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區域化、公共政策與大學自主創新形成的合力推動了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在評價標準、評價理念、評價原則、評價管理方面呈現新動向:倡導多元與包容評價理念,整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融合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貫穿統一標準與分類評價,統籌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歐洲大學科研評價實踐為深入推動中國大學科研評價改革提供諸多參考:革新評價理念,推動包容性評價;聚焦研究質量,增進過程性評價;鼓勵開放協作,探索團隊性評價;尊重多維差異,細化分類性評價;優化同行評議,助力定性評價。
【關鍵詞】 歐洲大學;科研評價;改革動向;改革內核
【中圖分類號】 G649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3)05-0039-10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3.05.005
【作者簡介】 劉璐璐(1993—),女,河南鞏義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挪威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生;余利川(1990—),男,四川成都人,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博士,國家公派挪威奧斯陸大學訪問學者(通訊作者)。
科研評價體系以特定方式規范著知識生產和學術研究[1],國家的科研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國科研發展方向、科研成果質量與科研人才成長[2],并塑造學術組織的目標和研究人員發展方向[3]。大學科研評價是政府引導大學競爭、實施科研問責、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治理機制[4]。在全球范圍內,通過大學科研評價改革來促進更好的科學研究實踐成為眾多國家的普遍做法和追求。對歐洲而言,20世紀80年代大學科研評價興起于英國并迅速擴展至其他國家[5],逐漸演變為政府調控大學發展戰略、推進區域高等教育國際化與現代化的有力政策工具和強化大學內部治理質量的常規路徑。同時,推動大學科研評價改革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改革的核心領域,尤其是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的整體引導下,如何更好地推動新時代大學科研評價改革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現實命題。為此,本研究以2021年歐盟委員會發布的《邁向科研評價體系的改革》為基礎,結合英國、德國、荷蘭、丹麥、芬蘭、挪威等歐洲國家大學科研評價改革的主要法律、政策、規章與研究報告,以及筆者公派訪學經歷,透視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最新動向并提煉其合理內核,理清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為何變革、往哪里變革以及如何變革的主要問題。提煉有助于推動我國大學科研評價改革的主要啟示,以期為真正有效落實“破五唯”提供域外參考,回應深化科研評價改革和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時代關切。
一、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動因
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置于宏觀國際背景、中觀公共政策與微觀大學組織的多重場域之中,彼此互動形成的復雜情境共同促成大學科研評價改革。本質上,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既有日趨強烈的外部因素驅動又有大學尋求變革的主動作為,國際化與區域化、國家政策導向與大學自主創新形成的合力推動了科研評價改革,即:探索大學科研評價的區域合作,反思現行評價框架的科層實踐,創新大學科研評價的內在助推。
(一)共性壓力:探索大學科研評價的區域合作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區域化和參與知識經濟競爭的共性壓力作用下,歐洲大學也不再被視為獨立于社會經濟發展之外的“象牙塔”,而是趨向于組織正式化、一般化,曾置于“象牙塔”內的大學逐步由全球知識經濟競爭的“邊緣”走向“核心”[6]。相應地大學科研評價改革也逐步附上新公共管理主義的內在元素與色彩,越來越趨近于全球通用的重數量、看排名、講效益的共性實踐。然而,隨著大學現行主流科研評價實踐問題的顯露,從大學到國家到區域再到全球不同層面,歐洲大學協會和資助者協會等核心利益相關主體開始逐步探索如何改進大學科研評價程序,構建與時代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大學科研評價體系。2019年,歐洲大學協會發布《向開放科學過渡的研究評價》,對如何推動更準確、透明和負責任的評價實踐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議[7]。2020年,科學歐洲發布《關于研究評價過程的立場聲明和建議》,該聲明為科學歐洲成員組織和其他研究組織提供可供參考的評價框架[8]。2021年,歐洲大學協會與歐洲學術出版和學術資源聯盟聯合發布《重新構想學術職業評價:創新與變革》,提出基于案例的評價范式[9]。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和歐洲研究委員會等研究資助者已不在資助決策中使用期刊影響因子,轉而承諾在評價研究成果時重點考量研究的內在價值。2021年,歐盟委員會就如何促進和加快科研評價體系改革征詢歐洲和國際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制定更適切的標準和程序來評價研究人員的質量、績效和影響。其中,《邁向科研評價體系的改革》呈現了歐盟委員會同利益相關者系列深入磋商的結果,如何通過歐洲倡議促進和加速科研評價變革,并確定改革后的研究評價體系目標和大綱,以及研究資助機構和研究執行機構之間達成一致的原則、行動。根據共同原則、行動和監測安排,協調各國對研究項目、研究人員、研究單位和研究機構的評價,以推動歐洲乃至全球評價體系之間的相對一致性,實現研究系統之間的和諧、有效協作。
