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數字經濟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斷深入,社會對交叉學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在新文科建設創新發展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呈現更加明顯的交叉融合趨勢。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形成的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人大模式”,體現了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為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模式和重要經驗。新文科視域下探索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形成跨學科組織管理平臺體系,加快推進產學研“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
【關鍵詞】新文科 交叉學科 急需交叉學科人才 區塊鏈 數字經濟 自主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21.00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推進,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要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構筑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
當今社會,隨著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數字經濟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其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作為全球產業發展與變革的重要引擎,不僅帶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延伸了產業鏈條,還培育了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極大便利了人民生產生活。經濟社會對于區塊鏈與數字經濟人才需求也在不斷提升,我國就加強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出專門指導意見,為高等院校交叉學科賦能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培養指明了實現路徑。未來,高等教育需解決痛點問題,進一步打破體制機制束縛,持續豐富跨學科研究與人才培養內涵,不斷提升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人才支撐。在新文科建設創新發展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呈現更加明顯的交叉融合趨勢。本文以“人大模式”為例,總結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創新與探索經驗,深化人才培養在面臨形勢、內在需求、核心要義、機制保障、平臺支撐等方面的認識,從而為加快構建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推動學科交叉融合與交叉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效能提升。
問題的提出:新文科建設急需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
隨著《新文科建設宣言》的發布,我國新文科建設工作在順應新時代要求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明確了傳統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需要正視的問題與改革方向,不僅適應了國情需要,也體現了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契合,從而推動文科發展與社會需求同步。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興起,我國高等教育對卓越人才培養的認識不斷深化,如需要滿足國家戰略對高素質人才要求的培養目標、開展科技前沿知識與發展現狀相關教學內容,尤其是隨著提升跨學科人才質量日益成為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朝著跨學科發展的方向更新。面對數字技術推動的科技浪潮,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這一創新選擇,體現了教育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的發展要求。
當前,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趨勢,世界各國為推動經濟發展競相制定數字經濟戰略,以期憑借商業創新、教育醫療等各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實現經濟發展并取得國際競爭優勢。我國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專門設置“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章節,并對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營造良好數字生態作出明確部署。在諸多推動實施數字化戰略的技術中,區塊鏈憑借其去中心化的特點,被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顛覆性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20年將區塊鏈技術納入新技術基礎設施,確認了其在戰略層面的重要地位。區塊鏈作為自主創新的突破口,能夠拓展應用于廣泛傳統行業,并為金融、物流、司法等領域帶來價值不可估量的創新發展。
在我國,區塊鏈作為“新基建”已經逐步形成了包含底層技術平臺、技術拓展平臺、應用服務產品的全鏈條產業生態系統,但與之相隨而來的卻是新的安全風險,如數據泄露、侵犯個人信息、數字金融詐騙等。同時,我國區塊鏈應用已經從最初的孤立單鏈模式發展為交互鏈群模式,監管難度不斷攀升,如何實現區塊鏈整體生態的安全監管、提升區塊鏈治理能力十分迫切。在這一背景下,“以鏈治鏈”“區塊鏈+監管=法鏈(Regchain)”的理論體系被提出,旨在破解傳統監管范式面對新技術的束手無策,利用區塊鏈技術發現并解決潛在危及社會穩定的技術應用風險,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區塊鏈監管模式和技術的原始創新,體現了區塊鏈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兼具技術前沿性和學科交叉性,涉及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等多個一級學科。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與不同行業領域的深入融合,新業態、新職位、新需求將不斷涌現,部分相關學科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范式也將發生顛覆性變革。