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校長發展共同體”項目實施以來,形成了目標可視、策略多元、創新發展的研修新模式。其中,“周宏敏校長發展共同體”嘗試運用“互聯”思維打開教育空間,突破校際壁壘,各成員校長堅持深度學習,在討論中激發、碰撞教育智慧,從規劃長遠發展、營造育人文化、引領教師成長、構建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而積極的探索,激發了學校的辦學活力。
愿景問學:把正共同體發展方向
一群人一起走,怎樣才能走得更長遠?面對差異化的校情、發展需求與區域優勢,如何整合各校資源成為共同體把正發展方向的重要問題。結合新時代要求與各個學校的辦學經驗,我們在研究校長學習規律的基礎上,從培訓內容、教學方法、培訓方式等維度制定了基本工作思路: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課題研究與論文撰寫、課堂教學與現場體驗、閱讀經典與分享交流等方式相結合。
共同體還以問題為導向,以提升成員校長能力為目標,利用線上線下雙平臺,確保學習的常態化和系統化。例如,組織成員校長參加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2022年學術年會、第二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四次學術年會、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教育高質量發展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參與濟南市小學語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研討活動、哈爾濱市教育科研工作課題展示現場會,哈爾濱市道里區“三全閱讀”項目建設課題啟動儀式……不斷促進各校教科研工作縱深推進,推動其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愿景。
空間拓展:為師生生命成長賦能
在為共同體賦能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教育空間的內在能量場,激活教育主體的學習能力是大家始終在積極踐行的教育路徑。我們將課題研討的方向定位于“學校文化視角下的校長領導力探究”。
為了盡可能滿足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需求,共同體積極探索“未來學校”的四大能量場——人文涵養體驗場、科創融合創新場、音韻美學實踐場、身心健康賦能場。四大能量場的協同與再造,將有力促進各校學習方式、課程體系、教育技術與組織管理、集體教學研究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形成無邊界、泛在化的學習空間連續體,推動跨界課程和綜合性活動的研發與實施,形成極具活力的學習生態鏈,讓教育迸發出更多可能。
筑橋賦能:打造農耕文化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共同體積極踐行“鄉土文化和課程建設并軌的‘破繭’行動”價值追求,同時推進勞動基地整合共享,積極傳承發揚農耕文化,打造鄉村實踐體驗基地,開發全鏈條實踐課程,以拓展實踐場所、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勞動實踐需求,如哈爾濱市道里區新發中心學校充分挖掘鄉土資源,形成了以“紙藝、農藝、布藝、陶藝、葉藝、蛋藝”為切入點的“六藝”特色課程;哈爾濱市哈達小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帶到孩子們身邊;五常市實驗二小“指尖上的美食”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每到春耕播種之際,哈爾濱市新康小學校、道里區太平中心校、方正縣會發鎮中心小學校、五常市沙河子鎮中心學校、阿城小嶺中心學校、延壽縣六團鎮小學等學校種植活動將同步啟動,構建了集體驗、學習、研究于一體的“沉浸式”勞動教育活動。
在一個具有戰斗力、親和力和凝聚力的共同體中,每一位成員校長都同時承擔著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雙重角色。只有彼此深度互動、信任,校長的內在學習動力與創造性才能被充分激發,才能在研究中學習,在行動中改進,在合作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