(二)政策調控:反思現行評價框架的科層實踐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壓力推動之下,新公共管理運動也同樣席卷了歐洲高等教育改革,政府加強大學的形式自主實質上弱化了大學的實質性自主。歐洲大學得以“松綁”的前提在于公共行政借助“遠程調控”而非直接干預的途徑,不斷強化大學的內部科層理性,大學科研評價成為政府左右大學決策與戰略規劃的有效政策工具。因而,公共行政壓力與自主的傳統慣性之間的內在沖突,驅動了反思當前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的科層實踐。一方面,科層理性主導的工具化、數量化、功利化的科研評價弊端早已凸顯。現行主流科研評價往往采用技術理性的評價范式,以狹隘量化指標衡量研究人員及研究機構的質量、績效和影響。在研究與創新實踐變革背景下,已有評價標準已無法適應新的評價需求。歐洲主流科研評價標準尚停留在以學術論文為主要研究產出形式的階段,評價標準往往與倚重量化指標的定量評價聯系在一起[10],并被長期廣泛地應用于對研究人員和科研組織的評價,給研究人員、研究機構及研究本身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學術錦標賽”“不發表就出局”的功利文化無時無刻不在調控科研人員的行為,并在某種程度上以犧牲研究質量和科研誠信為潛在代價。盡管使用期刊影響因子作為研究質量的代表作已被證明具有諸多局限性[11],但放棄使用期刊影響因子并非易事。外顯的指標易操作、易測量且能夠楔入學術文化中,為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文章的作者及其機構帶來聲望、名譽及資源。另一方面,隨著府學關系的轉變,歐洲高等教育市場化并不意味著不同國家的大學治理以相同的模式、相同的內容、相同的結構轉變,因為不同國家的公共政策環境與傳統奠定了其高等教育政策差異的基礎[12],實際上整個歐洲范圍已取得的進展仍較為緩慢且在大學和國家之間呈現不平衡、分散化特征,因為大學組織層面的評價改革受國家系統有限自主權的制衡。歐洲科研框架下同樣需要尊重大學自主權,并允許在實施中存在差異。現有大學科研評價體系需要提升靈活性,以適應國家、學科、研究文化、研究成熟水平、機構使命和研究人員職業發展的多樣性要求。
(三)組織動力:創新大學科研評價的內在助推
高深知識是學術研究的邏輯起點,在大學知識生產模式轉型及研究與創新實踐變革背景下,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應運而生。《邁向科研評價體系的改革》提出科研評價決定研究人員的職業發展、研究計劃的資金分配,評價研究團隊、研究機構和大學表現。評價旨在使研究人員、研究機構和科研資助者衡量研究質量和績效,加強社會對大學創新系統的信任與認可度,激勵更高質量、更高效和更具影響力的研究。大學科研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知識生產治理[13],創新對研究項目、研究人員、研究單位和研究機構的評價方式、整個歐洲大學科研創新體系的有效運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研究和創新實踐也正在經歷重大變革并呈現出諸多新特征:研究任務及其所需技能的多樣性不斷增加;研究產出的多樣性日益凸顯;共享知識和工具、開放式協作對提高研究效率和影響力日漸重要;多學科、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研究逐漸增多,且在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議題(政治、經濟、生態等)、推動原始創新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同社會利益相關者合作以解決日趨復雜的科學問題和現實挑戰的實踐愈加普遍[14]。由于科研評價標準深嵌于知識形態與研究實踐中,不同知識形態與研究實踐決定了不同評價標準[15],已有的基于過度量化、學術數據庫、績效問責等外化顯性評價已經裹挾和異化學術評價的價值基礎。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迫切需要創新以更好地適應研究人員、研究單位的分類評價考核體系,從科研行動者個體到組織機構再到整個大學科研系統之間形成創新科研評價的組織動力。首先,對大學科研人員而言,在教職晉升、職業發展與學術成果評價需要轉向定性判斷,輔以定量指標化的同行評審。同時,轉變現有科研評價體系重結果輕過程、監督不足等取向,同等對待研究成果和過程并反映研究實踐的多樣性和個體職業發展道路的多元性。其次,對研究組織結構而言,傳統科研評價設計相對單一與封閉,而最新科研評價實踐呼喚基于研究成果、研究使命達成的貢獻,也更需要基于多學科、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研究的綜合性評價。最后,已有大學科研系統的開放性、透明性與合作性并不足以應對學術評價與績效問責的挑戰。為了能更好地評估與監測大學科研活動過程的有效性并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內部學術積極性與創新能力,在開放合作、早期知識和數據共享等方面引入與強化開放科學的理念、原則、實施路徑等,有助于推動歐洲多數國家大學科研評價改革,并真正提高大學學術科研的可信度、質量、影響力與競爭力。
二、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動向
對歐盟委員會發布的《邁向科研評價體系的改革》進行深入分析發現,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主要呈現四大新動向:評價標準上聚焦高質量與影響力,評價理念上強調評價的多元性與包容性,評價原則上確保評價的嚴謹性與透明度,評價管理上倡導評價的有效性與共享性。
