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閃亮 路昌順
美麗鄉村孟村,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蕭縣東南部的皇藏山區官橋鎮。
孟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據文獻記載孟村有1000余年的建村史。據考究孟姓人家最初是由齊魯大地遷移而來,在此山清水秀的地方繁衍生息、定居。
村前有碧水竹林河環繞。竹林河水是從上游霧豬山下的霧豬泉里噴涌流出,順著蜿蜒曲折的河道,潺潺流淌,常年不涸。
村后臥著連綿的青山,村民尊稱“龍頭山”。龍頭山酷似一條蜿蜒曲折的巨龍,昂首擺尾,橫臥東西;好似騰云駕霧直沖云霄。
孟村真是一處風水寶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碧水青山環抱,風景秀麗,山水如畫。你看生活在孟村的村民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幸福生活樂開了花!
孟村竹園:休閑娛樂樂園
孟村有竹林鄉村的美稱。緊靠村子的西南角有一片郁郁蔥蔥的大竹園。面積500余畝。青翠竹園,葳蕤茂盛。
據文獻記載,孟村竹林約有2000年的栽植史了。據傳是村西邊竹林寺的和尚所栽植的竹。歷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賢”都對竹情有獨鐘;集會于山陽竹林之下,飲酒賦詩,彈琴作歌,真是優哉游哉,樂而忘返。更何況我們也更喜歡竹林下的休閑生活。
現在孟村竹園合理開發利用,堅持打造以人為本的生態惠民理念。經過合理規化布局打造成一處村民休閑娛樂的打卡樂園。
在靠近竹園較近的河段上新建了一座全木質打造的橋,名叫翠薇橋。是橋又是廊。過翠薇橋迎面就是一道古色古香仿古式的圓形拱門,上題“竹園”兩個鎏金大字。
邁步園中就是一處打造完美的半圓形狀的小廣場,周圍整齊劃一地擺設著竹制品椅子、大理石凳和桌子,給游人提供歇腳暫坐之處;小廣場周圍的竹桿上懸掛著多彩的迷人霓虹燈,如繁星閃爍,點亮了夜的星空。
每天晚上小廣場就是人氣爆棚的高光時刻。這里是展示才藝的鄉村舞臺。
年輕的小伙、小媳婦兒和辣媽酷叔們開始了同臺競歌。狂歌勁舞,歌盡情地唱,舞潑辣地跳。真是你方唱罷他登場,一場賽過一場精彩。圍觀的群眾鼓掌聲一浪高過一浪!
竹林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從小廣場上分3個岔道往竹林深處延長。小徑蜿蜒曲折,古樸典雅的灰色小磚鋪地。林深幽徑不知今昔是幾時的錯覺。
漫步在竹林深處,深呼吸,吸納一口新鮮空氣,真的感覺神清氣爽。抬頭看不見天空的云隙,能耳聞目睹到竹梢頭的鳥雀兒唧唧喳喳地叫個不停,從這棵枝頭跳躍到那棵枝頭,真是愜意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世界就變得溫馨祥和,這不就是人類所追求的生態文明嗎?
小徑通幽處,兩旁打造成別具匠心的文化長廊。展示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勵志名人和本村的勵志人物,配上照片和文字說明。游園的客人紛紛駐足觀看,一目了然,銘記在心。
有巾幗不讓須眉,渡江英雄馬毛姐的故事激勵一代國人熱血沸騰;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扎根山區教育的華坪女中燃燈校長張桂梅;本村身披袈裟的密戰志士、地下黨員孟憲君,等等。憑欄沉思,引領廣大村民和游客崇尚愛黨愛國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情操。
為突破竹園特色,村“兩委”集思廣益在村集體空閑的邊角地上擴大竹園栽植面積。引進多個品種的觀賞竹栽植,美化凈化了村莊環境,提升了空氣質量。打造竹產業、竹制品加工項目,小到家庭生活用品大到建材用品等。組織村里的竹匠藝人編織竹藝品。把竹子從源頭到終端開發到極限。
現在孟村竹園已經成為抖音網紅打卡地,吸引周邊徐州、商丘、棗莊、淮北、宿州等市區的旅游達人、騎行驢友和自駕游人慕名而來。
孟村最后的石頭部落
在孟村的后街巷道兩旁現仍完好地保存一些20世紀60~80年代建造的石頭房子。有的住房的石頭墻面,被石匠們用鏨子打鑿成凈面,石墻光滑平整,很是美觀;有的房子的石塊則雕鑿成凸起的疙瘩墻面,看上去給人一種立體的美感。墻面上的石塊大小均勻,行與行成一條水平線,縫與縫緊密咬合,嚴絲合縫。孟村的石匠們真是把石頭把玩到了極致。
最著名的要數前門口的孟家大院了。由正房和偏房錯落有致地圍成了一個大院,是名副其實的石頭部落。清一色的石塊壘砌的屋院,經歷了歲月的滄桑巨變,至今仍完好地站立。
你想象不到在20世紀孟家大院居然居住著十幾戶孟姓人家。這么一個大家庭同居在一個大院里,鄰里和睦,互幫互助;大人友善,孩子團結。這真是一個和美的大家庭呀!
