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緋龍
悠悠文脈,弦歌不輟。江西的贛鄱文化千年綿延不絕,涌現出歐陽修、王安石、文天祥、朱熹、陶淵明、湯顯祖、黃庭堅等一大批彪炳史冊、流芳千古的文化名人。
這些年來,贛鄱文化“舊瓶裝新酒”,感召著新時代贛鄱兒女薪火相傳。日永月新的文化“軟實力”,正日益成為江西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硬支撐”。尤其在鄉村振興領域,贛鄱文化不僅在這塊家園厚土生根發芽,呈現出勃勃生機,還為鄉風文明建設貢獻磅礴力量。
接下來,讓我們了解吉安市幾座古村在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方面的成功實踐。
一
位于吉安市吉州區的釣源古村,屬于4A級景區,始建于唐朝末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后裔及同宗聚居地,現存150余座贛派明清建筑、1000多畝農田林地和2萬多棵香樟樹,素來擁有“最美香樟古村”的美譽。近些年,地方政府積極引入了“十里芳菲”團隊,以“EPC+O”的方式合力打造整體景區,并委派其擔任整個景區的獨立運營商,讓這座千年古村煥發了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以“新農業+新服務+新家園”的鄉村打造新模式,合理拓展鄉村生產力外延,提高鄉村生產力效能,全產業鏈構建新型產供需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是“釣源式”生活美學的核心底層邏輯。
在這里,有零碳智慧特色種植的生態農場,經過古典農法美學和現代農業科技的完美碰撞,將所生產出的農林牧產品直接輸送到村民的餐桌上或者景區各色商店、小吃店的擺臺上,真正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有機生產閉環。
為了給古村發展注入更多元的經濟活力,“十里芳菲”團隊在啟動釣源古村規劃建設的同時,也同步研發了大量旅游IP、文創產品、商業場景。無論是必打卡的千年迎賓古樟樹、忠節第牌坊、明善祖祠、香章書院、七星伴月水系等特色景點,還是持續推陳出新的“歐陽修活字博物館”“薜荔冰粉店”“月伴茶亭”“木頭馬尾”“東方香堂”等特色小店及其特色活動,在極大激發游客對于釣源風光、廬陵文化的觀光欲和探索欲的同時,也悄無聲息地為釣源古村架構起一整套毛細血管豐盈的經濟循環體系。
如何讓家鄉從此不再成為“鄉愁”的代名詞,讓“故鄉”成為無數年輕人可以回去、愿意回去的美好地方,“十里芳菲”以“蝴蝶返鄉計劃”引導原住民就地創業、就業。幫助村落中的創業者提供店面設計輔導、運營培訓、平臺營銷等全方位支持,使釣源古村成為一個宜居宜業、共創美好的新家園。
二
安福縣洋門鄉的嘉溪村,為中國傳統村落。它原名夾溪,緣于兩山夾一溪的天然形勝。明朝時,村里出了一個號嘉溪的進士王理,功德卓著,明英宗寫“兩朝諫議”褒之,為此后人改村名為嘉溪。由南宋翰林學士王珂齋開基,距今800余年,誕生了7位進士、16位舉人。
嘉溪的民間文化“吃新節”,儀式感幸福感滿滿,體現真性情和真趣味。每年夏收開鐮之前,嘉溪的村民,為迎接當年第一次收獲,預祝二晚豐收,會誠摯邀請親戚好友來家中歡聚,舉辦“吃新”酒宴,場面熱鬧盛大。