(一)評價標準:聚焦高質量與影響力
一方面,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對研究質量的堅守是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核心價值導向。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倡導獎勵原創性思想、專業性研究管理以及超越性成果;獎勵包括基礎研究、前沿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內的諸多研究,注重通過透明的研究過程和方法以及支持可重復性檢驗的研究管理制度來保障質量。重點考量研究的開放性(初期的知識與數據共享、開放式協作)、可驗證性、可重復性(適用情況下)對質量提升的貢獻,依靠以同行評議為核心的定性評價。另一方面,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關注研究影響力。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學術研究輻射范圍,蘊含學術研究與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強調識別促進知識發展的貢獻和研究成果的(潛在)影響,主要包括研究成果在短期、中期或長期對科學、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如衡量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影響力,通過評估社會影響力(研究對解決就業、教育、社會排斥、貧困、職業和流動性、知識型社會等問題的貢獻)和政治影響力(研究對政策制定、促進公眾參與的貢獻)來實現[16]。歐洲地平線計劃倡導通過科學影響、社會影響和技術/經濟影響衡量研究影響力[17]。
(二)評價理念:強調多元性與包容性
隨著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研究成果的形式也日益多元,期刊影響因子、“H指數”等傳統評價常用指標已無法滿足大學科研評價的改革需求。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注重研究活動與實踐以及研究產出的多樣性,獎勵初期數據共享和開放式協作。評價將同行評議、培訓、指導博士生、領導角色,以及適當的學術交流和社會互動、創業、知識增值和產學研合作等納入考量范圍。全方位考慮科學出版物、數據、軟件、模型、方法、理論、算法、協議、工作流、展覽、戰略、政策貢獻等研究成果,并獎勵支持開放科學實踐的研究行為。同時,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關注評價的包容性,體現《2020年歐洲大學憲章》中“大學是包容、尊重和非歧視的場所”的定位[18]。其一,評價意識到研究人員無須在所有類型的任務中都出類拔萃,允許研究人員依據自身研究志向做出研究貢獻。其二,尊重學科多樣性、研究類型多樣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及研究生涯階段多樣性(職業生涯發展早期、成熟期等)的評價標準和過程,認可多學科、交叉學科、跨學科、超學科的研究范式。其三,承認并重視研究角色和職業生涯的多樣性(包括學術界以外的角色)。重視研究人員個人技能(包括開放性科研協作的技能)、勝任力與優點,關注研究團隊的作用,認可團隊科研合作的貢獻。其四,保障性別平等、機會平等與包容性。評價考慮性別維度,并在各級研究團隊、研究創新內容的評價中考慮更廣泛意義上的多樣性(種族或族裔出身、性取向、社會經濟地位、殘疾等)[19]。
(三)評價原則:確保嚴謹性與透明度
歐洲大學科研評價原則的制定以與利益相關者的充分協商和討論為基礎,并體現在諸多區域政策導向或宣言中。《歐洲研究和創新公約》闡明了價值觀和原則,歐洲科學院發布《歐洲研究誠信行為準則》并呈現了良好的研究實踐,《萊頓宣言》提出了研究指標原則,主要涉及大學責任、科研誠信、評價原則、評價方法等。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在吸納以上重要原則的基礎上,著重強調確保評價的嚴謹性與透明度。第一,遵守道德與誠信準則。大學科研評價應確保道德和誠信為最高優先級,不受任何反激勵措施影響,在評價前或評價過程中需驗證是否滿足一般和特定研究中的道德和誠信標準。科研評價應重視評價方法的嚴謹性以防止偏見,堅守研究行為的道德標準(包括共享初期的研究數據和結果、以前人工作為基礎、接受嚴格的外部驗證等)。第二,保障大學學術研究自由。評價框架對研究人員、機構資助者均有重要影響。建立有效的科研評價框架并將評價框架限制在必要范圍內,但不限制研究人員提出問題、運用研究工具與理論以在更大程度上保障研究者學術自由。第三,尊重研究機構自主權。維護科研組織在評價其研究人員方面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努力應對研究、科研人員和機構以及機構與機構之間的評價矛盾,避免研究和學術創新圖景碎片化,打造銜接性更強的職業系統以保障研究人員的流動性。第四,確保研究評價的透明度。保障研究評價和判斷研究影響所需的數據、基礎工具和標準的獨立性和透明度,通過清晰和透明的數據收集、算法和指標,確保學界對關鍵基礎工具的控制和所有權,并允許被評價者訪問使用數據、分析和標準。
(四)評價管理:倡導有效性與共享性
《邁向科研評價體系的改革》指出,研究執行機構、研究資助機構(包括私人基金會)及其協會,以及國家或地區評價機構,可以基于與利益相關者的協商和討論后通過簽署協議并承諾采取以下行動。第一,研究機構應努力將研究評價與《歐洲研究和創新公約》《舊金山研究評價宣言》《歐洲大學憲章》《歐洲研究誠信行為準則》《萊頓宣言》等聯系起來,同時考慮自身使命、策略和改革其評價標準和程序。成立專項工作組,主要負責為研究計劃和研究人員制定特定的評價標準,優化評價流程,調整評價標準和程序,為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制定指南,確保評價的具體標準、方法和數據的透明度。第二,促進具有革新性、反思性和合理性的高質量評價。優化從經驗中汲取智慧的機制,提升評價改進的可持續性。為避免過程重復和成本過高,將評價嚴格限制在必要范圍內并盡可能促進研究評價過程和結果的可重復性,尤其是定性評價需要評價者投入更多時間。第三,同行評議是科研人員服務學界的重要使命,也是學術共同體交流和保障學術質量的重要通道,促進、激勵和獎勵由研究人員開展高質量和誠信的同行評議任務。第四,優化科研評價資源配置,共享科研評價的信息、實踐和經驗。提升參與者意識,教育、培訓和支持研究人員和參與評價的其他工作人員(同行評審員、評估人員等),支持必要的評價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為處于職業生涯發展初期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利發展環境,進而促進大學之間相互學習,為制定指導方針、通用方法和研究計劃、研究人員、研究單位和研究機構提供共享數據。
