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牟凡 姚海雪
金秋九月,大地金黃。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金太陽公益協會多名義工來到革勒車鎮大地龍村,整修“義務媽媽”周碧玉的故居,清潔屋場內外環境。義工姚晶艷干得額頭冒汗,她說:“這是我干奶奶的老屋,要盡心盡力把房屋修繕好、保護好,并要把奶奶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周碧玉生于1930 年,生前為湖北省來鳳縣革勒車鄉文坪村(現為革勒車鎮大地龍村)六組村民。1962年5 月開始,32 歲的周碧玉與丈夫姚瑞先后收養9 個小孩,贍養6 個孤寡老人,被稱為“義務媽媽”和“義務媳婦”,她的感人事跡從土苗山寨傳遍大江南北。
周碧玉生前常說:“雖不沾親帶故,但都是一根藤上的瓜,同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主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沒有今天的好日子。在舊社會,我們這些窮人都是討米要飯的,現在為左鄰右舍做點事是應該的,人到難處,要拉一把。”
1962 年5 月,周碧玉和丈夫姚瑞聽說苗族村民姚清林妻子難產身亡,她跑到姚清林家看到剛生下的嬰兒哇哇直哭。姚清林對她說:“嫂子,我的命好苦啊!娃兒剛見天就成了無娘兒!”說著說著大哭起來。周碧玉二話沒說,將孩子帶回了家,給嬰兒取名銀凡。從那以后,周碧玉把姚銀凡當成親生兒,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直到姚銀凡成家。
姚晶艷便是姚銀凡的女兒,她說:“沒有干奶奶當年的熱心撫養,就沒有我和父親這兩代人的幸福生活。”
1979 年2 月,年近50 歲的周碧玉得知民辦教師姚學家的妻子因病去世,4 個小孩沒人照顧,姚學家無奈準備辭職回老家照料小孩。周碧玉對姚學家說:“把孩子交給我,你安心教大家伙的娃兒讀書認字。”她把孩子全部接到自己家,一進屋就挨個給孩子們洗澡,換上干凈衣服。家中糧食不夠吃,周碧玉寧愿自己啃紅薯,也要想方設法弄點白米飯給孩子們吃。直到1980 年冬,周碧玉因身患風濕性關節炎和支氣管炎,行動不便,姚學家才將4 個孩子接回。
同時,周碧玉夫婦還先后贍養了6 名年過七旬的老人。
“五保戶”苗族老人姚青榮雙目疼痛,接近失明,生活難以自理。周碧玉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騰出房間讓老人住,盡心竭力地照顧。1983 年9 月,在北京參加全國婦女代表大會后,周碧玉給老人買了件新衣服,老人感動不已。老人心疼周碧玉,幾次提出要走。周碧玉則說:“人都有生老病死,您安心住下,就是‘百年’以后,我們也會熱熱鬧鬧把您送上山。”就這樣,姚青榮老人安心住了下來。
周碧玉的感人事跡,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人到難處,要拉一把”成為來鳳各族群眾團結互助的座右銘。

周碧玉(前排右二)與她收養的幼兒和贍養的老人
1982 年7 月,《人民日報》發表通訊《人到難處,要拉一把》,報道周碧玉的感人事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相繼播出報道。
1982 年,恩施地區開展向周碧玉學習活動,《恩施報》開設《向周碧玉學習》專欄,報道各地結合實際學習周碧玉的最新動態,民間藝人和各級文化站用多種形式宣傳周碧玉事跡。
1983 年9 月2 日至12 日,周碧玉作為湖北省土家族婦女代表,出席了全國第五次婦女代表大會,為與會的2000 多名婦女代表作了《養老撫幼,助人為樂》的主題發言,并受到鄧小平、鄧穎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
周碧玉家庭被全國婦聯授予“五好家庭”的光榮稱號。周碧玉先后被評為省、地、縣、公社“三八”紅旗手,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為“五講四美積極分子”。
1991 年2 月18 日,周碧玉由于過度勞累和疾病折磨不幸辭世。
1992 年,清明節前夕,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婦聯、來鳳縣婦聯、革勒車區委、文坪鄉委為周碧玉重建墓碑,把她的感人事跡刻在墓碑上,供后人瞻仰學習。
現在,每逢清明節或者學校開學之際,仍有很多單位和個人慕名前往周碧玉墓地緬懷悼念,學習感悟她“人到難處,要拉一把”的大愛精神。
2023 年8 月,來鳳縣民宗局聯合來鳳縣金太陽公益協會對周碧玉故居進行維修保護,將它建成來鳳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基地和金太陽公益實踐基地,供更多人來這里學習、參觀,接受教育。
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撫養一個孤兒是人性的善良,但是義務撫養9 個孩子,贍養6 名孤寡老人,更是一種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人間大愛。
來鳳縣涌現出周碧玉、張富清這樣全國聞名的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不是偶然的,他們的精神啟迪后人,不曾中斷。
2014 年,姚晶艷先后加入來鳳縣金太陽公益協會、愛心媽媽協會和志愿者協會,成為一名公益志愿者。2017 年,姚晶艷在公益協會組織的一次實踐活動中,發現去的地方竟是干奶奶周碧玉的家,而要“瞻仰學習”的就是她的干奶奶,這才了解了干奶奶和干爺爺的全部感人事跡。
2022 年9 月,姚晶艷主動資助了當地兩名困難學生。“姐弟倆是孤兒,弟弟讀小學,姐姐讀初中,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但是爺爺身體不好,要常年吃藥。”姚晶艷說,她資助姐弟倆每人每月的生活費,小學200 元,初中300 元,高中和大學400 元,會持續到姐弟倆大學畢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來鳳縣第一中學高二學生任相吉,也有近10 年公益志愿者生涯。年幼的任相吉常常跟著父親驅車幾十公里到偏遠山鄉,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送物資,參加張富清先鋒隊,以個人小能量,感動鳳城。他志愿服務時長近6800 小時,累計參與公益活動620 次,幫扶暫貧家庭和孤寡老人近1300 戶,先后被評為“來鳳楷模”“恩施州優秀共青團員”“湖北省2022 年度新時代好少年”。
目前,來鳳縣3 萬多名張富清先鋒隊隊員、“愛心媽媽”、公益義工又把“人到難處,要拉一把”的大愛精神賡續傳承……在來鳳大地上,這正是各民族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生動寫照,更是一幅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攜手向未來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