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作為創新驅動發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動力。在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發展機遇中,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將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指明方向,人才培養從“專業教育”邁向“學科交叉教育”成為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然而,當前前沿科學技術領域的知識更新速度呈指數級發展,遠遠超出人才培養方案的更新速度,從而導致學生所學知識難以精確匹配科技發展需求,單一學科培養無法為國家及時輸送合格的急需人才等現實困境。而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作為一項新課題,沒有先例可循和經驗借鑒,知識體系、教學內容、培養模式、實驗體系等都是亟需解決的教學問題。
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挑戰與目標
跨學科的產生與發展源于人才培養理念的革新。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不單是服務于私人或企業的技術型人才,更是參與政策制定、推動社會進步的改革者,在高校教育中,這種人才培養理念強調的是培育跨學科知識和培養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因此,交叉學科的內涵是將其他重要的相關學科研究方法與理論知識引入教育研究,依照不同學科的內生邏輯進行有機融合,是傳統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具有社會建構性的全新學科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不是單純地將不同學科的課程體系進行整合,而是作為新學科不斷明確研究目標、明晰研究邊界。在探索社會一般運行規律時,交叉學科必然存在特定的價值取向,反映著不同國家或地區對于社會的認識差異。從推動交叉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存在一定必然性,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的教學體系正在逐步建設完善。然而,作為跨學科人才培養的一部分,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這一培養模式不僅存在交叉學科面臨的普遍性問題,還有具體領域的特殊性問題亟待解決。
交叉學科領域缺乏創新理論指導與明確培養目標。我國新技術與新經濟的實踐融合發展迅速,相較之下,研究與教育缺乏充分的創新理論指導,存在相對落后的現象。如果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與發展始終無法構建有力的學科基礎理論以指導科學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轉化,該交叉學科的研究原創能力將難以提升,新興學科發展也可能面臨熱潮后的停滯甚至消亡。當依托工業經濟的傳統教育理論無法及時應對數字經濟新問題,區塊鏈技術帶來的顛覆性解決方案則難以融入現實應用場景,難以構建符合要求的課程與教材體系并進一步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原創理論和體系性研究成果。
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體現了新文科所蘊含的哲學社會科學與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相互交融的要求,能夠促進學生有效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因此,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明確新文科建設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正當其時。在目標構建過程中,需要以解決國家、社會、企業實踐中面臨的問題為依托,以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將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納入目標變革中,在既有目標基礎上進行調整、修正,明確學科屬性、知識體系、未來面向等重要問題。
高素質人才培養絕不是僅依托于單純的通識教育或專業教育,而是需要文理交融、學科交叉理論與教育理念的更新。其中,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對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擁有兼具人文和理性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將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才能,進行觸類旁通的獨立思考,從而解決平臺治理、數據治理、算法治理等諸多新興問題。一方面,要明確交叉學科人才的文科或文理兼修的培養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目標應致力于深度融合前沿科學技術與知識,高度關注新經濟業態發展以及相應的實踐問題,全面整合不同學科人員,培養兼具專業知識與基礎數字思維和分析范式的交叉學科人才。另一方面,要明確交叉學科人才應面向實務還是側重理論學習的培養方向。教育在漫長發展歷程中始終無法擺脫作為科學還是技能的雙重性之間的爭論。事實上,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更強調兩者的交融,學生既需要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又需要學習如何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思考,展開研究并及時回應數字化實踐需要。因此,在有限的資源內,交叉學科人才應當更側重培養具有問題研究、分析和解決能力的從業者,不局限于面向實務部門進行人才輸送,而是致力于培養高水平的、面向未來的行業引領者。在社會數字化發展趨勢下,融合多元知識、多維思考模式的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目標將與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的要求準確契合。
新形勢下人才培養需求與單一課程體系不適配。目前,有關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目標與路徑的相關研究多停留于理論層面,缺乏實踐層面的系統性設置,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需求與單一課程體系的不適配問題。新設機構學科繼續沿用傳統教育課程體系,僅通過部分選修課補充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相關知識,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的課程體系頂層設計和專門性、統一性的新人才培養項目,從而導致單一的課程體系無法實現培養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的目標。
