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進行德育是中學階段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學時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應體現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
一、物理學科進行德育的方法
(一)利用物理學科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
把德育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可以使德育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新時期課程改革要求中學教學不僅要傳遞科學知識,更應該發揮課堂教學的多重育人功能,實現學科知識傳授與德育的和諧統一。
物理教學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如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科學家不畏艱難、高舉科學真理、追求自然規律的典型事跡,為追求科學真理勇于獻身的高尚品格,尊重實驗事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探究精神。如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歷盡艱難回國,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事跡。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良好素材。
(二)在物理教學方式中落實德育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教師不僅可以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還可以通過實驗、社會實踐等其他多種方式進行德育。例如,學習內燃機原理時,帶領學生去工廠參觀、查閱資料等;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時,帶領學生去發電站參觀、實地調查了解科技進展等;學習伽利略落體定律時,讓學生課余時間設計伽利略沖淡重力實驗,體會科學家科學研究的嚴謹和艱辛。還可以通過提供合作學習、探討學習、互助學習等平臺,打造德育的物理教學新課堂,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合適的教學過程。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既能打開學生的學習視野,又能增長他們的社會閱歷,還能豐富學生的個人情感,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如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一節“行星的運動”時,可以設計如下教學:
1.為什么“地心說”會被人類長時間接受?
(1)符合人們的日常經驗;
(2)符合唯心主義者關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說法。
介紹托勒密及其相關發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托勒密對物理學的偉大貢獻,加深對托勒密的正確認識,知道為什么“地心說”能有長久的統治地位,理解日心說提出的艱難。
2.哥白尼對“地心說”的哪個內容提出了質疑?
課件展示:行星的逆行
在哥白尼時代,“地心說”占統治地位,但是隨著天文觀測精確度的提高,人們開始發現了“地心說”的“破綻”。哥白尼還認真研讀古代的天文學典籍,并經過長期觀察和計算完成了他的天文學著作《天體運行論》。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說”也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他的研究范圍局限在太陽系內,即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體系。
哥白尼認為“地心說”對行星逆行現象的解釋不夠簡潔。他認為宇宙是美的,而美的東西一定是簡單、和諧的,故大膽地提出“日心說”,使行星運動的描述變得簡單。由于歐洲宗教的壓迫,哥白尼直到臨終前才收到出版商寄來的公開發表的《天體運行論》。
設計意圖:了解“地心說”對現象解釋的不足,理解“日心說”提出的背景,體會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艱辛。
3.繼“日心說”后,又有哪些代表人物為行星運動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介紹布魯諾:重點介紹他因宣傳和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介紹伽利略:重點介紹他發現了茫茫銀河由無數個恒星組成,用實驗證實了哥白尼的“地動說”,否定了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天動說”,并極力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著有《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
介紹第谷:重點介紹他堅持多年觀測天象,獲取大量的觀測資料。他的觀測資料為哥白尼的學說提供了關鍵性的支持。
設計意圖: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引導學生體會科學家在追求真理時的堅定信念和獻身精神。
4.“地心說”和“日心說”都認為天體在做哪種運動?
“地心說”和“日心說”都認為天體運動應當是最完美的曲線,即勻速圓周運動。開普勒用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觀點所得的結論和第谷所觀察的數據存在至少8′的角度誤差。最終,開普勒選擇相信自己老師的觀測數據,提出行星繞太陽并不是做圓周運動,并提出行星運動規律。
設計意圖:揭示“日心說”的不足之處,引入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這一節內容是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如果僅僅介紹開普勒定律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把開普勒定律發現過程作為學習開普勒定律的鋪墊,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既能增強學生刻苦學習的信心,又能加深他們對開普勒定律的理解。
(三)利用實驗課進行德育滲透
實驗對物理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實驗是實施物理教育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方式。物理規律、物理結論都是通過大量實驗總結出來的。物理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物理概念形成清晰的認識,對學生優良道德情感的培養等具有獨特作用。
物理實驗作為物理學科的靈魂,能培養學生的互助意識、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他們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1.培養學生的互助意識和責任意識
在組織學生分組實驗時,通過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規律并進行討論,可以使他們體會到相互幫助、團結合作、分享的快樂,形成團結合作的精神,進而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
2.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意識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應當盡量通過簡單的實驗儀器設計實驗,通過實驗讓學生對物理規律初步獲得感性認識,進而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與綜合、對實驗結論的抽象與概括使學生認識物理觀念、物理原理的本質規律。這樣的實驗教學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也能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意識。