三、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內核
在梳理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新動向的基礎上,研究結合英國、德國、荷蘭、丹麥、挪威等歐洲國家的最新評價實踐,提煉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的內核,即:倡導多元與包容的評價理念,整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融合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貫穿統一標準與分類評價,統籌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一)倡導多元與包容評價理念
多樣性是推動知識進步、增進社會福祉的重要基礎。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重要特征,學術生態系統多樣性可以為研究人員和研究系統提供更大的彈性空間[20]。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亮點之一在于對研究實踐與研究產出的多元性認知,倡導多元與包容評價理念。傳統大學科研評價改革的視角較為狹隘,往往側重論文、著作等顯性研究產出形式,對同行評議、指導博士生、擔任領導角色、產學研合作等研究活動關注不夠,對數據、軟件、工作流、政策貢獻等研究成果的重視程度有限。歐洲大學科研評價將“全景式”視角納入評價關注范疇,對研究人員的成長秉持包容態度,關注其成長的異質性并倡導建構起允許研究人員依據自身研究志向做出貢獻的框架。將多元學術成果納入評價范疇也是英國和德國大學科研評價改革的重要趨勢。英國REF評價將設計作品、文化演出、展覽、網絡等多元成果納入科研產出考量范圍[21],德國洪堡大學將向公眾傳播科研成果、參加以科研傳播為目的的活動,與文化、社會和科學機構開展科學合作等指標納入科研評價范圍[22]。同時,包容性學術文化的構建也是歐洲科研評價改革中值得關注的趨勢,荷蘭倡導研究機構在自我評估時反思其學術文化,即是否贊同工作場所中的多種觀點和身份,采取哪些措施確保開放性、安全性和包容性,組織領導層及其內部如何促進包容性學術文化的構建等[23]。
(二)整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
研究質量是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的核心關切,諸多國家將研究質量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如荷蘭大學協會(VSNU)、皇家藝術與科學院(KNAW)和荷蘭科學研究組織(NWO)共同發布的最新戰略評估協議(Strategy Evaluation Protocol 2021-2027,簡稱SEP 2021-2027)將研究質量作為三大評價標準之一,關注評價對象對科學知識體系的貢獻,在某一研究領域的聲譽與領導力,并從國際、國內和區域三個層面衡量研究質量[24]。挪威研究理事會也將研究質量與影響力作為評價的主要抓手。對研究質量的全方位衡量需要整合結果性質量與過程性質量。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十分重視研究過程,倡導將研究的開放性、可驗證性、可重復性等過程要素納入績效評價考量范圍,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并以此鼓勵開放式科研協作。英國REF評價強調整體標準,關注科研成果在學術界以外(如對經濟、社會、公共政策、醫療、公民生活質量)的正向效應[25],并倡導在未來科研評價中引入更廣泛和更多元的“影響力”概念,尤其關注“過程中的影響”,激勵研究人員在合作的過程中共同發展與進步[26]。挪威研究理事會在評價研究的影響力時也充分考量了研究的過程性影響與結果性影響,要求評價對象提供證明研究(結果/過程)對受眾、受益人、社區、選區、組織或個人的行動、態度、意識、能力、機會、績效、政策、實踐、理解等產生影響的證據[27]。
(三)融合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
傳統科研評價往往將個體和研究機構作為評價單位,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研究團隊的影響。隨著大學科研活動日趨復雜,對研究團隊合作的要求越來越頻繁、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單一學科的科研團隊或跨學科的科研團隊在推動大學知識生產、學術創新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團隊合作對解決復雜研究問題和社會挑戰也愈加重要。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洞悉到強化科研團隊評價的重要性,并強調既要關注研究人員個體的多元技能、勝任力與優點,也要認可團隊科研合作的貢獻。英國REF評價指出,研究人員在合作過程中會得到認知、能力、信心等方面的提升,對合作成效(包括知識交流、相互學習、合作開展研究等)的關注也是英國下一輪REF評價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28]。丹麥頂尖研究型大學將個體參與團隊合作的情況(同私人和/或公共組織的戰略合作并擁有重要合作網絡,與外部合作伙伴互動并產生對社會發展大有裨益的知識,開展和管理跨學科合作等)作為研究者學術職位晉升的重要考核標準[29]。挪威研究理事會也洞察到研究團隊的重要性,并通過團隊研究人員勝任力、團隊研究產出、團隊對研究人員的培訓與發展、團隊在國家和國際層面的研究合作網絡構建、團隊的知識交流和社會影響力等維度,衡量研究團隊的表現[30]。
