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霍秀華從一個布囊里,小心地取出一個鵪鶉蛋大小、由3根鐵絲條組成的寶貝。“這是我珍藏的一個最古老的口簧,是用一塊整鐵打造的。”初見記者,霍秀華驕傲地秀出她的寶貝。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的一個僻靜巷子里,霍秀華的“口簧研習所”毫不起眼,但這里是她一生心血的匯集地。她指著滿屋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簧對記者娓娓道來這門古老樂器的歷史淵源。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簧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最早記載于我國《詩經》,被譽為“人類擁有的第一件樂器”,是研究人類遠古音樂的“活化石”,現存于30多個國家。2021年2月,內蒙古自治區文旅部門將霍秀華確定為自治區級唯一的非物質文化代表性項目—— 口簧音樂的傳承人。
“我很小的時候家里就有口簧,當時人們不懂這是樂器,只覺得是消遣時間的玩意兒,但我就是喜歡它。為了能接觸到更專業的口簧,就一門心思考到了文工團工作。”談話間,霍秀華把銅制的口簧用手緊貼在牙齒縫隙間,手指輕輕撥動簧片,一呼一吸間,小小的口簧發出一種空靈悠蕩的美妙之音。
2006年9月,霍秀華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參加第26屆世界詩人大會時,現場竟意外地聽到了口簧演奏。“當時我震驚了,從沒想過自己身邊的小玩意兒在國際上也那么受歡迎。”回國后,她經過大量的考究了解到,中國和歐洲的口簧研究者均認為口簧源于中國,大約在成吉思汗時期傳到歐洲及世界各地,有“被遺落在亞歐大陸的神器”之說。
霍秀華非遺傳承的初心越發受到鼓舞,她開始鉆研口簧的制作。材料怎么選?哪種適合做簧片?簧片的長短、大小對音色有什么影響?霍秀華指著擺在面前的幾個口簧,有銅的,有不銹鋼的;有馬頭琴造型,也有皇冠造型。上面不僅有雕漆工藝,而且鑲著很多水鉆,金光閃閃。除了原材料,口簧的制作工藝也非常復雜,霍秀華選擇了深圳一家公司代加工。每次將設計圖紙發去,她都要和對方進行反復溝通。

為了吃透每一道工序,霍秀華還專門成立了敕勒川口簧研究所;為了制作精良的口簧,她把變賣房產的錢和退休金也都用在了口簧制作上。如今,霍秀華已擁有口簧制作的3項國家專利。
霍秀華認為要傳承口簧文化,首先要讓人認識,只有接觸了才可能喜歡上,她出門時總是隨身帶著幾把口簧送人。“我已經72歲了,傳承口簧文化還有很多事要做,我有緊迫感。”
如今,霍秀華的兒媳柴菩瑪、女兒南丁娜作為口簧傳承人,也都有了驕人的成績,經常被當地電視臺請去做節目、演奏。“口簧里滲透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史,是民族的根和魂。它在世界30多個國家流行,證明在過去并不是一小部分人孤芳自賞的樂器。現在我經常去學校、社區講授口簧文化,還收了很多徒弟,也有外國徒弟。”霍秀華說。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