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彥萃 趙振杰 盧松
一棵“常青樹”帶動一片“向陽林”
黨支部書記名片
常更立,1949年出生。自1980年12月當選南樂縣城關鎮西街關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常更立堅守初心使命,團結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把一個原來沒有集體收入的西街關村,變成了現在集體年收入600余萬元、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的“小康村”。
6月30日一大早,濮陽市南樂縣城關鎮西街關村村委會院外自行車鈴響起。村黨支部書記常更立例行簽到后,騎上“專車”出發,開始了每天的“掃街”行動。
年過古稀、當了43年村黨支部書記的常更立,騎車仍然是“一陣風”,從村東頭跑到村西頭。到暑期返鄉大學生家里問問他們的假期打算,到村集體企業里看看經營情況,一路上還不忘“挑刺”街邊衛生“死角”……
“俺村的村民商量給我配輛小汽車,我不同意。”常更立說,“一是我覺得自己還沒有老,二是集體的錢不能亂花。”
錢應該用到哪兒?用到辦村集體產業上去。“產業發展起來,集體有活錢兒,讓大伙兒過上好日子,才是支部書記該干的正經事兒。”常更立說。
這些年,常更立帶領全村創辦了農貿市場、10多家企業,村集體各種資產加在一起已經超過了2億元。通達建筑公司收入60萬元,黃燜雞店租金收入8萬多元、喜相逢酒店租金收入3萬多元……積少成多,2022年西街關村村集體收入高達600多萬元。
收入再多,賬不能糊涂,每一分錢都該用到百姓身上。常更立拿起財務室的賬本,講起一筆筆賬目如數家珍:這幾年,村里投資4000萬元建成現代化養老服務中心,投資1000萬元建成創業園,投資500多萬元建成標準化幼兒園。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不用外出打工,年底能分紅。
“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全靠大家伙兒。”這是常更立掛在嘴邊的話。為了把村子治理得更好,全村被劃成了6個網格,每個村干部分包一個網格,200余名黨員分包635戶群眾,每周至少一次入戶走訪,記好民情日記:高齡老人的免費體檢做了嗎,殘疾人家庭缺不缺米面油等生活物資,大學生申請的補助到位沒有……所有村干部、黨員都轉起來,村里的大事小事就不難辦。
轉起來的不僅僅是村干部,還有全體村民。
如何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我們靠文體活動來提升村民的凝聚力。”常更立指著村史館的一排排“長龍”和大鼓說,敲鼓、舞龍是我們村的傳統,逢年過節、店面開業,我們都會舞龍,不僅能鍛煉身體、提振精氣神兒,更能增強大家的團隊合作能力。村民同心,其利斷金。有了這股勁兒,村里的舞龍隊舞出了村莊,舞進了城市,還登上了2020年中央電視臺春晚大舞臺。“你看,這張照片就是咱村的舞龍隊在春晚鄭州分會場上的留念!”常更立驕傲地說。
如今的西街關村,不僅有村黨支部書記這棵“常青樹”,更培育出全村一片“向陽林”。
自去年“五星”支部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村黨支部把任務分解成“五盞燈”,每個村干部領“一盞燈”,用“亮燈”“滅燈”的方式再加壓。
7月1日傍晚,80名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慶七一村晚”正在進行,不少節目取材自該村“五星”支部創建工作。晚會現場傳來歌聲,也是村民的心聲:“現在這生活真好,笑著過、唱著過!”
10年堅守以“誠”守“城”
黨支部書記名片
擔任“小巷總理”近10年,鄧志軍為社區發展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財力。他說:“聽到越來越多的群眾說黨好、說社會主義好,再多的付出都值了!”2021年6月,鄧志軍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黨中央表彰。
7月10日,在新鄉市紅旗區誠城社區紫郡小區8號樓一樓馮久云老人的小院里,濃密的葡萄架下一片綠蔭。
“呀,鄧書記來啦……”見到院里來人,馮久云趕緊打招呼。原來,當天誠城社區黨委書記鄧志軍上門走訪,調研社區“微心愿”活動落實情況。
“既然答應為群眾‘圓夢,我們必須做到。‘誠信可是咱誠城社區的底線!”一落座,鄧志軍笑著說。為及時掌握、解決老人們的訴求,誠城社區近年來持續開展“點亮微心愿圓夢在社區”暖心服務,向70歲以上老人征集心愿清單。
“你看社區送來的這防滑墊多厚實,比我們之前買的地墊防滑效果好。”馮久云的老伴兒馮桂榮贊道。
2013年8月,新鄉市創新社會治理和城市社區管理模式,依托誠城集團,成立了全省首個由黨政主導、企業參與創辦的城市社區——誠城社區。誠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鄧志軍被任命為誠城社區黨委書記。那一年,鄧志軍辭去集團法人代表身份,把辦公室搬到社區,一心一意做起了“小巷總理”。
社區剛成立,事情千頭萬緒,要開展工作,人員和場地都是問題。鄧志軍依托誠城集團,為社區提供“人錢物”一攬子支持,讓社區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說事,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鄧志軍先是騰空3000平方米的誠城集團辦公樓,無償交給社區使用,又出資建成高標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置了寬敞明亮的“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社區講堂、多功能活動室和紅色網絡教育家園等,方便群眾辦事和學習。他還采取“集團內選派一批、社會上招募一批”的方式,為社區管理集聚人才。
何以如此付出?