區塊鏈經濟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更新速度呈指數級發展,因此,急需綜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頂層設計。然而,長期固化的學科界限還難以突破,新技術與經濟、法律交叉融合的教材相對缺乏,特別是依然缺乏相對完備的直接針對區塊鏈、數字經濟等核心知識內容的結構化、體系化的教材。同時,還存在任課教師的跨學科知識結構儲備不足、學科背景比較單一的現象,難以支撐其開展跨學科的交流與研究。
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的交叉學科課程體系設置需要體現中國特色,實現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交叉學科課程教學體系本質上是一個整體,在設計時應當融合實務要求與數字技術現狀,讓學生同時掌握多個學科領域的重要知識,在總課時有限的前提下篩選出最具有價值的課程,對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改造、更新和優化,探索該方向人才培養的可行路線。同時,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需要打破專業課程現狀,及時將區塊鏈技術、數字經濟、元宇宙等領域的理論與案例分析納入相關課程,促進交叉學科知識的多元互動、有機融合。不同課程應明確共同的人才培養定位,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在課程教學體系設置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素質過硬的交叉學科教師團隊,由授課教師與研究指導教師圍繞專業教育的主線進行學科交叉,有機融合區塊鏈、數字經濟領域的專業知識,避免不同學科單純的平行相加。同時,高校教師應兼顧以理論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與以實踐應用為主的課外教學,創新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在課堂之外利用自身交叉學科優勢積極參與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從而形成合力教學效果。
協同創新的產學研“三位一體”合作機制有待實現。當前,高校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尚處于探索期,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以推動形成具有積極效應的社會合力。其中,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更需要關注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意義,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然而,如今區塊鏈與數字經濟領域缺乏足夠的理論研究、產教融合等平臺,呈現教學與研究、產業、實務之間脫節的現象。高校內產學研結合的政策與管理機制不夠明晰,相關規定主要側重于對科研與教學的實務支持保障,轉化計劃與成果則略顯簡陋籠統,不僅科研創新難以轉化為實踐中的高價值應用,科研教學也難以自然地與實務、產業建立有效互動并實現雙向共建,產學研結合轉化總體面臨較大阻力。
產學研合作如果流于形式且依賴于政府引導,則難以達到集合各方知識與技術優勢的目的。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培養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亟需探索致力于協同創新的產學研“三位一體”合作機制。高校應牽頭積極優化與高新技術行業企業的關系,以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為導向,以解決國家、社會、企業現實需求與問題為目標,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與政府、企業等主體開展深度融合和協同合作,探索教育實踐創新模式。由于學科本身實踐性較強,交叉學科更強調教育、研究和實務之間的交流,因此可將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科研平臺、有關企業作為實訓基地建設的合作突破口,推動建立長效溝通合作機制。行業企業一方面能夠以科研平臺作為接口,向高校及時傳輸當前數字經濟與前沿科技的發展情勢、政策動向等重要信息,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結合;另一方面能夠利用自身技術和資源優勢,選擇資金支持或業務合作等模式,與高校開展人才培養聯合項目,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治理和數字經濟建設培養并輸送優秀人才。高校交叉專業課堂與研究平臺則能夠將人才作為推動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從而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和協同創新。
交叉學科人才培養“人大模式”的創新與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這一宗旨下,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與法學院、區塊鏈研究院等機構共同構成培養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核四維,雙向并進”的獨樹一幟的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人大模式”(見圖1)。在“人大模式”下,以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治理實踐作為根本,構建起扎根中國大地的原創性概念和理論,從而更好地指明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目標。“人大模式”以課程、教材、平臺、實踐4個維度為基礎,形成交叉學科課堂教學體系,為交叉學科實踐構建了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合作機制。這一模式體現了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和創新,為培養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進行了有效的路徑探索,旨在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一大批掌握區塊鏈技術、了解數字經濟的復合型人才。
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構建區塊鏈與數字經濟自主知識體系與教學理論。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才能夠蓬勃發展、開拓創新,在正確的軌道上不斷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已在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總結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重要概念和理論。繼“數字文明”(digital civilization)“雙維監管”(twin-dimension regulatory system)“共票”(Coken)“以鏈治鏈”“法鏈”(RegChain)“金融統合法”“市場型間接金融”和“眾籌金融(WeFinance)”等概念之后,提出了植根于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大地的“平臺、數據、算法:三維結構”(P-D-A Paradigm: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并在此基礎上從宏觀出發,推出了《數字經濟理論與治理》(Theory and Governance of Digital Economy)一書,為相關細分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提供理論支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研究教學團隊總結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并出版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系列教材。例如,全球第一部區塊鏈法律著作《鏈金有法:區塊鏈商業實踐與法律指南》、第一部介紹中國區塊鏈監管的英文著作《Blockchain and Coken Economics: A New Economic Era》,以及《區塊鏈+監管=法鏈》《與領導干部談數字貨幣》《中國金融科技安全教程》等著作。
