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幼蘭 戴 蕾 王春桔
原發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oea PD)是無盆腔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在月經期,下腹部疼痛,且常呈痙攣性,伴有頭痛、乏力、頭暈、惡心、嘔吐、腹瀉、腰腿痛。是年輕女性十分常見的疾病,占痛經90%以上[1],其發病機制可能與前列腺素異常增高有關[2]。全球45%~95%的青年女性均受不同程度的困擾[3]。西醫一般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其療效確切,但還是約18%的痛經女性對其沒有反應,并且其有一定的不良作用,因此尋找另一種替代方案成為迫切的需求[4]。中醫藥在治療原發性痛經上也在不斷摸索經驗,并取得一定療效,尤其在中醫外治方面,其療效顯著。Xu等[5]研究表明穴位刺激治療PD可有效緩解疼痛,與西藥比較,其不良作用少,在提高整體療效方面具有優勢。Fengjun Ma等[6]研究則顯示,隔藥灸在治療PD方面安全有效。寒凝血瘀證在PD中占據重要地位[7],且督脈灸屬于隔藥灸的一種新興治療方法,被用于寒凝血瘀證PD治療中,且有一定療效[8]。該研究運用督脈灸治療60例不同程度PD的寒凝血瘀證患者,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泉州市中醫院治療的寒凝血瘀證PD患者60例,根據痛經癥狀積分表統計積分,分為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每組20例。3組患者病程0.5~5年,年齡16~30周歲。3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1]:經前或經期發生下腹部疼痛;可出現面色蒼白、 出冷汗、惡心嘔吐、乏力等癥狀,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無器質性改變。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9]:主癥: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或絞痛、拒按、得熱痛減,形寒肢冷。次癥:經行不暢、色紫黯有塊,或周期延后、月經量少;手足不溫,畏寒身痛,面色青白;舌質紫黯、有瘀點瘀斑,苔白,脈沉緊。主癥加次癥1~2項即可確診。
1.2.3 嚴重程度標準參照《中藥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指導》[10]痛經癥狀積分表,具體見表2。根據癥狀積分可分為:①重度:>15分,嚴重影響生活,雖采取止痛措施仍無明顯緩解;②中度:8~14分,影響日常生活,采用止痛措施可暫時緩解;③輕度:<8 分,日常生活稍微受影響,可堅持工作。

表2 痛經癥狀積分表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6~30周歲;③月經周期基本規律(28±7)d;④未同時接受其他治療;⑤自愿參加。
1.4 排除標準①年齡<16歲或>30歲;②非寒凝血瘀證PD;③同時患有其他婦科或嚴重疾病;④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⑤不能配合治療。
1.5 剔除標準①無法堅持接受治療;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不適合繼續治療。中止病例需分析中止原因,并確定與研究的關系,記錄中止時間。
1.6 方法將新鮮老姜洗凈,待干后放入榨汁機中攪碎,擠出姜汁,與姜末分開放置。取督脈箱,先均勻鋪上一層姜末,再鋪上艾絨,噴灑95%酒精,點火,明火滅后蓋上督脈箱蓋子。取蘸濕姜汁的紗布涂于患者督脈上,鋪上大毛巾,放置督脈箱于大毛巾上,罩上排煙罩。利用余溫起到溫陽通絡、祛風除濕的作用。治療時經常詢問患者感覺,一方面防止燙傷、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暖;治療后囑患者多休息,并強調4~6 h后方可用熱水洗澡;鼓勵患者多飲溫開水或淡鹽水,多吃新鮮果蔬,忌辛辣刺激。治療于月經干凈后開始,每周1次,月經期則暫停治療,以此循環,3個月為1個療程。
1.7 觀察指標
1.7.1 COX痛經癥狀評分COX痛經疾狀量表參照《中藥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指導》[10]和Danie CJ.Cox教授1978年研制的COX痛經癥狀量表,包括18個項目,所有項目均采用5級計分法。見表3。

