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秀勛 “英雄”的精神是時代不變的主題,而傳頌英雄的崇高精神正是作為一個圖書編輯的目標追求。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是編輯《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一句詩詞。在編輯的過程中,翻閱抗美援朝戰爭的各種影像資料,烽煙滾滾的場景無數次浮現在眼前,志愿軍英雄的可愛可敬、可歌可泣也深深刻入了我的心里。《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從策劃到編輯、出版歷時三年,這三年恰逢我們國家經歷了新冠疫情,在有硝煙的戰爭和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英雄”的精神是時代不變的主題,而編輯傳頌英雄的崇高精神正是作為一個圖書編輯的目標追求。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哪,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這是志愿軍戰士宋阿毛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犧牲前留下的絕筆信,我第一次看到這封絕筆信是在新華社國家相冊欄目《當軍號吹響》這一集中,當時便潸然淚下。后來,我翻看了大量新華社老照片中關于抗美援朝戰爭的圖片,老照片里不僅有戰爭的殘酷和悲壯,也有戰爭間隙的溫情和幽默,還有很多照片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兄弟般地相互支持,與朝鮮人民一同戰斗與生活的場景。比如志愿軍戰士們在朝鮮戰斗的間隙中幫助朝鮮人民收玉米、修渠治水、植林造屋的場景,志愿軍戰士幫助朝鮮老百姓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的場景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溫情,在戰爭背景的襯托下顯得尤為珍貴。大量的鮮活圖片讓我萌生了要做一本關于抗美援朝影像圖文書的想法。
雖然在新華社的整個稿庫中,關于抗美援朝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不少,但因為是新聞的體例和發布方式,文字中并沒有對戰爭整體時間脈絡的描述,幾百幅圖片中也沒有相應的歸類整理,甚至還有一些圖片因為歷史久遠,戰爭持續時間較長,并不能準確地判斷出來是哪場戰役。我雖然無數次被圖片中的人物和故事細節打動,但要梳理出一本書的結構和內容,還需要對“戰爭”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于是,我邀請了出版社對軍事題材有深入研究的資深編輯江文軍老師一起承擔編選圖片工作,我們反復推敲,最后確定了書名、目錄、主要內容等,從幾百幅圖片中精選了240 幅,從大量的新聞稿件中和關于抗美援朝的相關歷史著作中選取了合適的文字內容,最后才有了現在書中的整體呈現。
圖片的表達雖然直接,但相對文字來說不夠豐富和全面,所以圖文書的編輯需要在處理圖片的基礎上,兼顧文字的處理和表達,達到視覺審美和內容結構的統一,而對歷史黑白照片的處理更是需要“耐心”和“琢磨”。有時候會遇到很有震撼力的圖片,想跨頁放大,但圖片的像素十分有限,只能用排版的技巧掩飾遺憾。也有非常珍貴的歷史瞬間,因為當時的攝影器材有限,畫面就沒有完美地“全景”展現。《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歷時三年的整理和編排,關于圖片的排版幾易其稿,都是為了追求文字和圖片的完美統一表達,在這個過程中,也對一些“局限”照片做出了精心的處理。
抗美援朝戰爭中,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是中朝兩國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標志事件,關于這一事件的圖片資料也很充足,有美軍駕駛打“白旗”的汽車入場的圖片,有板門店外部環境的圖片,也有各方代表的圖片。關于簽約現場的圖片在稿庫里一共有9 張,拍攝內容分別是朝方代表、美方代表、雙方簽約。就雙方簽約這個場景,同一空間同一時間發生的事情,因為攝影器材的局限,用了四張圖片來表達。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圖片已經非常專業,但在今天看來,如果能用一張圖片呈現全景,會更具有現場整體的表達力,能讓讀者直接體會美朝雙方軍人代表在現場的截然不同。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我與設計師反復溝通,最終將四張圖片用技術手段拼接,將簽約場景拼合在一起,在書中用長拉頁的形式,全景展現簽約各方的人物和場景,中朝雙方軍人代表的神態、坐姿、氣勢在一張圖片里有了鮮明的對比,大家一致認為效果非常好,長拉頁也成為本書的一個亮點。
書中還有一些圖片的布局,是當時戰爭場景和現代場景的銜接,尤其是最后兩章中反映抗美援朝戰士遺骸歸國和抗美援朝老兵哀思的圖片,都是經過反復對比、遴選,精心地編排和設計的,統一的原則就是用圖片帶給大家思考——我們應該記錄戰爭,但也應該認識到戰爭不是目的,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才是中朝兩國人民最大的愿望。我們應該崇尚英雄,但真正的英雄是戰場上不畏生死的戰士,更是內心渴望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人。
與《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一起同步出版的還有其他關于抗美援朝戰爭的圖書,從不同側面記錄戰爭和戰爭中的人,都非常有閱讀和珍藏價值,但《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應該是采用歷史圖片數量最多、用圖片展示戰爭場景和人物細節最豐富的圖文書。這本書能夠呈現,還應該致敬新華社的記者,因為我們能看到的很多圖片,是新華社記者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抗美援朝戰爭中,新華社先后派出和調任100 多位記者編輯和工作人員赴朝,有7 人血灑疆場。新華社記者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特殊”戰士。由很多圖片可以看到,戰場上的記者一個肩膀上挎著相機,另一個肩膀上挎著槍,他們是記錄者,也是戰斗者,這種“貼身”拍攝戰爭的勇氣和職業素養,在編輯過程中深深震撼了我。《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出版,是對歷史的記錄,是對英雄的禮贊,也是對新華社記者的致敬。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報道和照片,記錄歷史、鼓舞士氣,穿越時空、代代流傳。
“記錄時代變遷,傳承家國情懷”是新華出版社總編輯許新給新華出版社“影像中國”系列圖書提煉出來的選題定位和方向。《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出版后受到了主管部門與讀者的好評,也因此被新華出版社收錄在了“影像中國”系列圖書中。
作為新華出版社的編輯,我們經常總結自己天然有新聞的“基因”。新華社大量的歷史圖片、歷史稿件,以及現在每天不間斷地來自全球各地的新聞信息,是我們圖書編輯的巨大“素材庫”,但要用好這個巨大的素材庫,編出精品圖書并非易事,而“記錄時代變遷,傳承家國情懷”的選題定位明確了用新華社圖片信息編輯圖書的原則,《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這本書的封面正是在這樣的指導下完成的。
《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封面由四張內文的圖片組成,這幾張圖片的選擇和排列順序都是社領導指導下確定的,主要展示了戰爭場景、戰俘場景、勝利場景、志愿軍生活場景,宏大的勝利場景與志愿軍戰士的生活場景對比,畫龍點睛地表達了本書的“家國情懷”,正是因為每一個志愿軍戰士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我們才能在敵強我弱的情形下贏得戰爭的勝利。
《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的出版,還要感謝梁相斌社長、匡樂成社長、高廣志副社長等社領導以及王婷、齊泓鑫、陳君君等為此書出版默默付出的同事們,每一部好的圖書作品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更要感謝新華社血灑戰場的前輩,感謝收集和保存圖片素材的新華人,讓我有機會在平凡的編輯生涯中,為時代和歷史留下了自己的“印跡”。而《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影像記憶》只是一個開始,我想我會在有限的職業生涯中,沿著新華社前輩的足跡,堅守新華社的“素材庫”,以“記錄時代變遷,傳承家國情懷”為方向,不斷為時代和讀者貢獻自己微薄的編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