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華
南陽漢代畫像磚作為建墓材料,上面刻畫的題材大多來源于社會生活,是漢代民間藝術工匠對社會生活的真實表現,通過這些生活場景,闡明了漢代人所希冀的死后生活,這些漢畫從內容題材、繪畫藝術等方面,為我們研究漢代社會提供了直觀的資料。
南陽地處河南省西南部,位于南陽襄陽盆地的主要部位,土地肥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漢初的南陽經過70余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已是“天下殷富,財力有余”。《鹽鐵論》記載南陽“商遍天下、富冠海內”,是舉足輕重的商業大都會之一。
西漢時南陽多莊園經濟,富裕的莊園主死后常常以一天的生活場景為線索模印在墓磚上,古人希望死后可以過上與生前一樣富足的生活,并把這種期許以畫像的形式描繪在墓室中:從日常生活到打獵宴飲,自樓闕宮閣至街頭集市……,一日光景也是一生追求。下面,以一天的生活場景為線索,敘述漢代人所期望的死后生活。
黎明,雞鳴日升,朝露待日晞,豪門深宅的門吏又開始了工作。
朱雀、佩劍門吏空心畫像磚(圖1)
1980年河南鄧縣腰店公社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漢代。高132厘米,寬29厘米,厚15.5厘米。該畫像磚為長方形。朱雀口銜彩帶,昂首挺胸,雙翅開展,尾屏上翹,線條流暢,形象生動。門吏頭戴鹖冠,著右衽長袍,腰間束帶,身佩長劍,手持笏板恭立。笏是周代面君時候所執禮器。《禮記·玉藻》記載:“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土竹本象可也。”漢魏以來執笏是以禮相待。畫像中的執笏人雕刻細膩,用線嚴謹,人物以纖細精密的陽線飾,以陰凹過渡襯托,顯得執笏人溫文儒雅;以寫實的線條描繪朱雀的身軀,而夸張地表現開屏上卷與回旋的尾翎,描繪了朱雀的美麗。該磚構圖新穎,線條刻畫嫻熟,反映了漢代藝術工匠高超的繪畫水平。
清晨,家丁侍女們開始忙碌,準備接待客人。
宴飲、執棨戟門吏、犬畫像磚(圖2)


1987年新野縣樊集鄉吊窯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高114.5厘米,寬19厘米,厚5厘米。該畫像磚為長條形。畫中有兩個華蓋,華蓋下各二人,系主、賓宴飲前的場面:一老嫗長跽于榻上,端一瓢從甕中舀出的酒漿,一人做接瓢狀;另二人正襟危坐,做交談狀,應為主、賓。下為執棨戟門吏和犬,門吏著長襦,手執棨戟,肅立恭候;犬頸系鐵鏈,豎耳張口。這幅畫真實再現了漢代的社會生活,是一副珍貴的直觀史料。
上午,老親舊眷相互拜謁,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射鳥、拜謁、舞樂稽戲畫像磚(圖3)
1987年新野縣樊集鄉吊窯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高111.5厘米,寬25厘米,厚5厘米。該畫像磚為長條形。上有一樹,樹葉扶疏,枝間小鳥嬉戲。樹杈上坐一孩童,腰插一棒。樹下二人,一人開弓射鳥,一人手提一鳥仰面上指。中間為拜謁。其中跽坐作喧話者應為主人。下部為舞樂,一人婆娑起舞,長袖飄起;一俳優者著短褲,赤裸上體,舞臂作稽戲;左邊三人中,一人抃,亦似是謳歌者,一人彈琴,一人吹籥。這幅畫像的上部,是人圍繞著以樹為主的一系列活動,有翹首上指的,有彎弓射鳥的,又有小兒坐在樹杈上的,充滿著天然樂趣。畫像下部:在琴籥的伴奏中,或歌或舞,或作俳優戲,洋溢著歡樂氣氛。它對研究漢代統治階級的現實生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賓客寒暄后,相約打獵。車馬隊伍浩浩蕩蕩,途經鬧市,觀賞雜耍,馳往郊外。