“幾十年來,是黨培養了我。企業一步步發展壯大,都源于黨的好政策。能夠擔任社區黨委書記,為黨分憂、為民服務,我只是盡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分。”鄧志軍表示,只要有益于社區群眾的事,需要投入的,他和企業鼎力支持、誠心付出。
多年來,鄧志軍堅持黨建引領,通過黨委、小區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聯動,在社區建立“小區支部書記調解室+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紅旗訴前調解中心”三級調解新模式,繪就黨群“同心圓”。同時,重點關注“一老一小一青壯”,打造彩虹課堂、七夕相親大會、元宵詩會、濃情端午、知識競賽等13個志愿服務精品,運行“老街坊鄰里一家親”社工項目,打造有溫度、有煙火氣的新社區。
作為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鄧志軍不僅建成了中原誠信博物館,還在社區里成立誠信志愿服務隊,吸納道德模范、身邊好人、企業員工、社區居民等熱心人士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做文明城市的引領者、維護者、志愿者。
誠信待人、誠心做事,鄧志軍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社區黨員干部一道努力守護好誠城社區,讓居民群眾住得舒心、開心,生活得更和諧、更美好、更幸福。
月灣湖社區的幸福事兒
人物名片
陳瑞康,是一名有著17年黨齡的黨員,也是一名長期與群眾打交道的志愿者,他總是滿面笑容服務群眾,想盡辦法解決群眾難題。他帶領社區工作者,發動社區黨員和志愿者,打造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生活,營造和諧互助的鄰里關系,讓幸福寫在每一位社區居民的笑臉上。
幸福是什么?對于47歲的漯河市西城區月灣湖社區黨委書記陳瑞康來說,全力解決好社區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大媽,今天的菜好嚼嗎?咸淡咋樣?”“飯菜軟糯,可挑選的品種也多,好著呢!”7月20日一大早,陳瑞康便來到社區共享食堂,聽到84歲的安玉枝對飯菜贊不絕口,他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月灣湖社區共享食堂是漯河市首家社區食堂,7月初運行以來,社區老年人便成了這里的常客。陳瑞康介紹,食堂推出優惠活動,本社區50年黨齡老黨員享受1元就餐,90歲以上老人免費就餐,60歲以上老人可享受不同標準就餐補助。
除了在家門口吃上“暖心飯”外,月灣湖社區老人的幸福還在“升級”。社區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正在裝修,陳瑞康認真打量每處細節,和中心負責人交流整改意見。
月灣湖社區位于漯河市西城區月灣湖畔,轄區人口8200余人,陳瑞康是首任社區書記。上任三年來,他帶領社區工作人員,以服務群眾、服務黨員、服務發展為目標,圍繞“一老一小一青壯”,探索“公益+志愿服務”等模式,推動優質公共服務向社區集聚,讓群眾感到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見到郭佳儀時,她正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書畫室里習練國畫。郭佳儀是曲阜師范大學大一學生,暑假回家后,在社區開啟了幸福生活。上午,她帶著社區放假在家的孩子們誦讀經典、輔導作業。下午,她教孩子們書法的同時,自己也練習提升。“我還到社區圖書室看書,參加青年沙龍活動,讓暑期生活豐富多彩。”郭佳儀高興地說。
對轄區居民張二紅來說,她的幸福生活是創業成功帶來的。月灣湖社區抓住就業這個民生之本,定期開展各類技能培訓,并發布各類創業和招聘信息。“參加社區培訓后,我在市區經營了一家美容美發店,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張二紅笑著說,紅紅火火的生意就是實實在在的幸福。
陳瑞康臉上始終掛著笑容,用滿腔熱情服務社區群眾。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群眾加入志愿者隊伍。社區24小時便民自助服務驛站是志愿者胡愛枝的“服務陣地”。步入驛站,健康智能一體機、智能藥柜等便民設施一應俱全,胡愛枝正在便民理發區忙碌。“每天下午和周六上午,我都在這里為居民義務理發。”胡愛枝笑著說,給別人帶來便利的同時,自己也感到很幸福。
在月灣湖社區,讓居民感到幸福的事還有很多:壽司制作課堂上,8歲的球球把親手做的壽司送到媽媽嘴邊;“說事評理站”內,大家圍坐一起,談笑間解決大情小事……
“月灣湖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才剛剛開始呢!”陳瑞康說,近日要去杭州觀摩學習先進社區建設,一定把先進地區的經驗帶回來、用起來,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把社區建設得更美好,讓居民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