在祭祀、耍龍燈、游垅等整套程序結束后,各家接著到祖墳、祠堂祭拜先人,然后回家祭拜。將成熟谷穗扎兩小把插在大門兩邊,焚香鳴爆。再進屋將祭品放在香火臺上,同邀來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喝酒猜拳,“吃新”開始。
吃新,吃出了新農村的一份風情,一種團結,一股民間文化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這里,紅色耀眼。共出了8位革命烈士,有兩人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隨處可見紅軍標語,烙刻彌足珍貴的紅色基因。如“鞏固蘇維埃政府”“粉碎白軍進攻蘇區和紅軍”“一切權利歸農會”“紅軍優待白軍俘虜”等。
嘉溪,鄉愁裊裊。
十番鑼鼓,包含十個嗩吶曲牌、十個鑼鼓點子,加上前引和尾聲,起承轉合,在中秋燒塔、正月十五舞草龍燈等節慶活動時催人奮進,響徹云霄。
“十碗菜”,又稱“十貴席”。主要有墨魚筍干、炒心肺、紅燒老登雞、蝦米湯海帶絲、紅燒魚塊、紅曲肉等。十大碗相當于每桌一人一碗,寓意十全十美。
古村民風淳樸,詮釋傳統風俗與倫理道德的行為特質,歷久彌新。為維護公眾利益,嘉溪村會適時出臺一些“禁約”規定,如禁砍松枝、禁亂摘茶籽、禁亂放牲畜等。村里選出責任心強有奉獻精神的長輩當“約長公”,寫好約令放妥告示牌后,便沿村鳴鑼通知。不厭其煩,聲如洪鐘。
這里,興起“看班牛”規矩。就是為了減輕養牛戶麻煩,統一將各家散養的牛集中放牧。春季開始叫“起班”,春節前結束叫“散班”。牛主戶得為看班人輪流派飯,叫“當飯”。“當飯”那天,也須派一人協助放牛。
嘉溪最吸引人的還是四大場館,在天地之間綻放歷史人文的光芒。
農耕館,設在原有古民居,已收集龍骨水車、糙米礱、打禾機、石磨、犁耙、蓑衣、舂米碓等傳統農耕工具、生活用品50多件。
鄉賢館,包括:古鄉賢展示,通過介紹嘉溪“七進士”事跡,展示厚重人文底蘊;近鄉賢展示,通過“彭德懷槎江大練兵”“列寧學校”“桂林坊戰斗”等紅色故事,宣傳洋門近代鄉賢劉生標、劉劍等人先進事跡;新鄉賢展示,選取當今數位典型鄉賢,展示其回報家鄉的崇高品質。
歸臻堂博物館,占地600多平方米,館藏品1300余件。采用歷史加專題的表現手法,將人文風貌、紅色基因、明清瓷器、契約字畫等主題展覽串聯。它是吉安市目前首家非國有博物館,就鄉村綜合博物館而言,其規模和檔次在全國亦算是引領示范者。
圖書館,設計獨特,兩面墻壁和天花板都布置為書柜。一面是整個大鏡子,是否提醒讀者要慎微慎獨,時刻注意自己的儀表形象、一舉一動?圖書館進門口,布置了一些桌椅,嘉賓參觀時可品味“表嫂茶”。
唐永泰元年(765年),曾任戶部侍郎、檢校刑部尚書的一代名臣顏真卿,因觸怒宰相元載,被貶為峽州別駕,繼而又改任吉州司馬。
顏真卿游歷永新龍溪,逸興遄飛,寫下“龍溪”二字,并由當地巧匠刻于石碑。從此,全縣文氣氤氳,精于翰墨者代不乏人。
在書房外面挑一個開闊處,可眺望一座巍峨高山:禾山。在唐宋間,與青原、匡廬鼎峙齊名,為江西境內三大名山之一。山上有座禾山寺(后改名為甘露寺),古時聲名鵲起。有古籍記載,唐玄宗開元期間,一代名相姚崇曾隨母從陜西逃難過來,慕名前往禾山寺就讀。后來,又有唐朝另一位名相牛僧儒,以及北宋劉沆宰相在禾山寺就讀留跡,寺廟便辟三相堂以紀念。徐霞客也曾踏足巍巍禾山寂寂古寺,在其游記當中留存永恒的文字。
