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馨怡,張文軒,張惠淇,任璐,白隆健,王帥,2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3 1 口腔醫學院; 2 附屬醫院口腔醫學中心)
口腔頜面部極易受到創傷損害,外傷不僅對咀嚼功能、容貌產生破壞,還會帶來社會心理障礙[1]。口腔頜面部外傷是3~6歲的學齡前兒童急診常見病[2-4]。近年來其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其中最常見的為頜面部軟組織外傷和牙外傷。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選擇山東省濟南市、泰安市、青島市和煙臺市的學齡前兒童監護人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齡前兒童(3~6歲)口腔頜面部外傷高發年齡段和原因,為預防學齡前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的發生提出有效的建議。
2019年5月—2020年1月,在山東省濟南市、泰安市、青島市和煙臺市共12所幼兒園中隨機抽取1 263名學齡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50名,女613名,男女比例為1.06∶1;年齡1~6歲,平均(3.09±1.26)歲。城市1 020例,鄉村243例,城鄉比例為4.20∶1。
對研究對象的監護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為自制的山東省學齡前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調研表,填寫問卷的監護人均知情同意。問卷填寫分為線上答卷與線下紙質版問卷填寫,線上調研使用“問卷星”,紙質版問卷由幼兒園老師代為分發收回,線上、線下統計樣本無重復。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計算研究對象口腔頜面部外傷的發生率,并分析口腔頜面部外傷兒童的性別分布、年齡分布、居住地(城鄉)、外傷部位、外傷原因、外傷地點、康復情況及心理影響等。
使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相關性分析應用logistic回歸方法,計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區間(CI)。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文1 263名調查對象中,有122名發生過口腔頜面部損傷,發生率為9.67%。122名兒童共發生口腔頜面部外傷193次,其中頜面部損傷150次(占76.92%),口腔損傷43次(占22.05%)。
122名發生過口腔頜面部外傷兒童中,男72名(59.02%),女50名(40.98%),男∶女為1.44∶1。男性、女性口腔頜面部外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83,OR=1.400,95%CI=0.960~2.049,P>0.05)。
本次調查1 263名學齡前兒童中,3歲147名,4歲384名,5歲367名,6歲365名。除去13人次數據丟失,共發生口腔頜面部外傷182次,其中1歲11次(6.04%),2歲55次(30.22%),3歲受傷60次(32.97%),4歲受傷29次(15.93%),5歲受傷16次(8.79%),6歲11次(6.04%)。口腔頜面部外傷在3歲時發生率最高,其次為2歲。
接受調查的1 263名兒童中,有243名居住于農村,1 020名居住于城市,研究對象的居住地對口腔頜面部外傷的發生率影響有統計學意義(χ2=4.246,OR=1.567,95%CI=1.019~2.410,P<0.05),農村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發生概率是城市兒童的1.567倍。
本文193人次口腔頜面部外傷中,家中受傷65次,戶外受傷50次,學校受傷16次,其他6次。其中,家中和戶外是受傷高發地點,分別占45.08%和40.41%。
除去4人次外傷原因數據丟失,在189人次口腔頜面部外傷中,意外事故占首位(75.39%),其次為交通事故(14.14%)、銳器(8.90%)、其他(1.57%)等。在所有事故原因里,發生率最高的為磕碰傷(占34.55%),其次為摔傷(27.23%)。在17例銳器所造成的口腔頜面部外傷中,其他銳器導致共14例(占82.35%),其中有11例是由玻璃導致的損傷。
122名學齡前兒童發生面部損傷占76.92%,其中,發生率最高的部位為額頭;口腔外傷占22.05%,發生率最高的部位為上前牙。在所有的損傷部位里,額頭(25.64%)、臉頰(17.95%)、眼周(17.65%)、下巴(8.20%)、上前牙(7.69%)較易發生損傷。