以交叉科學研究院為平臺建構跨學科組織管理體系。中國人民大學一直致力于交叉學科研究,在團隊構建、課題承擔、人才培養上開展深入合作,形成了鼓勵創新的戰略性產學研合作道路。2021年初,為充分發揮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作用,形成創新交叉學科布局,實現學校人才培養創新戰略的整體飛躍,經審議成立的聚焦于新文科視域下人文理工交叉的實體教學科研機構——交叉科學研究院,成為了學校推進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特區”。目前,依托大數據與數字經濟的研究成果與教學經驗,學校已形成“數字社會科學”集群,并開展交叉型博士研究生培養試點工作,基于跨學科交叉平臺和成熟導師團隊單獨配置博士生招生名額,并逐步開展復合型本、碩人才培養探索。
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人文理工交叉的區塊鏈研究機構,通過搭建學科平臺,推動了相關學科研究團隊組建和優勢資源共享,充分發揮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與理工學科交叉融合的集群效應,極大助力了新文科發展建設。具體而言,區塊鏈研究院構建了區塊鏈學科交叉融合平臺,開設了多元化區塊鏈課程建設,設置了“以鏈治鏈”的敏捷協同監管體系架構,以技術支撐區塊鏈觸發監管、穿透式監管,提出了適應未來的區塊鏈監管需求實例。此外,在豐富的教學課程內容之外,為培育學生學習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系列課程的興趣,激發學生自發性、主動性,校內學生已自發組織設立“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積極吸收有志于在區塊鏈研究領域進一步學習研究的各年級各專業同學并組成興趣小組,在指導教師帶領下開展諸多關于區塊鏈技術應用、數字貨幣場景研究、NFT法律性質和規制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前沿問題探究,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以交叉科學研究院為平臺形成創新戰略型產學研合作道路。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研究教學團隊多年深耕于數字經濟與區塊鏈理論及應用研究,對區塊鏈的應用實踐進行研究推廣,為政府在區塊鏈戰略布局提供咨詢建議和指導。當前已和國際電信聯盟、聯合國南南合作中心、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芝加哥大學、墨爾本大學、東京大學、一橋大學等國際組織、高校展開了一系列區塊鏈研究合作和學生交流活動,形成了較好的國際合作基礎。同時,還探索了國際游學人才培養模式,組織學生赴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地進行國際考察,獲得了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英國央行、日本央行、澳大利亞證券與投資委員會、澳大利亞聯邦儲備銀行(澳洲央行)等政府機構的認可和各類合作研究與項目。
除此之外,還將教學成果與創新創業實踐相結合,聯合創業學院、商學院等已成功培育多個有影響力的區塊鏈創業公司。學院利用區塊鏈相關課程幫助學生開展區塊鏈創業,課程參與學生在舊金山建立了JDI Ventures區塊鏈創業公司,專注于加密貨幣領域的價值投資,獲得了超過六倍的實際回報,并投資了韓國第一大聊天軟件Kakao Talk、加密貨幣交易所(BICC)和加密支付網絡(Automatic Clearing House)等。同時,課程指導學生開發了區塊鏈錢包等應用,于2015年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區塊鏈創業公司金股鏈,該公司成功完成了湖南婁底的全球第一個區塊鏈不動產登記項目,目前正在承擔北京、成都、重慶、寧波、深圳等地方政府的區塊鏈項目。同時,該公司作為全國首家民營機構,還深度參與湖南國有企業一起開發數據資源設計數據產品,真正實現了公共數據商業化落地。
新文科視域下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探索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探索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高等教育發展和高校探索人才培養路徑過程中,必須明確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這也為新文科視域下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根本性依據,即必須在黨的全面領導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黨的各項事業融入知識體系與具體實踐中。
高校必須明確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率先肩負起培養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光榮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等各類特定方向的交叉學科人才,致力于解決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問題,更加需要從政治高度明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高等院校需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確保交叉學科從培養體系到課程設置、從管理體制到師資建設,均能夠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正確發展,傳承紅色基因,不斷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輸送順應時代前進方向、奮發圖強的高質量人才。國家急需的交叉學科人才應當是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高校推動形成橫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人才培養模式,必將培養一大批交叉融合領域的領跑者和開拓者,進而為形成緊跟國家戰略需要和長遠需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強調:“沒有自主知識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就如同無本之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伴隨著新經濟、新業態對國家創新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各學科領域都面臨知識體系重構的新挑戰。