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關鍵詞:延安時期;黨內民主;基本經驗;現實啟示
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是延安時期黨鞏固和發展的活力源泉,毛澤東同志提出“擴大黨內民主,應看作是鞏固黨和發展黨的必要步驟,是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躍,生長新的力量,突破戰爭難關的一個重要的武器。”回顧和總結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基本經驗,對新時期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鞏固全黨團結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落腳陜北后,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和不斷擴大的黨組織規模中意識到了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必要性,在民族民主雙重任務的緊迫要求下,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是適應中國革命戰爭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中國共產黨自身生機與活力的內在要求。
1935年中國共產黨落腳陜北之后,國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全國人民將希望寄予延安的中國共產黨,然而當時黨內危機四伏,主要危險是關門主義。對此,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勇氣進行自我革命,提出發揚黨內民主這一突破戰爭難關的重要武器。中國是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封建專制主義思想根深蒂固,極度缺乏民主生活。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的重任,就必須通過充分發揚黨內民主這一武器來增強黨的力量,組成一支戰斗力強的干部隊伍,以適應中國革命戰爭的要求。
延安時期,大多數黨員出身于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文化素質、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們習慣了自由散漫,關注個人利益多于集體利益,自由主義之風盛行,嚴重束縛黨內力量的發揮。毛澤東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主張克服自由主義,通過提高黨員的思想認識和文化水平,恢復黨內的生機與活力。1938年10月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實行黨內民主生活化的要求,要求領導機關、黨員干部都應充分發揚民主。對黨內同志的不良工作作風、生活習慣提出批評,對黨內同志的良好作風進行表揚,并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端正態度對待其他同志的監督批評。在黨內民主擴大化下,黨內政治生態良好,全黨從上到下積極性提高,黨員民主權利得以保障,黨內呈現一片生機與活力的良好景象。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妥善處理各項重大事件,獲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與信任。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探索,形成了發揚黨內民主的成熟經驗。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主傳統,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正確處理黨內民主與集中的統一關系,將黨內民主貫穿于領導機構產生、決策、監督等方面。劉少奇對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及其負責人提出“要恪盡自己領導的職責,要采用盡可能的方式去實現黨內的民主生活,要有充分民主的工作精神”。由此可見,在民主基礎上由黨員群眾選舉出來并給予信任的領導機關能更好地發揚黨內民主,避免山頭主義、結黨營私等情況出現。1945年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建設起來的”,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領導下的民主,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黨內民主的重視。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基本原則,即“四個服從”和“四個尊重”。“四個服從”保證了黨內民主是在遵守黨內紀律的基礎上實行的,“四個尊重”則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黨內民主,二者相輔相成,為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造了濃厚的黨內民主氛圍。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作出決策之前會廣泛聽取同志意見,而在決策形成后則要求絕對服從。黨中央在落腳陜北后,曾針對黨向何處發展的問題進行過討論,最后黨中央綜合大家的意見制定了東征的戰略。戰略形成后,各級組織服從指令,配合黨中央做好準備,為革命勝利奠定基礎。此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皖南事變的妥善處理等都是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良好成果。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制定程序法規規范黨內民主,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化建設。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黨內民主生活化的要求,頒布了《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和紀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等文件,將黨內民主生活化要求以制度的形式得以確定。1942年9月1日黨中央頒布了《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規定了上下級領導關系及報告制度。1945年七大以黨章的形式規定了黨員的權利和義務,使黨內民主的主體及權力行使得到了制度保障。對黨內民主進行了制度化建設,改進黨內選舉制度,健全黨內監督制度,使黨內權力的運行在制度的監督下得到有效救濟,防止和糾正黨員遭受嚴重侵權等各種問題。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相互交織的激蕩時期,充分借鑒延安時期發揚黨內民主的成熟經驗,對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永葆黨的生機與活力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
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時期,堅持和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揮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以應對改革發展的各項風險挑戰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擁有9600多萬黨員的大黨,只有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保障黨員的選舉權、被選舉權、表決權、知情權和監督權等基本權利,尊重和體現黨員意志,才能充分發揮黨員在推動黨的各項工作以及進行黨的建設等事業中的主體和骨干作用。人民群眾是黨的活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全面貫徹民主集中制、建立良好的黨群關系,充分反映和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進而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制度化的形式使黨內民主得以保障和落實,對新時期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提供了有效借鑒。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主集中制,提出了一系列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化建設的任務,如完善黨的集體領導制度、請示匯報制度,建立健全述職制度,完善各級黨組織黨委統一領導制度。與此同時,黨中央將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若干規定》等,通過制度保證黨內政治生活的廉潔。此外,全黨還高度重視以民主集中制為基本原則優化組織人事機制。總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內民主制度化建設,這為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建設一支充滿年輕活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提供了重要保障。
黨員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黨內民主權利是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重要前提,因此黨員民主意識的培養是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重要條件。黨的十七大鮮明提出了“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的重要命題,從此在黨內營造了濃厚的民主氛圍。然而時至今日,一些黨員還存在著民主意識不強、民主素質和能力不高、缺乏民主習慣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黨內民主的發展,損害黨員的主體地位。新時期通過黨校培訓、民主生活會、主題教育等形式教育和引導黨員培養民主意識,增強黨員的主人翁意識,加強黨員干部對民主權利的重視,充分認識民主權利對黨的自身建設和黨的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提升黨員的民主意識,增強黨員的組織認同感和歸屬感,營造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6頁.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頁.
[3]《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頁.
[4]《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頁.
[5]《劉少奇論黨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345-346頁.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