表3 COX痛經疾狀量表5級計分法
1.7.2 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1]:療效指數=(治療前COX痛經癥狀量表積分-治療后COX痛經癥狀量表積分)/治療前COX痛經癥狀量表積分×100%。見表4。

表4 療效評價標準

輕度組1例失訪、1例在第1周期治療后自覺痊愈不想繼續鞏固治療而退出;中度組失訪2例,共脫失4例,脫失率6.7%(4/60),符合統計學要求(脫失率<15%)。
2.1 臨床療效治療1個療程后,輕度組總有效率為94.4%(17/18),3個月后隨訪總有效率為88.9%(16/18);中度組總有效率為88.9%(16/18),3個月后隨訪為77.8%(9/20);重度組總有效率為60%,3個月后隨訪為45%。3組患者對比1個療程后及3個月后隨診的有效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督脈炙對PD寒凝證的療效持續3個月以上。見表5。

表5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痛經癥狀評分輕度組:3個周期及3個月后隨訪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2、3周期及隨訪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痛經癥狀評分多數已為0分,表示督脈灸對輕度PD效果顯著;第1、2、3周期及隨訪兩兩比較,痛經癥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第1周期治療后可能已取得療效且效果持續。見表6。

表6 輕度組患者痛經癥狀評分比較 [分,M(P25,P75)]
中度組:第1周期與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第1周期治療療效不顯著,但痛經癥狀積分有減少,表示療效有改善;從第2周期開始,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隨著治療周期的增加,痛經癥狀評分越來越少,表示療效越顯著;第1周期和第2周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其療效相當,但痛經癥狀評分有減少,表示癥狀有改善;第2、3周期和3個月后隨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從第2周期開始,療效持續;因此督脈灸治療中度PD有一定效療,且有持續效果。見表7。

表7 中度組患者痛經癥狀評分比較 [分,M(P25,P75)]
重度組: 第1周期與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P>0.05),表示第1周期治療效果甚微;從第2周期開始,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每個周期均有改善作用;第1周期和第2周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其療效相當,但痛經癥狀評分有減少,表示癥狀稍有改善;第3周期和3個月后隨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療效有持續效果。因此督脈灸治療重度PD有一定效療,且有持續效果,但痛經癥狀評分仍>8分,表示還不能完全緩解。見表8。

表8 重度組患者痛經癥狀評分比較 [分,M(P25,P75)]
原發性痛經是青年女性常見病,嚴重困擾女性同胞,西醫治療此病療效顯著但不能持久,且并發癥給患者帶來身體及精神上的負擔。中醫治療痛經已有幾千年歷史,中醫對此病最早記載見于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少腹滿痛”。其發病機制,中醫認為是氣血運行不暢、胞宮胞脈經血受阻,不通則痛、不榮則痛[12]。證型上以寒凝血瘀為最常見[7]。《素問·骨空論》有載:“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貫脊屬腎……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入循膂絡腎”。頭為諸陽之會、背為陽,腎主生殖,因此督脈主生殖,為“陽脈之?!?調節全身陽氣。女子經期小腹墜脹冷痛、腰膝酸軟為虛象。因此,通過調節督脈可以達到衛外則固、陰陽自和的目的。且已有研究表明督脈灸在調節寒凝血瘀方面有效[8]。本研究在此基礎上探討督脈灸對不同程度寒凝血瘀證PD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督脈灸治療輕度、中度寒濕凝滯證PD有一定效果,且療效持續,可以在臨床推廣。對重度型可以稍緩解,但起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痊愈,可能需要增加治療次數或聯合其他治療手段。雖然本研究取得一定成績,但尚有不足之處:①時間比較倉促,樣本量不多,地域性局限,無法對督脈灸治療不同程度寒凝血瘀證PD做一個全面的效果評價。②本研究主要采用痛經癥狀積分量表和COX痛經癥狀量表,缺乏客觀性指標,無對其作用機制做進一步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上要盡量在全國范圍內招募患者,擴大樣本量,為督脈灸治療不同程度寒凝血瘀證PD的內在機制進行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