(四)貫穿統一標準與分類評價
不同學科的學科文化、研究范式、學術成果形式等存在差異,構建統一標準與分類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標準、評價程序、評價方式等十分必要。在堅持將研究質量和影響力作為統一評價標準的前提下,分類評價思維貫穿在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進程中,即尊重學科多樣性,尊重研究類型多樣性(基礎和前沿研究與應用研究)以及尊重研究人員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多樣性。在尊重不同維度多樣性的基礎上,細化評價的顆粒度,設置差異化的評價標準和過程將提升評價體系與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類型及研究人員不同職業發展階段之間的匹配度和評價效度。英國REF2021蘊含著分類評價思維,依據學科單元劃分評估小組并據此設置不同的評估標準[31],保證評估的科學性。德國科學委員會依據科研機構的不同類型、學科的不同屬性設置了貼合不同機構與學科特征的評價內容,以差異化的方式提升評價的精準度。挪威研究理事會也針對不同的學科大類劃分了評價單元,并制定了不同側重點的評價標準。例如,對于社會科學類學科的評價細化到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管理研究等6個學科/領域[32]。芬蘭頂尖研究型大學在設定研究質量、影響力及研究環境為統一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對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生命科學、自然科學進行分類評價,并依據學科屬性設置了39個評價單元和相應的評價專家小組,單獨評估每個學科[33]。
(五)統籌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歐洲大學主流的科研評價實踐遵循技術理性的評價范式,過度倚重定量指標實質上對研究人員、研究機構和學術40JSla6sm+f7JdP042fXoGuA/1B4DgHPZ1MDO33MWFs=研究本身帶來諸多消極影響。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意識到現行科研評價實踐的癥結,倡導科研評價應依靠以同行評議為核心的定性評價并在適當時以負責任的方式使用定量指標作為支持。德國、英國、荷蘭、芬蘭、挪威等國的大學科研評價均呈現出該趨勢,更多地通過以同行評議為核心的定性評價刻畫研究的質量與價值。為了規避“量化崇拜”問題,德國將大學科研評價中的量化指標功能定位成為定性評價(同行評議)提供信息支持[34]。洪堡大學采用研究工作在國內和國際學界的意義及其科學發展潛力、方法創新與概念拓展、研究問題的廣度和深度等尺度[35],衡量大學研究的質量和創新性。英國REF2021強調研究成果的原創性、重要性、嚴謹性,評價基于專家對研究成果的審查,定量數據更多輔助于專家審查[36]。荷蘭高等教育領域的SEP(Strategy Evaluation Protocol)評價將社會相關性作為評價研究質量的重要維度,基于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維度考察評價對象開展研究的影響力、公眾參與情況、實際應用情況[37]。芬蘭頂尖研究型大學的科研評價引入了國際同行評議,以對研究貢獻進行更為客觀的評價。評價綜合了文獻計量分析、具有支持性指標數據的自我評估以及評價小組訪談,旨在對評價對象的過往表現和未來潛力進行全面評價[38]。
四、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啟示
高質量既是歐洲高等教育改革的高頻詞,也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是構建質量導向的良性科研評價體系。當前國內大學科研評價也正經歷同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相似的轉型與變革,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政策的雙重驅動下,可以辯證地吸納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合理內核,助力于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科研評價體系。
(一)革新評價理念,推動包容性評價
在科研成果形式日益多元、研究人員職業發展道路日趨多樣的背景下,單純將學術論文、專利等作為主要科研產出的評價體系已不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應更新評價理念,構建更具包容性、多樣性的評價體系。一方面,關注大學研究產出的多樣性,拓寬評價范圍,破除單一化評價機制的長期束縛。吉林大學、浙江大學等將網絡科研成果納入科研評價范圍是一種創新性探索,還可將應用軟件、算法、政策專報等不同形式的研究實踐與產出納入科研評價范圍。納入多元形式的成果,將有助于研究人員通過自身研究回應社會需求與時代關切。另一方面,兼顧研究人員及其職業發展道路多樣性,對不同類型的研究人員采用差異化評價指標和權重衡量其科研成果,挖掘不同類型研究人員的優勢與潛質。2020年,科技部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提出“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評價應注重評價已取得核心成果的創新性和學術影響”[39]。尊重大學研究人員的不同旨趣,給予其自由探索職業發展道路的空間,助推其在特定領域或方向持續深耕。
(二)聚焦研究質量,增進過程性評價