車馬過闕、田獵畫像磚(圖4)
1987年新野縣樊集鄉吊窯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長117厘米,寬35厘米,厚7.5厘米。該畫像磚為長方形。畫像下部為車騎出行,主車兩馬駢駕。車前有小吏恭迎。前有導車,接著是兩導騎,可看到騎吏和馬的背后,正并行于重檐四阿式雙闕間,后有兩個掮棒的騶從,并有半個馬身。上部有三個內容:左邊一武士斗牛;中間西王母戴勝,手執一物,旁有玉兔搗藥和鳳凰;右有一人,執杖追逐獸。車騎出行部分的騎吏過闕內容,可見到的是人的后背,馬的四肢。這是對物像的背面描述。漢畫中有關人物,動物的繪畫角度,幾乎都是從側面入手,這幅畫像對研究漢代畫工的繪畫技巧可資借鑒。
手搏、雙龍、朱雀空心畫像磚(圖5)
1981年河南鄧縣腰店公社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漢代。長99厘米,寬41.5厘米,厚13.5厘米。該畫像磚為長方形。畫面飾雙龍雙鳳。鳳昂首挺胸,相向而飛,一鳥喙尖利,一鳥口銜一丸,兩翅冠與雙翼兩兩相交,四支尾翎隨風舞動。蒼龍首尾呼應,拔地而起,頭生犄角,口吐長舌,足如猛虎,矯若蛇軀。該磚介于繪畫和高浮雕之間的藝術品,寓巧于拙,寓美于樸,它刻勒的鳳龍線條簡練,勾勒的人物情節連貫,且富于變化,動態感很強。特別是鉗蝎、壁虎圖和生活中的蝎子、壁虎沒有兩樣,為南陽漢畫像磚中首見。畫面真實再現了漢代的比武風習,充分展示了漢代人崇力尚武、富于挑戰的時代精神。
平索戲車、車騎出行畫像磚(圖6)
1987年新野縣樊集鄉吊窯M38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長119.5厘米,寬35.5厘米,厚5.5厘米。該畫像磚為長方形。畫像左部的戲車內容,為全國其他地區漢畫中未曾有的。在這方畫像中,兩戲車各用飛車挽引,橦間用平索相連。伎人在疾馳的戲車上,在空中履吏、倒掛、尋橦。這是幾種雜技糅合在一起的難度極高的百戲,遠遠超出了文獻記載的水平。是研究漢代雜技藝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田獵、車騎出行畫像磚(圖7)
1988年淅川縣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40.5厘米,寬35.5厘米,厚4厘米。該畫像磚為長方形,畫像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狩獵圖,兩武士肩扛弓弩,列隊前行,一騎吏緊隨其后;下部車騎出行圖,一馬奮蹄疾馳,軺車內坐有一馭者和一尊者,車后一馬只顯露出前軀。上下部分的馬都只露出前部,暗喻其后車隊還長,這種表現技法是研究漢代生活和繪畫藝術的實物資料。
傍晚歸來,夕陽在山,滿載而歸。華燈上,樂聲起,暢飲酒,投壺歡,且看舞樂醉!
坐堂觀舞畫像磚(圖8)


1987年新野縣樊集鄉吊窯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長118厘米,寬34.5厘米,厚7.5厘米。該畫像磚為長方形。畫中部為舞樂稽戲的場面:二人疾步揮臂,邊鼓邊舞,一人扭動身軀扮滑稽相,四人奏樂。左部有四阿式建筑,上垂帷幔。下有三人,皆向右,應是觀賞舞樂。右部又有一組建筑,前為重檐雙闕,闕間有門吏執盾端立,闕后為重檐樓閣。在南陽漢畫像石、磚中,觀賞樂舞的場面,大都是主人與樂伎雜坐,前置酒樽,意為且酌且賞。此幅畫像,主人端坐于廳堂中,居高觀舞,顯示了名門貴胄凌然于上的派頭。為研究漢代社會伎樂提供了物證。
總之,由于當時優越的自然條件、繁榮的經濟和安定的社會提供了物質基礎,加之漢代統治者“以孝治天下”,通過推舉孝廉選用官吏,行孝的大端是實行厚葬,厚葬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在墓室的裝飾方面下功夫,于是模仿陽宅壁畫藝術,在建造墓室用磚上模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產生出漢代人事死如生的生死觀。漢代畫像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杰出代表。它是漢代社會生活、文化習俗的直觀寫照,是漢代宗教信仰、哲學觀念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漢代畫像,承載著古人的生命期許,也刻錄著我們的民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