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瓊/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而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農村地區,若對非物質遺產進行有效保護、開發,則可推動農村地區文化產業及經濟的發展。本文闡述農村地區非物質遺產保護的情況,探討新時期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分析新時期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提出相應的改善對策,以期推進我國農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社會實踐或表現形式,以及與其相關的工具、物品和場所,包括表演藝術、節日儀式等。我國大部分的非物質文化資源散落于農村地區。在21世紀初期,因經濟水平發展有限,我國對農村地區非物質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不足。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保護已得到一定的重視,經多地政府及民間人士的多年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公眾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隨之興起,成為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文化運動。
當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改善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活及經濟水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主體、目標和空間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鄉村振興戰略關鍵。
各地的農村文化凝聚著農民的智慧,具有各自的特色,其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不同于其他地區的文化。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凝聚家鄉情懷的重要紐帶。若某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即意味著承載該地區群眾文化記憶的特殊載體消失,不利于培養該地群眾對當地的文化認同。鄉村振興的主體是生活在當地農村地區的群眾,若群眾不認同當地農村地區的文化,缺乏對農村主體身份的認同,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舉措就難以落實。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利于加強當地農村群眾對鄉村文化的認同,進一步增強其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節慶儀式、傳統手工藝物品等,種類較為豐富,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若當地政府和當地企業及群眾有效利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有助于農村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且推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產業鏈。一旦非物質遺產開發的產業鏈形成,則可促進相關產業集聚在農村地區,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目前,我國多地農村已踐行了新發展理念,積極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以吸引游客前來旅游消費,進而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1]。
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歷時百年甚至千年,承載了農村地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結晶。鄉村振興的靈魂為鄉風文明,只有發揚優秀的鄉風文明,鄉村振興才能擁有堅實穩定的文化基礎。而農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土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體現了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鄉土歷史文化的歸寄。人民群眾在共同勞動與生活中形成的村規民約、民謠、傳說故事等,包含著大多數居民認同的處事原則和態度以及訴求,傳遞了團結合作、熱愛勞動和分享等思想。因此,當地政府應重視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讓優秀的鄉土文化得以傳承,利用非物質遺產塑造符合當前發展需要的農村公共道德,弘揚鄉村文明對鄉村振興具有積極影響。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建設了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的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然而,當前農村地區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仍存在某些問題,需要對這些問題加以重視,并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進一步提高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質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之中,其代表性傳承人為最重要的主體。若某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數量不足,則難以開展傳承活動。如果想要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的質量,相關部門就需要發布有利于開展傳承活動的政策,為非物質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提供資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自進入21世紀,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開始加快,許多農村地區的人口轉移至城鎮地區,致使農村地區產生了村莊空心化、留守兒童和老人規模化的現象。另外,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農村地區的生存空間也進一步縮小,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的人員逐漸減少。目前,我國文化主管部門確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已達數千人,而大部分人為中老年人,青年人的占比相對較低。某些地區的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出現了嚴重的“斷檔現象”,某些非物質遺產面臨著無人傳承的風險。另外,因部分當地政府的資金支持力度不足,或者傳承人的年齡過大、精力不濟,某些地區未能開展非物質遺產傳承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性,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能體現當地的特色,是當地的文化名片。因此,某地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宣傳,必定有助于樹立當地的文化形象,加深其他地區的群眾對該地的印象,促使其他地區的群眾主動了解該地的文化,增加其前往該地旅游的可能性,有利于該地旅游產業的發展。然而,盡管加強農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有利于促進當地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部分政府并不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致使其他地區的群眾對當地非遺文化不夠了解。另外,宣傳方式較為落后,也會影響宣傳效果。當前已是新媒體時代,宣傳及傳播體系已數據化、信息化及社交化,若有關部門不能緊跟時代,根據當前信息傳播的特點改進宣傳方式,則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無法“打破圈層”,只能局限在小范圍之內,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無法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
農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資金有一定的要求。想要充分保護農村地區的各項非物質遺產,當地政府需要持續資金投入,以吸引青年人加入非物質遺產的傳承活動。此外,組織現有傳承人積極開展傳承活動,也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目前,部分農村當地政府存在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措施不足和過于重視申報、不注重保護和管理的情況。之所以會出現以上情況,一是因為很多地區未建設關于非物質遺產保護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以至于保護措施缺乏資金支持,會出現資金“斷流”“分流”的情況,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員確定了合理的保護措施,也難以有效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二是部分人員的服務意識薄弱,配套體系不完善,以至于出現傳承場所數量不足、傳承活動較少的現象。
想要讓農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需要加強非物質遺產傳承人才隊伍的建設。首先,當地政府應積極建設完善的非物質遺產傳承體系,組織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例如:開設非物質遺產講堂,促使當地青少年對非物質遺產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應關注傳承人的責任意識,不斷強化其責任心,促使其主動對參與傳承的青年人群進行培訓,傳授非物質遺產相關的知識和技藝。其次,文化部門及當地政府應為傳承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和場地支持,主動了解并解決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的顧慮,確保各傳承人將精力投入到傳承工作中。最后,應開展非物質遺產進校園的活動,促使青少年學生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令其產生學習非物質遺產相關知識和技藝的興趣。此外,需建立非物質遺產傳承基地,讓青少年傳承人在實踐中學習、感悟[3]。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有利于增強當地群眾及外地群眾對非物質遺產的興趣,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在改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深入挖掘非物質遺產背后的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出現及發展,和當地群眾活動及文化基礎有著密切聯系。因此,挖掘農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有利于當地群眾加深對家鄉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增強對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信,促使當地群眾積極傳播家鄉文化。另外,當地政府應以傳承地域文脈作為原則,對當地非物質遺產相關的歷史事實及文化故事進行整理并出版,形成紙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2)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精神。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剪紙、刺繡等手工藝,挖掘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打造當地手工藝品牌,推動當地的手工藝產業發展。在對工匠精神進行挖掘時,不僅要挖掘相關技藝,還需對相關文化、行規、榮譽等進行挖掘,以促使農村地區手工藝振興和相關產業發展形成良好的氛圍,并加強其他地區的群眾對當地手工藝產品的認同。(3)對傳播方式進行創新。應利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開展宣傳工作,以促進青年群眾對非物質遺產的了解[4]。另外,應加深和電商企業的合作,以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的模式,進而提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品的銷量,并通過電商企業的渠道進行品牌化營銷,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
為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部門及當地政府應建設針對非物質遺產保護的財政保障機制,并完善與非物質遺產保護相關的配套體系[5]。首先,應建設科學的財政保障機制,將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工作納入當地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讓非物質遺產保護的所需費用進入財政預算計劃,并確立合理的非物質遺產保護資金,避免某個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獲得過多資金[6]。其次,應完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的配套體系,通過法規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編制以及保護措施,并明確非物質遺產相關的產業扶持規定。最后,應適當增加融資渠道,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地區的非物質遺產保護及開發工作,以推動非物質遺產相關產業的市場化,促使更多人員進入非物質遺產相關產業。
綜上所述,進一步重視農村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提高非遺保護工作的質量,有利于為新時期的農村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資源,有助于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治理,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更為穩定的環境。鑒于當前的非遺保護工作仍存在某些問題,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當地政府應重視并予以資金支持,以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的非遺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