3.培養學生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開足實驗課,想方設法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對實驗儀器的正確使用、規范操作,對實驗數據的如實記錄以及對實驗誤差的討論分析等,培養學生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遵守紀律、愛護公物的高尚品德。在實驗教學中,有的實驗數據與教材上的結論不完全一致,這時應組織學生分析實驗原理和實驗誤差產生的原因,尊重實驗現象和事實,進而設計更加嚴謹的實驗裝置,不能人為地根據教材內容篡改實驗數據。
(四)在習題課教學中植入德育
習題課是根據教學內容就某一物理知識進行的習題訓練,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對學生對物理知識的鞏固深化、思維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現有考試背景下,習題課可以起到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鞏固物理知識、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引導學生從“能解題”到“會解決問題”,從“能做題”到“會做人做事”的轉變。[1]所以習題教學要關注練習的目標和功能、訓練的方法和訓練的價值,把德育植入習題教學,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下面結合一道高考題,探討在習題教學中融入德育的方法。
例題:北京時間2022年10月7日21時10分,中國成功將微厘空間北斗低軌導航增強系統S5/S6兩顆試驗衛星送入離地高度約700 km的預定軌道。這兩顆衛星主要用于實時監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服務性能,開展導航增強及星間激光通信試驗。已知目前在軌運行的中國空間站每天繞地球轉16圈,若它們繞地球做的均是勻速圓周運動,已知地球的半徑R=6400 km,地球同步衛星的軌道半徑約為6.6R,兩顆試驗衛星的質量均小于中國空間站的質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這兩顆試驗衛星的發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
B.這兩顆試驗衛星的線速度小于地球赤道上隨地球一起自轉的物體的線速度
C.這兩顆試驗衛星的運行周期小于中國空間站的運行周期
D.這兩顆試驗衛星的動能均小于中國空間站的動能
試題以我國北斗導航衛星為背景,向學生展示了我國在航天科技領域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物理課堂進行德育的思考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利用學科育人,應當尊重各學科內在規律,體現學科育人特色,而不能搞形式主義,為育人而影響學科教學。依靠學科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是學科教學的前提。
物理德育強調在物理學科教學中挖掘教材中隱含的德育素材,適時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和生命教育,凸顯物理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物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可以以理服人、以理育人,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物理教師要抓住學科育人與知識教學的最佳交匯點,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例如,在學科教學中穿插物理學史教育、美育、情感教育等,切不可不顧實際硬性植入。
(二)在實際行動中養成道德行為
教育家杜威認為道德教育應通過間接的、通過學校生活對學生進行德育訓練,并認為“一切能發展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2],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主張。物理學科教學除了對學生進行學科知識傳授、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外,還應注重學生日常養成教育,如積極的學習態度、樂觀的人生理念、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
(三)重視隱性教育
隱性教育是通過無意識的、間接的、內隱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的教育。其作用表現在對事物的認識導向、情感熏陶、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隱性植入。正由于隱蔽性、潛移默化等特點,隱性教育受到教育者的關注。
在物理教學觀測中,教師介紹歷史上物理學家的偉大貢獻,鼓勵、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不畏艱難的人生態度、對知識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物理學科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未來,如溫室效應、能源危機、可持續發展等。
(四)物理課堂育人的關鍵在教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成敗,系于教師。教師的職責直接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3]物理教師通過創造性教學活動,將教材中隱藏的德育內容具體化為學生的德育認知,可以提升物理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首先,物理教師的專業發展要堅持正確的育人理念。物理教師只有認同社會主義的科學價值觀,才能樹立正確的德育思想,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合格人才。其次,物理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德育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的統一。最后,物理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個人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和諧統一。物理教師淵博的學識是教育的基礎,然而淵博的知識和高尚人格魅力的有機結合,才能為人師表、樂于奉獻、嚴謹治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不能生搬硬套,而應在教學中適時、適地地滲透,要遵從學科教育規律,不合時宜地灌輸或者過分夸大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德育必須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不能一味地為了德育而德育,德育服務于教學,兩者相互依存、互相促進。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密切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把德育融入物理學科教學中,寓教書育人于規范管理、文化傳承為一體,對社會發展、民族未來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王德立.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立德樹人[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1(24):4-5.
[2]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77.
[3]王德立.淺談高中物理課堂落實立德樹人之策略[J].新課程,2021(31):22.
(作者單位:蚌埠第一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