劉佩英女士,是當地鄉賢,現為上海知名出版人。浸潤歷史人文精華的她,通曉“龍溪”及禾山寺的深厚典故,深知文化建設、留住鄉愁,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她更感恩桑梓的養育之情,感奮故土的深刻變遷,像燕子一樣,奔忙在都市與鄉村之間。她積極發起和策劃,并由國內外知名設計師公益設計,當地黨委、政府統籌,鄉賢聯誼會資助,利用一座閑置的圩棚,不到一年時間,便建成一座典雅恢宏的農家書屋。
書屋占地600多平方米,總投資500余萬元。書房上架5萬余冊書籍,是由40多家出版機構、光華基金會及本土作家學者捐贈的。
書房為兩層建筑,以磚紅為主色調,外部白色框架點綴。正門是一大片落地玻璃,透過玻璃,可看見階梯式的書架次第排列,形成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書山。
書房的名字挺好聽:開云書房,它建在永新縣臺嶺鄉南汶村,據說是目前全省規模最大藏書最豐富的農家書屋。就是放在全國范圍,也不多見。
三
洲塘是永新縣高市鄉的一個古村,這里有兩棟特別的屋舍。一是劉勃舒老宅。劉勃舒,洲塘村走出的一位傳奇人物。1947年,12歲的劉勃舒在家鄉書店發現兩冊畫集,封面是徐悲鴻的水墨奔馬。他愛不釋手,但苦于囊中羞澀,遂每日去書店臨摹這件作品。后斗膽寫信給徐悲鴻,并寄上自己畫的馬。沒想到徐悲鴻爽快回信,且不斷指導他畫馬。15歲時,他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終成徐悲鴻關門弟子。
二是洲堂書院。每到雙休日,當地及鄰近趕來的青少年,就會在文藝志愿者的指導下寫字畫畫。偶爾,還會誦讀經典國學,瑯瑯讀書聲與林間的黃鸝鳥組成二重奏,讓這里變成人與動物和諧表演的舞臺。
古村的河水,清澈見底。岸邊極少看見紙屑、果皮、塑料袋,即使偶有不懂事的孩童隨手扔掉飲料瓶,也會被村民迅速撿起投進附近垃圾箱。
這里集中連片老宅都派上了用場,或成民宿,或成茶館,或成陶瓷軒,或成電商館,或成書畫工作室,或成非遺館,或成文化用品店……一些村民由此每年可獲一筆租金,有的干脆自己辦起農家樂,賣起土特產,讓幾乎廢棄的老宅門扉“噗嗤”打開,吆喝聲聲,招財進寶。
另外,村里的念親橋、擇善巷等建筑,通過政府的保護及開發,變成傳揚忠厚家風與孝悌民風的“活化石”,成為鄉村旅游的“磁力場”。
這些氤氳在歷史水墨中的古建筑,不再是田園將蕪鄉村漸衰的標志,而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脫胎換骨、煥發活力,娓娓講述鄉村振興的中國好故事。
如果你錯過了江西婺源篁嶺的曬秋,可千萬別錯過青原區東固畬鄉的曬冬!
虬枝橫溢、亭亭如蓋的東固敖上古村古樟下,村民身著鮮艷喜氣的民族服裝,紛紛“曬”出自家美食。有的在曬臘肉、魚干、香腸、板鴨、干牛肉等各種臘味,有的在曬茄子、楊梅七層糕、南瓜餅、米茶等各種食品。
尤其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花樣繁多的米果:魚包米果、芋頭米果、薯包米果、茄子米果、艾葉米果、炸泥鰍包米果、南瓜花米果……大地的青野之味,與人間的煙火之氣交融在一起,這是老家的味道,母愛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他們還“曬”出“情歌對唱”“畬鄉迎親”、殺年豬等場景,撩撥著游客的好奇心。
可愛的畬鄉村民,不僅曬山貨,還曬出彼此間的寬容善意,曬出山里人的翩翩風采!
