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崗
(山西大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大同 037009)
為保證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振興過程中人才短缺問題,提出要打破瓶頸,鼓勵支持引導高校大學生回鄉創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1]。針對農村發展狀況和影響大學生回鄉發展提出具體的、可行性強的改進措施,為解決大學生就業提供新的解決方法,為鄉村振興解決人才、技術缺失問題,以助力鄉村振興。
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一大批理想信念堅定、文化素養高、技術水平高的人才支持。農村地區青壯年人口流失、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發展后勁不足、缺乏先進管理經驗等問題凸顯,農村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嚴重制約著鄉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促進鄉村發展、解決制約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破題之解。
2022 年全國高校畢業總人數1 076 萬,再創歷史新高。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和往屆生人數的疊加,使得就業形勢嚴峻。鼓勵大學生回鄉發展,不僅能緩解嚴峻的就業壓力問題,讓大學生在鄉村的廣闊天地施展才能,實現大學生自身的理想報復[2],而且能將高素質人才引入鄉村,彌補鄉村地區發展的不足,讓大學生大顯身手,有所作為,促進鄉村地區的快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1.2.1 緩解高校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壓力 伴隨著高校擴招,高校學生就業問題始終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難題。鼓勵、支持、引導高校大學生回鄉發展,能有效緩解城市地區就業形勢嚴峻、城市市民就業困難的問題[3]。同時,大學生畢業后回鄉發展,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管理技能運用到鄉村發展中,大力發展相關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有效彌補農村勞動力不足、人員結構不合理、發展動力不強等問題。
1.2.2 彌補鄉村發展的動力不足問題 農村、農業、農民始終是黨和國家關心的重點問題。鄉村發展面臨著組織結構不健全、中青年勞動力流出、鄉村發展老齡化等問題。在所有問題中,動力問題最為關鍵。因此,促進鄉村的繁榮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有專業知識素養、管理能力強的年輕人的努力。大學生回鄉創業發展,能有效彌補鄉村發展過程中中青年勞動力不足、動力不足等問題。大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接受過系統專業的知識能力培養,政治站位較高,理想信念堅定,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通過對大學生所在學院、工作單位、升學院校、生源地、戶籍地、父母工作類型、父母期望、與父母關系、生源地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空間、回鄉創業政策支持及了解度、自身對回鄉發展的認知等角度展開調查,發現影響高校大學生回鄉發展的主要原因為鄉村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回鄉發展政策支持缺乏連續性和銜接性、金融服務支持不足、高校專業設置和鄉村發展需求不匹配、回鄉發展認知的偏差和發展項目層次低和同質化等[4]。
大學生不愿回鄉發展,主要原因是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公共交通設施不健全;鄉村醫院軟硬件設施較為落后,不能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礎農田設施不夠完善,配套設施功能較少,缺乏基礎灌溉設施;部分地區通信水平較差,甚至有的鄉村沒有通網,對外溝通條件不完善;鄉村學校辦學規模小,師資力量不足,留不住學生,不能給子女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嚴重影響大學生回鄉發展的意愿。
政府政策支持較少,缺乏連續性和持續性,也是影響大學生回鄉發展的重要因素。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提供就業創業平臺,緩解就業壓力,實現自身價值。同時,各級政府出臺很多鼓勵支持大學生回鄉發展的政策,如為回鄉發展大學生提供無息或低利率貸款、土地租金減免等,為大學生回鄉發展提供了政策的便利。但各級政府政策設計缺乏系統性,政策配合協調性弱,政策的持續性不強,甚至出現政策難以落地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大學生回鄉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貸款創業審批難度大,放款周期較長,金融服務支持力度不夠,也是影響大學生回鄉發展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回鄉發展事業需要資金支持,但大學生剛步入社會,自身擁有的資金不足以支撐回鄉創業發展的需要,需要各級政府、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部分地區為了鼓勵支持大學生回鄉創業,也頒布實施了部分金融扶持政策,但在融資、貸款時需要擔保人或物,這無疑把大學生融資貸款拒之門外;有的金融扶持政策貸款門檻高、手續繁雜、下款周期較長,嚴重打擊大學生回鄉發展的積極性。市場經濟生存的規則就是優勝劣汰,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足夠的社會人脈資源、社會經驗,工作經驗不足使創業失敗風險增大。
大學生所學專業與鄉村振興所需要的能力不相符,不具備回鄉發展的能力,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高校在設置專業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對校內資源的整合利用,未能很好地考慮學生畢業后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在招生過程中,對于未來社會需求認識的滯后,導致了在大學教學中,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技能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改革開放過程中,通過有先后的發展,城鄉發展二元結構的出現,高校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更加傾向于城市化,大學所學知識、技能與農村發展聯系較弱。