在122名發生過口腔頜面部外傷學齡前兒童中,共有51名(41.80%)兒童留下明顯瘢痕。6名(11.66%)家長認為瘢痕對兒童產生了心理影響,其中1名兒童因瘢痕受到欺凌。明顯瘢痕為學齡前兒童發生口腔頜面部外傷后產生心理影響的危險因素(χ2=5.886,OR=9.300, 95%CI=1.087~80.115,P<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童與女童發生口腔頜面部創傷的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學齡前幼童行為差異小有關,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5]。而男童青春期發育較女童晚,比女童更晚學會避免危險行為,故年齡較大的兒童中男童外傷發生率高,男女童外傷發生率差異較明顯。也有研究認為,男童較女童更易發生外傷[6-11],關于此尚需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齡前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在3歲發生率最高,而后為2、4歲,這與兒童的成長發育過程有關[3,12-13]:1歲為幼兒的學步期,日常行動依賴于成人,外傷發生率較低;2~6歲為學齡前期,此期兒童好奇心強,但自我保護能力和應變能力較差[14];3~4歲進入幼兒園后生活范圍擴大,成人看護減少,更易發生外傷;5歲以后,兒童身心發育更為成熟,自控和應變能力增強,外傷發生率明顯下降。因此,家庭、學校對兒童的適當約束可有效減少外傷的發生。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居住地類型對口腔頜面部外傷的發生有顯著影響,農村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發生概率是城市兒童的1.567倍。分析其原因如下:①農村勞動任務重,兒童學習壓力較城市兒童小,家長對孩子看管松;②農村兒童的生活環境中有大量尖銳勞作用具;③農村多為石子路,兒童摔倒時易造成損傷;④農村動物較多,學齡前兒童被咬、抓傷的概率較高。
本研究調查發現,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的最好發部位是額頭,與相關研究結論相符[6]。究其原因:兒童外傷時由于慣性身體較前傾,額頭為面部突出部位,更易發生外傷。但也有研究表明,唇頦部為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最好發部位[10]。上頜前牙是兒童口腔外傷中最常受傷的牙齒,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15-20]。原因為:①上頜前牙位于牙弓前部,且傾斜度大[21];②上頜前牙軟組織覆蓋較少,不足以減輕外力沖擊[22];③上頜骨較下頜骨的活動度小,增加受傷的風險[23]。
本研究結果顯示,意外事故、交通事故、銳器損傷等是學齡前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的常見原因,與相關研究結論相符[2,24-25]。但有研究顯示,高處墜落也是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的高發原因[1,13]。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為學齡前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最高發地點。分析原因為:①家是兒童最常見活動場所;②監護人認為家與其他地點相比更為安全,因此放松警惕。
口腔頜面部外傷既是一種軀體性應激,又是一種心理性應激,口腔頜面部外傷的病兒突然遭受意外傷害,引起劇烈疼痛、出血、缺牙,傷后遺留明顯瘢痕甚至致殘,使病兒感到恐懼,在短期內發生很大的心理變化[26]。口腔頜面部外傷病兒治療期間對醫院環境感到不安[24],加之因外傷在面部留下瘢痕影響容貌而自卑[21,25],不利于兒童的成長發育。而口腔外傷易造成牙齒的早失,影響兒童的發音、咀嚼效率和美觀。故預防口腔頜面部外傷的發生對兒童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兒童口腔頜面部外傷后易遺留瘢痕,為減少明顯瘢痕的發生,應避免在瘢痕康復期間頻繁給予刺激,對較大創口進行縫合可減輕明顯瘢痕,縫合時可通過整形縫合術、抗瘢痕治療進行處理。最主要的治療措施是硅酮類藥物敷料治療,其他措施包括醫用膠水處理、利用鈦絲縫線對創口進行縫合、減張處理、激光治療、藥物注射等[26-31]。縫合后病兒需給予抗生素治療、術區適當加壓包扎、禁食辛辣刺激易敏感的食物、保護術區避免摩擦、拆線后外敷涂抹藥物等處理[32-37],以預防傷口感染及瘢痕增生。
本研究發現,多數兒童監護人對口腔頜面部外傷及其后果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告知監護人口腔頜面部外傷預防的必要性,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對病兒家長進行口腔頜面部外傷預防的宣教;②利用新聞、短視頻等普及相關知識;③健全兒童外傷的預防以及急救措施;④參照運動員牙齒保護套研發生產兒童牙齒保護產品。
學齡前兒童常在2~3歲因磕碰、摔傷等意外事故發生口腔頜面部外傷,建議增加防護教育并為兒童佩戴保護牙套來預防其發生,這對兒童成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