長期以來,國內大學科研評價注重數量導向、結果導向,評價指標多為數量層面和結果層面的論文、著作、專利、獎項,較少關注質量層面和過程層面的科研貢獻,呈現出重數量輕質量、重結果輕過程的異化特征。盡管結果性評價有助于刺激研究人員的產出積極性,但也在較大程度上造成研究的“形式主義”(為發表而發表),異化大學研究人員的科研行為并無限制放大或“縱容”評價組織異化實踐,加劇研究人員急功近利的心態和學術生態惡化。應助推大學科研由結果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型,將學術至上、人才培養至上作為質量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文化建設[40]。其一,質量是科學研究的永恒標準,增進過程性評價正是對“質量至上”理念的踐行與堅守。通過能真正刻畫學術內在品質的工具衡量科研成果,以推廣代表作制度、增加國際同行評議等扭轉“重數量”的取向[41],堅定研究人員潛心學術的信念,引導大學及師生提升質量。其二,充分關注教師、研究團隊高質量研究實踐(跨學科合作、知識和數據共享等),聚焦學術研究的創新性、成長性、提升度以及可持續發展,激發大學師生的科研探索熱情與學術創造力,提升高校師生的學術創新能力,而非將其發展框定在由論文、項目、專利等結果性指標構筑的“樊籠”中。
(三)鼓勵開放協作,探索團隊性評價
國內大學科研評價往往忽視了科研團隊這一評價單元,但隨著實驗室、課題組、師門等不同形式的科研團隊在提升大學學術研究水平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較于個人評價和組織機構評價而言,團隊評價仍是大學科研評價的“盲區”。為此,應構建大學科研評價的“廣角”,積極探索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摒棄“只認第一作者”的評價慣性,認可研究團隊成員的實際貢獻。對科研團隊的評價,綜合考量團隊的建設性、創新性、成長性、育人性,從隊伍建設(學術帶頭人、團隊結構)、創新質量(科研項目、科研成果)、成長水平(成果轉化、知識共享)、人才培養(教師培養、學生培養)等方面多角度評價研究團隊的績效。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研究團隊,應設置差異化評價側重點。對培育期團隊,重點考察其成員價值觀、組織氛圍等,對形成期和發展期的團隊重點關注其成員學習能力、參與貢獻度、運行管理制度、創新性學術成果價值等,對成熟期的團隊則聚焦評價其創新性成果的學術價值及其應用推廣情況、對外交流等[42]。同時,隨著基于問題導向的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的作用日益凸顯,應擴大單一學科評價口徑,完善跨學科、交叉學科科研團隊評價,鼓勵開放式科研協作。
(四)尊重多維差異,細化分類性評價
“總體方案”強調“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特點,堅持分類評價”,為分類評價提供重要理念與思路。在“破五唯”強勢驅動下,大學分類評價設計也越來越受到公共行政和學者的關注。首先,應尊重大學不同學科的差異,采用分類評價。在設置一般性評價指標的同時,根據不同學科成果類型的差異設置特色化的學科評價指標,并合理設定一般性指標與特色化指標權重。在分學科大類評價的同時,精細化評價顆粒度,使用不同標尺衡量不同學科成果,做到“因科施評”。其次,充分考慮不同研究類型的差異,針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不同特點,在堅守質量和貢獻標準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評價。基礎研究周期長、不確定性大,取得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和突破卡脖子技術往往需要長時間投入。從更長評價周期審視基礎研究的(潛在)貢獻,并將構建容錯機制和營造包容性科研氛圍納入評價考量,激發基礎研究活力,提升國家原始創新水平。對應用性研究,重點關注研究在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促進行業與產業發展、回應社會民生關切等方面的切實貢獻。最后,關注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研究人員的差異,對處在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研究人員應在通用性評價指標的基礎上設置不同評價側重點,激發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研究人員的潛質。對青年研究人員著重關注其內在成長性,聚焦其在學術探索中展現出的學術志趣、科學家精神等學術品質與過程性成果,避免青年研究人員在學術錦標賽考核高壓下輕視知識生產質量或磨滅學術理想。
(五)優化同行評議,助力定性評價
同行評議是科學的基石之一,是學術共同體保障學術研究有效性、原創性及質量的重要方式[43]。當下過于倚重定量指標的科研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惡化了大學學術生態,不利于研究人員、團隊與機構的原始創新,這也是“破五唯”致力于破除的頑瘴痼疾。倡導以同行評議為核心的定性評價、將定量指標作為定性指標的輔助與支撐是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萊頓宣言》倡導的科研評價原則之一[44]。國內科研評價改革政策也多次指出強化同行評議在高質量成果考核和人才評價中的作用,大學評價應以提升研究質量、促進學術創新為導向,優化同行專家評議機制,推進更能刻畫研究質量的定性評價。一方面,保障同行評議的透明度與公平性。通過引入國際同行評議、運用人工智能優化同行專家遴選、分配系統、強化大學學界的內外監督等,從評審前、中、后全過程保障同行評議的透明、公正,盡可能降低人情因素對同行評議公正的侵蝕,真正發揮同行評議“學術守門”的作用。同時,應重新審視定量指標在大學科研評價中的作用,將論文、專利、著作、獎項等定量指標作為規避同行評議弊端的輔助工具。另一方面,提升同行評議的有效性與針對性。同行評議中專家的“專業把關”有助于提升定性評價的有效性,識別出具有學術價值和社會貢獻的研究,同時可以彌補定量指標的淺表性。對不同評價客體設置不同的評價側重點,評價不同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其原創性、影響力、貢獻度等。對研究人員、研究團隊的評價,重點關注其成長性、提升度與可持續發展性。