高等教育培養新文科視域下的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需要將創新與發展的根本源泉置于人本身,及時回應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的發展需求。加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不能跟著國外高等院校“照葫蘆畫瓢”,而要以原創理論為指引解決實踐問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提供創新理論指導。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具體構建路徑中,需要突破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困境。在理論層面上,要把握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價值導向,明確交叉學科能夠為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什么知識,明確如何在強化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理論知識積累、進步、交融中探索文理結合的方向,進而應對從工業經濟時代到數字經濟時代轉變過程中社會科學知識所面臨的價值挑戰。對此前諸多理論實踐與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總結并提煉中國模式,形成中國自主的、原創的、系統的理論體系,并圍繞服務國家和人民的價值追求加快理論與研究創新。
在實踐層面上,要加快構建交叉學科的自主知識體系,扎根中國大地,把握學科創新與發展、交織與融合方向,探索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服務國家重要戰略需求。著眼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出發,充分利用當前中國數字經濟所具備的數據與技術優勢,在中國特色的數字社會與制度體系實踐中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觀點,探索原創性知識體系,解決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現實性、關鍵性問題,以中國實踐為基礎探索形成符合數字時代需求的新理論、新概念、新觀點,建構融合統一的人類現代知識體系。
形成跨學科組織管理平臺體系。首先,在學校層面上,要形成跨學科組織管理平臺體系,強化宏觀層面的跨學科、跨學院協同創新,在此基礎上進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組織管理。由于交叉學科的存在及發展有著獨特的內生秩序與方向,因此需要由學校牽頭進行頂層設計,對交叉學科知識體系進行優化重組,并結合各個學院與學科的實際建設情況,主動適應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人才培養需求。
其次,加強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組織管理。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應當以課堂為主、課外為輔,課程設計需要融合發展,加強教學方式革新與績效評價的規范化、科學化調整,并整合優化跨學科、跨學院的師資教研團隊,實現培養人才和以解決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供給為導向的全鏈條規范管理模式。
最后,先行先試回應多層次人才需求。在橫向上,考慮到當前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實踐尚未成熟,各方面資源并非足夠豐富,可在部分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較為成熟的學院或學科進行先行先試,逐步開設重點交叉學科的輔修課程或第二學位,引導學生基于自身興趣與優勢進行課程選擇與知識探索。在縱向上,可結合本科階段與碩博階段人才培養的不同特點進行多種路徑的嘗試與探索,設計相應的培養方案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明確通過學科交叉形成原創理論、開設體系課程出版系列教材等國家急需新型交叉學科形成途徑(見圖2)。與此同時,不再將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圍和階段,而是保持發展性和開放性,發掘不同層次的交叉學科人才,借助課堂、沙龍、社團等機制實現碰撞交流、協同創新的可能性,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加快推進產學研“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當前,數字經濟發展對人才提出了多重要求,單一學科的升級改造已難以適應數字社會的高速發展,產學研“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則能夠快速突破不同學科交叉過程中的單一化組織管理,進而打破學科壁壘,形成高維度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與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密切相關,能夠切實實現理論成果與實踐應用之間的轉化,將理論創新、人才培養與科技變革、產業發展、市場調整、社會需求、學術影響等諸多命題相銜接,構建起中國自主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為推動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更新,必須將人才培養目標與具體課程體系設置、師資團隊建設精準匹配,與新經濟業態提出的新需求精準對接。區塊鏈、元宇宙等技術的發展,既是推進國家戰略創新的新動力,也對數字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提出了新要求,為高等教育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引導著高校加快推進產學研“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因此,高校可以不斷拓展產學研多主體合作,以學界、業界、政府等多方主體深入參與的研究機構為中心,形成產業成果轉化、理論知識突破、實踐應用創新多個路徑的相互融合,構建人才培養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協同互動、共商共建體系,真正實現多方主體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互補,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和時代要求的交叉學科人才。
結語
