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走出辦公樓,一輪皓月掛在天空。因忙于工作,好長時間沒回家看望母親了。多想回到老家,吃罷晚飯,置把椅子,仰望浩瀚夜空,看月朗星疏,聽母親說說家里的雞鴨狗豬,或者坎上鄰居的事兒。
很多年前,家里很窮,爺爺和父親咬緊牙關,終于在我學走路時蓋了新瓦房。房子建好后,我在地壩里爬呀爬,有一天猛地一抬頭:啊!湛藍的天上飄著一朵白云,這就是我記憶中的第一個畫面。面對牙牙學語的我,母親把一個詞向我幾十遍、上百遍地嘮叨。當我偶爾從嘴里冒出一個新詞時,母親甭提有多高興了。
我的老家在大涼山,小學在很遠的鄉場上,要走十幾里山路。母親每天早早就起來給我做早飯,她走到我床前說:“太陽曬屁股啦,快起床吧!”見我還在酣睡,母親就用浸了熱水的毛巾,往我臉蛋上一敷,我就不情愿地醒了。
每當放學回家,母親就嘮叨著叫我寫作業。雖然母親目不識丁,但我會拿出浸著墨香的作業本給她看,看到我寫得密密麻麻的本子時,母親總是特別高興。
1984年秋天,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等師范學校。學校所在的新華鄉很偏僻,要去鄰近的福祿鎮才能坐上開往那里的汽車。那是我第一次離家出遠門,母親幫我背著行李,邊走邊說那些從小就跟我講過的道理,比如要上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要節約,找錢好比針挑土、用錢好比水上漂;不要拿別人的東西,小偷針、大偷金;要忍讓,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等。臨近發車時,母親流下了眼淚,只重復著:“要吃飽穿暖和,照顧好自己。”母親沒有文化,說不出華麗的詞藻,但濃濃的母愛深深地打動著我。多年以后,我才真正懂得母親話語背后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父母養育了4個兒子,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生活的擔子重重地壓在他們身上,但母親總是對未來充滿信心。1987年夏天,四川首次在師范學校選送優秀畢業生上大學,我因品學兼優被保送進了大學。那年正值二弟考中學,要供幾個孩子讀書,缺少勞動力,父親不想讓二弟上學了。母親沒有跟父親吵鬧,而是每天在父親的耳邊嘮叨著:“你想讓娃兒跟我們一樣是睜眼瞎?”“苦日子就要熬過去了,你咋就下趴蛋呢?”母親的嘮叨,終于使父親改變了主意。
母親總是很忙碌,種田、飼養畜禽、操持家務,母親的嘮叨伴著我們上學、參加工作、走向社會。每當我感到彷徨茫然、孤獨無助時,母親的話,就如山間的泉水清澈透明,令人豁然開朗。母親的語言雖平實卻充滿智慧,母親的嘮叨為我筑起了一道愛的屏障。
也許母親覺得我們工作太累,如今母親嘮叨的都是一些輕松的話題,比如黑貓生小貓了,鄰居家嫁女了,某某打工掙錢了在沙灣買了新房……不知為何,那些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事經母親的口說出,竟變得那么鮮活生動,給生活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感謝母親,我身上的正直、善良、樸實,都是她給我的。母親的嘮叨猶如一根教鞭,給予我提醒和監督,讓我在生活的波浪中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
(摘自《中國文化報》)(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