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廚房里的“著名詐騙慣犯”,姜讓無數人吃了一塹又吃一塹,無論被絆倒多少次,都會在同一個地方繼續被絆倒。“在食堂打了一份紅燒肉,肥肉里挑了半天,找到一塊瘦肉,但是沒處理干凈,上面還有豬毛,夾到碗里仔細把毛摘完,趕緊往嘴里塞。”“結果就不說了,姜確實是老的辣。”
雖然身份還是姜,但此時它給人們提供了更多遐想空間,每一口都充滿未知帶來的魔力。切碎了偽裝成蒜末,切絲偽裝土豆絲,切片就偽裝成肉片,不管經過哪種處理,姜都能找到合理的偽裝方式,并且成功降臨到你的嘴里。有人在糖醋排骨中收獲緣分,有人在吃火鍋時遭遇圍攻,還有人碰到過偽裝成牛肉切片的老姜,那是真正的老江湖。
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人們與它邂逅的不同橋段,就像共同為姜的偽裝制作了一部全方位圖鑒:“有次給兒子炸雞柳,他吃一口就喊辣,我吃了好幾塊感覺沒問題,讓他繼續吃,他還是說辣,最后發現他夾的那塊是調味用的姜。”“今天吃刀魚,看到一小長條,很像魚肚子下面的魚肉,帶著軟刺,幸虧稍加辨認。不然就吃了。”“它像魚肉也就算了,怎么連魚刺都要模仿。”當然人氣最高的還是黃燜雞里的姜,由于跟雞肉長得過于相似,不少人都是嚼上兩三口之后才發現不對。
“這玩意根本就不是調料,是忍者,別管變成什么造型都能在我面前反復橫跳,防不勝防,而且就算下次換個別的模樣,我肯定照樣被騙。”一位朋友曾分享過自己的血淚史,他說家里做飯很講究統一,土豆切片姜就切片,土豆切塊姜就切塊,之前還把一大塊姜當成紅薯煮到粥里了。這導致經常夾起第一塊以為是肉,其實是姜,第二塊以為是土豆,結果還是姜,第三塊猶豫半天不敢吃了,最后是塊肉。但這都是常規操作,最狠的還是土豆絲炒姜絲,在他心里屬于俄羅斯輪盤。
有人認為這是拷問靈魂的時刻,好比誰都知道食堂菜里不可能出現那么大塊的瘦肉,但基本很難忍住咬一口嘗嘗的沖動,“萬一真是做菜的時候不小心掉進去一塊呢。”而另一部分朋友在無數次上當后,從姜的身上解讀出了某種哲學境界,它像水一樣可以自由變幻,身邊所有東西都是它外在形態的模具,潤物細無聲,這是姜的處世之道。
它在味道上不妥協,下再重的料也很難撼動它磐石般的內核,從那種口感來看,這又是姜的堅守。人們已經領會了“姜軍”的核心理念,同時給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我們領導有一天開會說,大家要學習姜的精神,不管在什么位置,不管和什么菜燉,都能做得像模像樣。”
某種程度上說,姜是追求平等的,只要你吃飯,就擁有了與它親密接觸的機會。也許是希望幫助人類提高承受變故的能力,它們才發展出極致的可塑性,在每道菜里都要打扮成你喜歡的樣子,只是業務能力經常有點過于精進了。有位資深受害者說,雖然已經數不清經歷過多少次那種從肉到姜的心路歷程,但他不討厭姜本身,討厭的是被欺騙的感覺。可下鍋之后一切都由不得你,姜也算是生活所迫了。
(丁和裕薦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