四
位于安福縣山莊鄉大智古村的大智石刻,500多年前就存在于智山智水間,被列為全國文保單位。
這里可辨的“文章”主要有四大主題:盤石題刻、湖山題刻、釣魚臺題刻、磨形山題刻,由15塊刻石組成相對集中的石刻群。
“書其事于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后世子孫。”大智石刻是一篇雜文:封建禮儀、官員擢升、敬祖敦友、科舉功名、山水靈異、興業善舉、喪葬習俗均有涉記;它又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人物志:朝廷命官、家族成員、姻親人物、朋友鄉紳所列上百;還是一篇敘述文,詮釋了一段家族歷史。可以這樣說,大智石刻就是一部鐫刻在石頭上的儒林傳。
如今大智石刻景區,設立了大智石刻、安福石刻館、彭華相府、智溪書院等景點,還為游客開設了小火車、七彩滑道、網紅橋、蹦蹦云、垂釣池塘、肥水摸魚、喊泉、自行車觀光等娛樂項目。
在吉水縣水南鎮華山古村活躍著一個農民劇團,由“三角班”戲班演變而成,近年來戲迷楊天義接過衣缽。這位創業成功人士,采取“公司+合作社+產業+農戶——劇團”的經營管理模式,不僅讓當地的美食腐竹遠銷全國各地,躍上美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還確保劇團建劇院、置辦服裝設備、支付演職人員工資等經費。
“下里巴人”上了大雅之堂,成為另類的“陽春白雪”。劇團排演的節目除了服務于遠近群眾,還聲名鵲起,三次登上央視戲曲頻道,并在央視“一鳴驚人”欄目錄制了《繡紅旗》《幫扶》等節目。
數棟雕梁畫棟、高脊飛檐的清代民居,坐落在大片芳草地上;錯落有致的果園旁,搭建著成片帳篷……走進吉安縣桐坪鎮云天麓谷景區,眾多游客來此體驗田園生活。
幾年前,這里還是無人問津的上溪村,幾十座殘破的清代民居矗立在山溝里,剩下的只有留守老人與孩子。鄉賢王槐基得知有幾座古宅快要倒塌,將被拆除,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前往現場考察后,2015年,他決定回鄉創業,籌資買下了3座古宅,進行整體遷建,投資創建了云天麓谷景區,流轉當地老百姓的荒山荒地近1800畝。經過幾年的精心改造,3座古宅成了景區的最大亮點。
短短幾年時光,曾經的老舊村莊,如今大部分已變成風景區,不僅在外闖蕩的村民回流,一到節假日,更是游人如織,十分紅火。
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內生的,帶著遠祖的基因與鄉愁的烙印,是來自人們生產生活實踐的沉淀,它有形又無形。有形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產品,無形的是一種關乎人文情懷的生活方式。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要永褒生命力,就必須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能只仰望城市的琳瑯,而要反躬尋覓鄉土的根脈,讓農村文化升級成為一種融合傳統與現代文化精粹的,更優質的生活樣態和文化樣態,讓“田園牧歌”真正嬗變為“文化牧歌”。
釣源、嘉溪、南汶、敖上、大智、華山、上溪等古村,為全省各地在鄉村振興中如何傳承發掘贛鄱文化(包括吉安土生土長的廬陵文化),創新其表現形式,促進鄉風文明建設,無疑提供了一個可借鑒可復制的范本。
透過這些古村的鄉風文明建設,給我們帶來的主要經驗啟示包括以下6個方面:
——堅持黨建引領,長期活躍一支黨員志愿服務隊伍,讓鮮艷的黨旗高高飄揚在防汛抗旱、關愛“一老一小”、移風易俗、見義勇為、產業發展等一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嶺鄉的黨員志愿服務者輪流在“開云書房”當兼職管理員,無怨無悔,深受讀者好評。
——堅持激勵機制,通過在村里評選“敬老愛老之星”“移風易俗之星”“產業致富之星”“志愿服務之星”“身殘志堅之星”等活動,凸顯好人群體昂揚向上的力量。
——堅持因地制宜,切實做好傳統民俗和現代傳媒的有機結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讓“吃新節”“十番鑼鼓”等古老的民俗“老樹發新枝”,在新時代的舞臺煥發奪目的光彩。華山古村通過農民劇團的演出,既以文惠民,又宣傳了當地腐竹產業,使其邁向發展“快車道”。
——堅持借力發力,聚集業態和人氣。釣源村借助“十里芳菲”的資源平臺,實現鳳凰涅槃,脫胎換骨,不僅保護了古建筑,又吸引了不少游子回歸,還倡導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堅持文旅融合,推進鄉村振興。大智和上溪這兩個古村,依托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的滋養和熱心鄉賢的支持,既保護和傳承了地方文化,又激活了鄉村旅游,帶動了村民致富。
——堅持策劃宣傳,實現“靚女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敖上村雖然地處偏遠,但通過舉辦一年一度的“曬冬節”,吸引眾多城里人來村里游玩消費,也成為外地網紅紛至沓來的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