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老師和學生。
孔子是最好的老師。
怎么個好呢?
疼愛學生,甚至敬畏學生。
孔子說:后生可畏。
他還說:你怎么知道后來人不如先行者?那些到了四五十歲還沒什么感悟、心得和建樹的,又有什么值得我們畏懼?年輕人不要怕他們!
這句話,記載在《論語·子罕》。
孔子這樣說,既是為了鼓勵學生,也因為他自己有底氣。他可是頂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以,孔子從來就不怕別人質疑,學生有問題也盡管問。就算不能說服對方,他也不會強迫別人接受。
結果,孔子成為最早留下思想文化遺產的人。
孔子門下那可是什么人都有。
發脾氣的,鬧別扭的,犯糊涂的,認死理的,拿怪問題刁難老師甚至被宣布為應該開除學籍的,一應俱全。
學生們的性格也都很鮮明,比如: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這話不知誰說的,意思卻很清楚:
高柴:笨笨的。
曾參:呆呆的。
子張:老說過頭話。
子路:老干魯莽事。
難怪孔子主張因材施教。
那么,隨便什么人都能做他學生嗎?
好像也是,因為孔子說過兩句話: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有教無類。
這很有意思,也很有問題。
比方說,什么是束脩?
脩讀如修,束脩就是十條干肉。
這是通常的講法。因此不少人認為,只要肯交十條干肉,就能成為孔子的學生。身份地位啊,地域種族啊什么的,都沒有關系,也不是問題。
他們說,這就叫有教無類。
意思是:人人我都教育,沒有區別。
請問,十條干肉真是門檻?如果交不起呢?是不是就不收他做學生了?那又怎么能說人人我都教育,沒有區別?要知道在當時,十條干肉的價錢可并不低。
實際上,束脩未必是干肉,也有學者認為是約束和修飾,因為脩就是修。
男孩子舉行了成年禮以后,就要扎起頭發穿上正裝,也是束修。
自行束脩以上,意思是成年人。
更何況,就算束脩是十條干肉或別的東西,那也是見面禮,不是學費。如果是學費,那么請問是一次性的還是每年都交?
因此,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帶來見面禮,表示愿意自我約束,接受修理,那么,我多少都要回答他一些問題,給他一點指導性的意見。
這才是正解。
那么,有教無類是不分類別進行教育嗎?
也不是。
先看“有A無B”這種句式。這種句式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這里顯然指的是如果有A,就沒有B。比如:
有備無患——有備則無患。
有恃無恐——有恃則無恐。
那么,有教無類呢?
有教則無類。
也就是說,在接受教育之前,人是有類別的。但是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有教則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大家不要搞錯。
這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通過教育來消除差別。
這是了不起的構想,孔子也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可惜,他并不能把全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都予以消除。
能做到的,也就是教好自己的學生。
(姚才薦自《喜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