當前,“人大模式”下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方向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建設形成的探索成果,為新文科視域下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模式和重要經驗。隨著數字經濟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斷深入,社會對交叉學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必須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高校作為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的重要陣地,為國家及時輸送優質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在新文科視域下培養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的過程中,必須明確兩個重點:第一,交叉學科并非學科交叉,已經成為專門方向的人才培養問題;第二,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必須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否則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將成為無本之木。科技革命帶來的數字技術最終將是服務于人本身,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為基礎的國家急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實踐探索,最終也將服務于人才培養本身,從而推動數字時代的學科交叉融合和人才革新,進而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LLFXA003)
參考文獻
習近平,202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0月26日,第1版。
習近平,2023,《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求是》,第15期。
習近平,2022,《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eqid=fd0e581000000f1f000000036464b7ba。
習近平,2017,《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 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 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人民日報》,5月4日,第1版。
習近平,2016,《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5月19日,第2版。
翟崑,2022,《元宇宙與數字時代的國家戰略創新》,《人民論壇》,第7期。
董樊麗、張兵、聶文潔,2019,《高校學科交叉融合創新體系構建研究》,《科學管理研究》,第6期。
馮英、張卓,2022,《高校交叉學科的發展機理與教育實踐邏輯——基于混沌理論的分析視角》,《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何培育、楊虹、李祥,2021,《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知識產權管理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研究生教育研究》,第1期。
何志鵬,2022,《國際法中國學派的生成》,《清華法學》,第3期。
胡銘,2022,《數字法學:定位、范疇與方法——兼論面向數智未來的法學教育》,《政法論壇》,第3期。
李建軍,2020,《金融科技學科的形成與專業人才培養》,《中國大學教學》,第1期。
李立國、趙闊,2022,《從學科交叉到交叉學科:“四新”建設的知識邏輯與實踐路徑》,《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
李政濤、周穎,2022,《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與中國教育學的知識供給》,《教育研究》,第2期。
劉偉、王軼、楊東,2021,《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助力新文科建設——中國人民大學的創新經驗與戰略規劃》,《大學與學科》,第4期。
劉仲林,1993,《交叉科學時代的交叉研究》,《科學學研究》,第2期。
苗炎,2022,《加快建構中國法學的自主知識體系》,《法制與社會發展》,第3期。
王晨光,2002,《法學教育的宗旨——兼論案例教學模式和實踐性法律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關系》,《法制與社會發展》,第6期。
王洪才,2021,《高等教育評價破“五唯”:難點·痛點·突破點》,《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王文敬、洪曉楠,2022,《習近平關于科學文化與創新人才的重要論述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第3期。
危紅波,2022,《數字社會的法學教育因應——基于新文科建設視角的理論考察》,《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第3期。
吳寶鎖、田良臣、劉登琿,2022,《多學科協同的“新文科”卓越人才培養路徑》,《高教發展與評估》,第2期。
吳剛、楊芳,2022,《元宇宙與教育活動的“物質轉向”:老故事與新實在》,《南京社會科學》,第4期。
吳靜怡、奚立峰、杜朋林、孟佳、叢峰,2015,《本碩博課程貫通與交叉人才培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3期。
徐顯明,2019,《高等教育新時代與卓越法治人才培養》,《中國大學教學》,第10期。
黃尹旭、楊東,2021,《超越傳統市場力量:超級平臺何以壟斷?——社交平臺的壟斷源泉》,《社會科學》,第9期。
黃尹旭,2023,《Web3.0時代重構競爭法治的開放和統一》,《東方法學》,第3期。
楊東,2019,《“共票”:區塊鏈治理新維度》,《東方法學》,第3期。
楊東,2021,《數字經濟的三維結構與〈反壟斷法〉重構》,《探索與爭鳴》,第2期。
葉傳盛、陳傳明,2022,《產學研協同、知識吸收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科技管理研究》,第3期。
張東剛,2022,《奮力打造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黨建研究》,第6期。
張東剛,2022,《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開路先鋒、事業闖將》,《紅旗文稿》,第11期。
張宇慶、姬慶慶,2020,《知識創新視角下的大學學科交叉研究》,《中國高校科技》,第6期。
黃尹旭,2020,《區塊鏈應用技術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之治理——以數字貨幣為例》,《東方法學》,第5期。
中共中國人民大學委員會,2022,《堅定不移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求是》,第11期。
周楊,2017,《在科學和法治的軌道上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法學學科建設——張文顯教授訪談錄》,《中國大學教學》,第8期。
張東剛,2022,《努力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人民日報》,6月7日,第9版。
張雷生,2022,《高校新文科建設:響鼓還需重錘敲》,《中國社會科學報》,3月15日,第8版。
徐飛,2021,《新文科建設:“新”從何來,通往何方》,《光明日報》,3月20日,第10版。
責 編∕楊 柳(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