相關研究則始于20世紀末,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研究成果日漸豐碩,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湖南抬閣“故事”的普查和整理。周海燕主編的《抬閣·長樂抬閣故事會》、余思慧的著作《游走在空中的藝術》、左尚鴻的著作《中國抬閣》中的湖南章節、許婷的學位論文《春節中的抬閣民俗研究——以長樂抬閣故事會為例》側重于湖南抬閣“故事”的沿革、表演內容、服飾、道具、傳承現狀的介紹。湖南各地文化館利用數字技術拍攝與建檔的方式,對湖南抬閣“故事會”表演現場以及老藝人訪談進行數字信息采集,并上傳至各大視頻網站。這些對湖南抬閣“故事會”的數據保存與大眾科普有重要意義。
二是湖南抬閣“故事”的理論研究。目前研究集中于文化與應用方面。文化研究主要針對單個抬閣樣本局部鋪開,如,聶虹與鄭潔在《長樂故事會“比”的特性及文化根源探究》以長樂故事會“比”的特點為切口,展開了文化認同與審美價值研究。湖南抬閣作為地方特色民俗,日益引起了從國家到地方、從政府到學術界、媒體的關注與研究,但仍停留在各自為戰的狀態,并未構建統一體系,未形成代表形象,造成湖南抬閣在省外、海外推廣力度的分解。
湖南屬于南方抬閣分支,在南方抬閣物力承載的演進趨勢下,與湖南地方族群、民間文化結合,逐漸呈現出競爽和美的精神特質以及多元化的形式特征,與北方人力承載為主的抬閣表演形態更是遙相比照。
要對湖南抬閣“故事”的形式特征進行歸結,首先需要對于整個南方抬閣體系的分布、共性與個性進行梳理,方能得出準確結論。南方抬閣主要分布于湖南、廣東、福建、蘇浙皖、四川、云南等地,在國家級非遺名錄中占有15個席位。抬閣民俗在各地的名稱也不盡相同,諸如故事(湖南)、飄色(廣東)、鐵枝(江蘇)等,與名稱相對應的則是其“美美與共”的整體趨向,與“各美其美”的細節差異。從共性方面來講,南方抬閣具有以物力承載進行表演的普遍性,只有安徽壽縣、臨泉縣的肘閣還停留在單個或多個成人以腰間鐵架支撐頂部孩童進行表演的形態。同時,其表演舞步也展現出與北方抬閣相似的剛健豪放氣質,但由于其承載方式所限,這種演出方式對于成人的體型與體能有很高要求,故事單元規模較小。廣東、湖南、福建、云南的抬閣,則完全轉化為物力承載,演員在有四輪車支撐的方臺上表演,成人只需負責控制車身的平衡與行進方向,人力的解放則使得欣賞的重心更多地集中在抬閣造型創意、裝飾細節打磨之上,這就鑄就了這幾個地區抬閣靈動雅致的氣息。而湖南抬閣“故事”則除了南方抬閣中常見的高臺與地臺形式外,還展現出其他更為多元豐富的形態。
總體來說,湖南抬閣“故事”可分為4個主類、2個輔類:“地故事”(走故事)、“地臺故事”(抬故事、馬故事)、“高彩故事”、“高蹺故事”4個主要類別以及龍獅表演、鑼鼓等2個輔助類別。“地故事”表演不依附載體,演員直接行走表演,演出多為一人或幾人組合,表演內容常見的有采蓮船、蚌殼精、大腦殼、姜太公釣魚等;“地臺故事”在由人抬或車載的略大方臺上展開,地臺根據故事情節需要進行布景裝飾,與演員的裝扮相呼應,常見的故事內容有狀元拜塔、霸王別姬、岳母刺字、桃園結義等。此外,舞龍也是湖南各地抬閣經常出現的重要元素;鑼鼓鈸是湖南抬閣活動氛圍的隱形推手,活動中需多人為一組相互配合,往往以鑼鼓大小劃分,有100余種打擊套路。
湖南抬閣形式多元特點的內源驅動實為其內蘊的競爽和美的精神特質[3]。“競”指比斗,在湖南多地的抬閣中都存在比斗環節。汨羅長樂故事會的上下市街,以柵子巷為界,其活動組織機構“故事會”也在上下市街各有設立,整個活動的策劃、組織、競演都是圍繞著兩家會社展開。兩家既比故事的創意、裝扮的精美、演出陣仗的氣勢,也比對于傳統文化理解的深度及文化運用的機敏。在比斗的過程中,雙方自然地在演出形式多元性等各方面用盡心思,通過競演,給包括觀眾在內的所有參與者帶來了歡樂、知識與智慧,大家都沉浸在“爽”的氛圍之中。
“和”則是“競”的基底與目的,傳統社會遺留在鄉村的血緣與宗親關系,使得抬閣活動參與人乃至觀眾都是熟人,也使得抬閣得以賡續數百年。進入當代社會后,雖然有部分住民外出謀生,但血緣關系使得他們每年都需要返鄉團圓,長期離家不可避免地造成與當地居民的情感疏離,通過參與抬閣故事會活動,可以重溫生疏的親情、友情,可以通過參與抬閣競演增進情感交流;對于未外出的居民來說,抬閣活動的“競”更是凝聚人與人、人與家庭、家庭與家庭之間意志的文化紐帶。無論哪種情況,最終湖南抬閣民俗中“競”的最終導向都是以“和”為美的終點。
抬閣在傳入湖南后,通過與當地山水人文的交織,在數百年間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地域氣質,并在散布全國的抬閣民俗中時而嶄露頭角,生機勃勃。湖南抬閣“故事”多元表演形式與族群的“競和精神”相為表里,有著豐富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對推動湖湘地區的文旅融合發展、鄉風建設工作均有巨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