【參考文獻】
[1]Rowlands J, Wright S. Hunting for points: the effects of research assessment on research practice[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21, 46(09): 1801-1815.
[2]劉夢星,張紅霞.高校科研評價的問題、走向與改革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1):117-124.
[3]Weinstein N, Chubb J A, Haddock G, et al. A conducive environment? The role of need suppor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workplace and its effect on academics' experiences of research assessment in the UK[J].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21, 75(01): 146-160.
[4]Oancea A. Research governance and the future(s) of research assessment[J].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2019, 5(01): 1-12.
[5]Shore C, Wright S. Coercive accountability: the rise of audit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M]//Audit cultures. London: Routledge, 2003: 69-101.
[6]余利川.歐洲大學學術治理的結構嬗變與制度邏輯[J].外國教育研究,2020,47(09): 48-62.
[7]Research Assessm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Open Science: 2019 EUA Open Science and Access Survey Results [EB/OL]. (2019-10-22) [2022-03-10].https://eua.eu/downloads/publications/research%20assessment%20in%20the%20transition%20to%20open%20science.pdf.
[8]Position State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on Research Assessment Processes [EB/OL].[2022-03-09].https://www.scienceeurope.org/media/3twjxim0/se-position-statement-research-assessment-processes.pdf.
[9]Reimagining Academic Career Assessment: Stories of Innovation and Change[EB/OL].(2021-01-14) [2022-03-10].https://eua.eu/downloads/publications/eua-dora-sparc_case%20study%20report.pdf.
[10]Akbaritabar A, Bravo G, Squazzoni F. The impact of a national research assessment on the publications of sociologists in Italy[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21, 48(05): 662-678.
[11]Moed H F. Appropriate use of metrics in research assessment of autonomous academic institutions[J]. Scholarly Assessment Reports, 2020, 2(01): 2-10.
[12]余利川.有效的自主:挪威大學學術治理變革的制度邏輯——基于奧斯陸大學與卑爾根大學的個案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21,48(06): 46-63.
[13]Rowlands J, Wright S. The role of bibliometric research assessment in a global order of epistemic injustice: A case study of humanities research in Denmark[J].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2020 (04):1-17.
[14][19] European Commission. Towards a reform of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system [EB/OL].(2021-11-26)[2022-03-06].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36ebb96c-50c5-11ec-91ac-01aa75ed71a1/language-en/format-PDF/source-252899409.
[15]劉小強,蔣喜鋒.知識轉型、“雙一流”建設與高校科研評價改革——從近年來高校網絡科研成果認定說起[J].中國高教研究,2019(06):59-64.
[16]Evaluating the impact and outcomes of European SSH research [EB/OL].(2018-05-15)[2022-07-11].https://cordis.europa.eu/project/id/613202/reporting.