現在孟村的這些石頭房子大部分已無人居住。它們可是孟村的“老古董”,見證著孟村的住房變遷和過往的艱苦歲月,是孟村老一輩人揮之不去的記憶,是遠在異鄉的游子回孟村的一處心靈標記,是一處記上心頭抹不掉的鄉愁;更是孟村人面壁思考的話題:不忘鄉愁,今昔對比,才能知道今天孟村的巨變。
孟村人魂牽夢縈的生命之井
一口百余年的老井,見證著孟村的滄桑和過往。老水井坐落在村子的西南位置,靠近竹林河邊。想當年這口老井可是全村人的生命井,全村只有這一口生活用水之井。
你看井口周圍的石頭,被井繩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滑溜溜的;井沿邊上的大石塊被村民的腳磨合得光滑閃亮。可見當年老井邊是多么的喧鬧。它和村民不分春夏秋冬,朝夕相伴。
老井的水是微甜的,燒的開水無水垢。曾經老井的水滋養得男人們身強體壯,滋潤得女人們水靈鮮活。真的是一口水井養育了一莊人。
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這口無人飲用的老井,被村里完好地保護起來,作為孟村鄉愁的見證者,供游人觀賞。你可掬水暢飲,品嘗一下老井水的滋味,感慨萬千,思鄉的滋味就愈發濃了,“家鄉的老井水真好喝呀,真的是甜!”
竹林河水潤澤孟村
你看疏浚后的竹林河,猶如18歲的大姑娘愈發水靈動人了。一河碧水如柳葉的眉目,水汪汪的。
從上游的廟灣到下游的后官橋河段,5里河道,經過兩個冬天的全段改造,河底清淤、河岸護坡、河岸植綠等凈化綠化亮化工程,現在的竹林河就像一面明鏡飄蕩在孟村前,把孟村映襯得更加美麗。
你坐上一葉觀賞舟從竹林河的上游到下游漂游,河水清澈見底,游魚蝦蟹清晰可觀;白鵝、灰鴨河里閑庭信步,優哉游哉。河水悠然,微波輕柔,水天相映,波光閃閃。
看岸邊樓房鱗次櫛比,綠樹成蔭;岸上花草繁茂,馨香撲鼻。人在河中游,鄉村美景撲面而來,有種誤入江南水鄉的感覺。
竹林河是孟村的一條利民河。竹林河不光有觀光垂釣的功能,它還有防洪灌溉的作用。前門口1972年建造的團結閘起到防洪蓄水的功能。下游兩岸的莊稼地旱天可利用竹林河水抽水澆灌,保障了莊稼的穩產豐收。
竹林河不愧是孟村的母親河。竹林河的無私和坦蕩胸懷,具有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悠悠竹林河流淌了千古歲月。發洪水時不泛濫無災害,保障了孟村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生活生產用水更是方便。村民淘糧食、洗衣服等來到河邊,省時又省力,信手就來。大牲畜飲水,牽來牛馬驢騾河邊探下頭,盡情地喝飽飲足才抬頭。
竹林河是孟村最原始最質樸的鄉村河流。來了你就找到了童年時代逮魚摸蝦的河流,找到了小時候光腚在村河里洗澡打水仗的河流。竹林河你就是我魂牽夢縈的幸福河。
新時代孟村,鄉村振興展新篇
新時代新農村,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以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為抓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幫助農民增收創富。
現在,孟村以主抓草莓種植和葡萄種植、肉牛養殖為支撐,以村示范戶帶動為引領,均實現了產銷兩旺的可喜局面。
孟村新征程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已擘畫。干群激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和美鄉村,多業并舉,產業興旺;干群和諧,生活安康。
這真是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寬闊。美麗孟村——崛起,就在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