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研學營地,讓孩子與科學家同行”“成都熊貓義工野外科考”“跟著課本去絲綢之路”……當下,研學旅行的宣傳鋪天蓋地,以豐富的活動內容和優美的風景,牢牢抓住了家長和孩子的眼球。參加研學旅行有哪些法律問題需要注意呢?
美麗的風景、高檔的酒店、專業的導師、向往的大學……這樣豐富多彩的研學旅行宣傳吸引了很多家長和孩子的關注。但有的研學旅行實際情況與宣傳內容嚴重不符,行程縮水、住宿降級、導師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只是平常的旅行團穿上了研學的“外衣”,“只游不學”使得孩子的體驗感不盡如人意,家長也大呼上當。
研學旅行本質上也是旅游形式,旅游法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旅行社為招徠、組織旅游者發布信息,必須真實、準確,不得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旅游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因此,研學機構對提供的服務進行夸大甚至無中生有的宣傳描述,或使用誘導式宣傳,省略、含糊關鍵信息使得消費者對真實情況產生誤解,均涉嫌虛假宣傳,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同時,研學機構如果對其服務進行了片面的宣傳或者對比,或在宣傳中使用歧視性語言,或者將科學上尚未定論的觀點、現象等當作定論的事實用于宣傳中,欺騙、誤導相關公眾,也涉嫌不正當競爭。
此外,為吸引更多家長報名,研學機構通過多種手段進行宣傳營銷,也屬于廣告行為。廣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廣告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對于研學旅行的廣告宣傳來說,介紹的服務及路線不能存在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內容,否則應承擔相應的民事和行政責任,如果情節嚴重,甚至可能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消費者在挑選研學旅行時要多方考慮,不要沖動買單,一定要理智選擇研學項目;如果遇到了虛假宣傳,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向行政部門投訴或者向法院提起訴訟。
一些研學機構在店面門頭、店招及店內裝潢等處突出使用了知名機構標識,或在對外宣傳時使用知名機構標識進行推廣宣傳,導致家長們誤認是知名機構而報名,更有甚者將知名品牌設置為網絡推廣關鍵詞,在消費者對該知名品牌進行搜索時,將其吸引至自己運營的網站,讓消費者誤認其為知名機構的旗下品牌或關聯公司,這些“蹭名牌”“搭便車”的行為都可能涉嫌商標侵權,甚至構成不正當競爭。
根據商標法第五十七條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均屬于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擅自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使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對于家長來說,在為孩子挑選研學機構時,一定要多查、多看、多問,選擇正規途徑報名,不要為假冒品牌去買單。
叢林探險、草原馳騁、沙漠露營、灘涂趕海……種種豐富甚至獵奇的研學活動能夠鍛煉孩子的體能,開拓他們的眼界,但一旦發生了意外,孩子的人身安全應當由誰擔責呢?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侵權責任。”第一千二百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017年,一小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影視城研學旅行活動,該活動由某旅行社組織并接待。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被秋千架砸傷。隨后,孩子的父親將學校和旅行社訴至法院,要求賠償損失。經法院認定,該小學生在等候區處于無人管理狀態,繼而發生損害,且旅行社不能證明其履行了告知、警示等義務,存在過錯,應對孩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學生到達影視城后,應游覽要求,學校的老師與學生分開活動,學生交由旅游服務者管理,學校不參與。因此,學生在此期間發生損害,學校不存在過錯。法院最終判決,旅行社賠償經濟損失9.6萬余元。
此外,部分研學機構在合同上“大做文章”,偷換概念或逃避責任,有些家長對于合同內容了解不清楚,出于信任就盲目簽署。
一位博主曝光女兒學校研學活動簽署的自愿協議上列有各種霸王條款,如“甲方(學生)妥善保管好個人隨身物品及貴重財物,對其安全負責。如果因甲方個人問題而對他人造成傷害或對他人及公共財產造成損害,甲方將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甲方因違約、自身過錯、自由活動期間的不當行為或自身疾病引起的人身財產損失,由其自行承擔”等,直接將責任轉嫁到學生身上。實際上,從法律關系上來講,無論是研學合同還是告知書,其本質為學生(或家長)與研學機構(或學校)簽訂的合同,可以受到民法典的規制。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排除對方主要權利,該格式條款無效。”
簽合同前勿忘查資質
研學旅行屬于新興領域,行業標準缺失、準入門檻過低導致研學旅行亂象叢生。對于消費者來說,應通過正規渠道報名研學旅行;在報名時要與銷售人員多溝通,核實合同細節,特別留意合同中安全保障、責任劃分、糾紛解決部分;在簽訂合同前可要求研學機構提供相關證書、資質和信用,瀏覽成功案例和真實評價。一旦在研學過程中發現虛假宣傳、貨不對板等問題時,要第一時間留存證據,借助法律來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摘自《北京日報》,本刊有刪節)(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