[17] Bruno N, Kadunc M. Impact Pathways: Tracking and communicating the impact of the European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J]. fteval Journal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olicy Evaluation, 2019 (47): 62-71.
[18]Magna Charta Universitatum 2020[EB/OL].(2020-03-12)[2022-07-11].http://www.magna-charta.org/magna-charta-universitatum/mcu-2020.
[20]Dominik M. Research Assessment: Recognising the asset of diversity for scholarship serving society[C]//ESO Online Conference.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Astronomy, 2022: 7.
[21][25]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REF). Index of revisions to the ‘Guidance on su-bmissions’[EB/OL].(2019-01)[2022-07-07].https://www.ref.ac.uk/media/1447/ref-2019_01-guidance-on-submissions.pdf.
[22]Evaluationskriterien und -maβstbe im Tenure-Track-Verfahren[EB/OL].[2022-07-07].ht-tps://www.hu-berlin.de/de/berufung/interne-dokumente/hu_rahmenkatalog-tenure-evaluierung.pdf.
[23][24][37] Strategy Evaluation Protocol 2021-2027[EB/OL].[2022-07-10].https://www.uni-versiteitenvannederland.nl/nl_NL/sep.
[26][28] Marzi S, Pain R. The next REF should place greater value on the ‘impact-in-pro-cess’ generated by co-produced research[EB/OL]. (2022-06-20)[2022-07-05]. https://blogs.lse.ac.uk/impactofsocialsciences/2022/06/20/the-next-ref-should-place-greater-value-on-the-impact-in-process-generated-by-co-produced-research/.
[27][30][32] Evaluation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n Norway[EB/OL].[2022-09-20].https://www.forskningsradet.no/siteassets/publikasjoner/1254035773885.pdf.
[29]Criteria for appointment of profess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EB/OL].[2022-07-12].https://jobportal.ku.dk/videnskabelige-stillinger/kriterier-for-videnskabelige-stillinger/dokumenter-til-meritering/5c_Criteria_for_recognising_merit_-professors.pdf.
[31]Initial decisions on the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2021[EB/OL].[2022-07-13]. ht-tps://www.ref.ac.uk/publications-and-reports/initial-decisions-on-the-research-excellence-framework-2021-ref-201701/.
[33][38] RESEARCH ASSESSMENT 2018–19UNIVERSITY OF HELSINKI (RAUH) [EB/OL].[2022-09-21].https://www2.helsinki.fi/sites/default/files/atoms/files/rauh_final_report_060919_full_0.pdf.
[34]巫銳,陳洪捷.質量何為:德國學術評價機制轉型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1(01):83-88.
[35]Evaluationskriterien und -ma?sta?be im Tenure-Track-Verfahren[EB/OL].[2022-07-07].htt-ps://www.hu-berlin. de/de/berufung/interne-dokumente/hu_rahmenkatalog-tenure-evaluierung.pdf.
[36]REF 2021 Key facts[EB/OL].[2022-07-25].https://ref.ac.uk/media/1848/ref2021_key_fa-cts.pdf.
[39]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EB/OL].(2020-02-17)[2022-03-08].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l.
[40]薛成龍,郭玉婷.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轉型發展——基于高等教育質量文化建設的考察[J].中國高教研究, 2022(10): 43-52+60.
[41]朱軍文,劉念才.科研評價:目的與方法的適切性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0(03):47-56+188.
[42]韓提文,梁林.創新型科研團隊過程性評價體系研究——基于演進過程中的蛻變視角[J].經濟與管理,2017,31(05):67-72.
[43]Langley‐Evans S C. Open research: Enhancing transparency in peer review[J].Journal of Human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2022, 35(03): 421-424.
[44]Hicks D, Wouters P, Waltman L, et al. Bibliometrics: 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J].Nature, 2015, 520(7548): 429-431.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一般項目“高校學院學術治理制度化研究”(21FGLB079);2020年江蘇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研究型大學學術治理效能評估及提升機制研究(20JYC009);2020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高校學術治理效能評估與提升路徑研究”(2020SJZDA121)。
Abstract: The combined forc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ublic policy and university innovation have driven changes in research evaluation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 The changes in research evaluation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 show new trends in evaluation standards, evaluation concepts, evaluation principles and evaluation management: advocating the concept of pluralistic and inclusive evaluation, integrating outcome evaluation and process evaluation, combining individual evaluation with team evaluation, uniting uniform standards and categorical evaluation, and coordinating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he practice of European university research evaluation provides many references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research evaluation in China: innovating the evaluation concept and promoting inclusive evaluation; focusing on research quality and enhancing process evaluation; encouraging open collaboration and exploring team evaluation; respecting multi-dimensional differences and refining categorical evaluation; optimizing peer review and contributing to qualita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European universities; research evaluation; reform trends; reform core
(責任編輯 劉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