在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新聞媒體報道內容魚龍混雜,對于問題認識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刻意夸大或縮小新聞事件時有發生。大學生對于農村發展的認識了解,大部分是通過網絡新聞了解,對于農村發展不合實際的報道會對大學生回鄉發展產生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影響大學生回鄉發展的意愿。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各地政府應強化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加大對人才的支持,增強高校大學生回鄉發展意愿,加快回鄉發展速度。破解大學生回鄉發展之困境,需要各級政府、學校、鄉村以及大學生個人的共同努力,共同促進鄉村振興。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各地政府應借助網絡媒體,從促進農村發展需要、發展前景等方面公正客觀大力宣傳回鄉創業發展的精神。同時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讓大學生對回鄉發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結合自己的主客觀情況,認真做出正確決定[5]。通過提供發展平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將其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好地與農村客觀實際相結合,帶領農民發家致富。
做好大學生回鄉發展配套扶持政策支持工作,是促進高校大學生回鄉發展的關鍵所在。制定出臺系統完善、持續性較強的財政支持政策,能有效提升高校大學生回鄉發展意愿,促進他們回鄉發展,為鄉村振興獻計獻策,貢獻自己的力量。各地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客觀實際,為大學生回鄉創業提供政策支持。第一,政府向高校大學生推薦相關的免費創業項目,幫助大學生確立發展目標[6]。第二,根據實際情況發放大學生回鄉創業基金、創業補貼,從資金上推動高校學子回鄉創業;第三,拓展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提供無息貸款或者低利率貸款,簡化審批手續,縮短放款周期,幫助大學生解決回鄉創業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
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產品是保證農業生產和村民生活的基本條件。完善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有效的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在促進大學生回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性差、建設主體單一、農民自身素質低等原因導致了鄉村基礎設施存在建設不完善、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長遠效益等問題[7]。應從鄉村道路、醫療、學校、農田水利公共設施、通信等方面著手,確立服務對象和牽頭負責人,建立責任清單制度,同時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根據客觀實際靈活調整。
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應根據人才市場發展需求、時代發展對學生素質要求適時提出優化專業、課程結構。高校專業設置不僅應該關注城市發展的人才需要,也要重視鄉村振興過程中對農村建設的人才需求。地方性院校要結合當地發展實際,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接地方發展過程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于歷年來就業率低、同類專業設置較多、社會發展需求較少的專業減少招生或者撤銷專業[8,9]。鼓勵地方農林類院校根據鄉村振興發展需要,增加設置涉農專業,對于鄉村發展所需要的管理、技術人才加大培養力度,力爭培養出鄉村發展需要的管理者和技術人才隊伍。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厘清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問題,根據鄉村振興需要的管理、知識、技能要求,制定相應的培養方式和教學大綱,增強大學生回鄉發展的適應能力[10]。增加相應實踐活動,在鄉村地區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實現教育學、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高校也可以根據需求,適當增加涉農類的專業課、公共課,通過課程講述讓大學生進一步了解鄉村,認識回鄉發展的必要性,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大學生回鄉創業發展的積極性。高校還可以根據鄉村發展需要,為學生分享、提供適時就業信息,注重創業指導培訓,提升學生就業水平。
家庭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幫助是提升大學生回鄉創業發展意愿的強大動力。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困難,很多家庭希望孩子畢業后找到一份理想穩定的工作。鄉村發展雖然形勢向好,但鄉村基礎設施還有待完善,家庭對國家相關政策缺乏了解,使得家庭對大學生回鄉創業的助力不足[11]。大學生首先要將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及鄉村背景下回鄉創業的積極因素及時主動地與家長溝通,一方面,積極尋求家庭的情感認同,獲得家長在情感上的理解,同時家庭也應當摒棄所謂的學歷就是就業符號、崗位光鮮論成功等陳舊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另一方面,學生要善于挖掘家庭有效社會資本。這種社會資本不僅表現為有形的物質資產,還包括家庭的名譽、聲望等無形的情感資本。大學生在回鄉發展中,可在施展自身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同時適當地挖掘與利用家庭社會資本[12]。但是,挖掘與利用并不等同于依賴,還是要增強自身發展的能力與本領,持續為鄉村振興發力。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發展需要輸血補鈣,大學生需要平臺發揮所學才能,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發展,調動他們的回鄉發展積極性,是一件利國利民雙贏之事[13]。通過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學生提供創業發展需要的資金難題、高校專業設置優化、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家長改變固有思維等方面措施,多措并舉提高大學生回鄉創業發展積極性,通過鄉村這個平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實現自我價值,有效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