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娟 新疆科信職業技術學院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獨特標識,包括豐富的智慧、價值觀和道德規范。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優秀中華文化,培養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傳統文化強調道德修養和人文關懷,提倡仁義禮智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品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促使其健康成長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智慧和價值觀,將其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融合,可以產生新的思想認知,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知識體系,其中包括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多樣獨特,例如講學、比喻、寓言、戲曲等,將這些教育方法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可以創新高校教育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有助于培養學生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創新能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1]。
傳統文化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包括藝術修養、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內容。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調節身心狀態,提升其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傳統文化中包括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如音樂、舞蹈、繪畫等,將傳統文化納入高校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提升他們對美的認知和表達能力。傳統文化倡導的價值觀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高校通過傳統文化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更加關注社會問題和環境保護,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的自信和認同感。這有助于提高國家的整體文化影響力,并在國際舞臺上塑造積極的形象。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文化傳統的熱愛和傳承意識,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強與他國人民的交流和理解。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有利于向學生和社會傳播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讓更多人了解和認同中華文化[2],有助于推動中華文化在國內外的傳播,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且深奧的知識體系,融入高校教育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綜合思考能力和智慧啟迪。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認知歷史,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情感表達方式,融入高校教育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滋養他們的心靈世界,增強其情感素質和人文情懷。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將其融入高校教育可以使學生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和身份認同。傳統文化中強調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可以引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忠誠和擔當[3]。
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融入高校教育可以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和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而且能夠促進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推動社會的團結穩定與和諧進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在國際視野下的愛國情懷,讓他們更加關注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和地位。
要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是至關重要的。高校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增設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如中華文化、經典著作閱讀、傳統藝術等,通過多樣化的課程設置,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同時,可以聘請專業的傳統文化研究者或傳統文化藝術家擔任教授或講師,為學生提供專業、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和培訓。
在硬件設施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園內創建傳統文化體驗基地,如文化遺產展示館、傳統工藝工作室等,供學生參觀、學習和體驗傳統文化。通過實際參與和體驗,學生可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高校還可以組織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如傳統音樂演奏、舞蹈表演、手工藝展示等,讓學生親身感受和參與其中[4]。
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設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或相關學術機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研究資源和支持。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推動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深化和創新。
為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組建多元化的教師隊伍是一項重要的策略。在人才引進方面,高校需要招聘具有傳統文化專業背景和深厚學術造詣的教師,他們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傳統文化知識和教學指導,能夠將傳統文化融入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內涵。同時,高校還可以定期邀請傳統文化領域的專家和藝術家來校舉辦講座。這些專家可以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學習的熱情[5]。
高校需要在內部建立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培訓機制,提供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培訓和學習資源。培訓內容可以包括傳統文化知識的更新與深化、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等,以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水平。高校應與傳統文化院校、研究機構、藝術團體等建立密切合作關系,開展師生互訪、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等活動。這將為教師提供更多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使其不斷豐富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
當今時代,互聯網線上平臺是一種主要的教育與交流手段,因此開通線上交流平臺是一種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策略。高校可以建立在線學習平臺或資源庫,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學習資料,如經典著作、音視頻素材、學術論文等。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的環境中深入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知識。利用網絡平臺,組織傳統文化專家、學者和藝術家舉辦線上講座,召開研討會。學生可以通過在線直播或錄播方式參與,與專家互動交流,共同探討傳統文化的相關問題和話題。
在網絡平臺中,高校還可以開設傳統文化課程或培訓班,通過在線教學模式向學生提供系統的傳統文化知識和教育培訓。學生可以根據其時間和地點靈活學習,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水平。同時,高校還應搭建專門的線上社交平臺,鼓勵學生分享學習心得、交流思想和互相討論傳統文化問題。這樣的平臺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彼此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共鳴。高校可通過線上平臺,組織各種傳統文化活動,如音樂演奏、舞蹈表演、書法比賽等。學生可以在線觀看、參與和展示其作品,加深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理解。
高校通過開通線上交流平臺,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多靈活且便捷的傳統文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專家之間的互動交流,拓寬傳統文化教育的覆蓋范圍,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愛程度。同時,線上交流平臺也有助于促進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傳播和傳承。
為引導學生踐行傳統文化價值觀,教師需要組織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講座、展覽、比賽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要采用傳統文化相關的教材,讓學生系統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成立由專業人士和學生組成的傳統文化團隊,開展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研究和推廣工作,如書法、剪紙、中國畫等,讓學生學習傳統技藝,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知。鼓勵學生加入傳統文化社團,參加傳統文化表演和比賽,高校要提供平臺讓他們展示才藝。利用校內外的傳統文化資源,開展實地考察、參觀講座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體驗。
組織學生參觀傳統文化遺址、博物館或藝術展覽,讓他們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觀,如孝道、仁愛、忠誠等,在討論中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組織學生開展傳統節日活動,如制作元宵、包餃子、舞龍舞獅等,通過實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將其融入日常生活。鼓勵學生參與社區傳統文化傳承項目,如加入傳統戲曲團、傳統音樂團體等,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責任感。組織學生開展傳統文化相關的專題研究,調研傳統文化資源和遺產保護,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采取以上策略,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將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每個大學生的責任和使命。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需要為學生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和資源,引導他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底蘊與價值。為加強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程度,要加強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課程建設,高校需要在教育課程體系中增設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使學生系統學習傳統文化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他學科教學,例如將傳統文化與文學、藝術、歷史等學科相結合,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高校還可以設計一門全面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概論課程,包括傳統哲學、文化經典、禮儀習俗等內容,讓學生系統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價值。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系作為課程內容,探討傳統文化對于現代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應用。
高校通過傳統文化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加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實際應用和社會意義的認識。設計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如傳統手工藝制作、傳統音樂舞蹈表演、傳統節日慶祝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參與其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互動性強的教學工具等手段,提高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實地考察和體驗,如參訪古跡、參與傳統手工藝制作等,使其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開設相關課程,探討傳統文化對于現代藝術的影響和傳承,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將傳統文化與社會責任相結合,開設相關課程,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角色和責任,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擔當和傳承意識。加強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課程建設,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達到教育的目標和效果。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可以培養出更具文化內涵和人文情懷的新時代青年,使其引領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道路。高校只有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才能實現教育的目標,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