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老師教導我們,寫作文常得引用名人語錄。名人語錄像陳年火腿,味道醇厚,身份尊貴,借味做菜,起頭收尾,無不應驗。然而那時候人們的觀念比較保守,只允許引用圣賢語錄,孔孟可以,韓愈、蘇軾等也行,王陽明就得斟酌了,至于李鴻章、蔣介石、曾國藩這類人物,其語錄是斷斷引用不得的。
語錄不敷使用,怎么辦?編。隨便來幾個:“高爾基說過,糧食是窮人的命根子?!薄傲袑幷f過,學習時投入多少,長大后會收獲多少?!薄榜R克思說過,勤奮是幸福之源?!鳖愃朴诖耍蠋熍紶栆埠桑珱]辦法證偽,大體上總溜得過去。
有位同學最聰明,他發現了外國姓名的組合法,于是經常來個:“外國教育家威廉·愛德華說,孩子不能溺愛?!薄巴鈬嫾医芸恕ぜs翰說,藝術是生活的滋養品。”
那時沒網絡,老師見了,半信半疑,只好胡混過去。直到有一天他編無可編,鬼使神差地寫道:“湯姆·杰瑞說:欺騙是偷竊的開始……”至此,老師方知中計:你以為我自己不看《湯姆與杰瑞》,我家孩子也不看???追悔前塵,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于是在班里公開批評——從此我們才知道此計。
現在滿世界的人都在編情感寓言,然后隨便寫個名人出處,這種事我們小學就駕輕就熟了。當然啦,風雅人編語錄就不叫瞎編,而稱“杜撰”。賈寶玉小小年紀就懂得哄姑娘,初見林妹妹,就引用《古今人物通考》,說什么“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以此討好林妹妹。被探春揭破“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后,也不羞臊,只答說:“除了‘四書’,杜撰的太多了?!?/p>
還有比他更夸張的。蘇軾當年進京考試寫作文,要舉例時,就編了個帝堯和皋陶的故事??脊倜肥ビ崤頃r有些犯愣,但又不敢擅斷,不然顯得自己讀書太少。直到考試結束后,梅圣俞才問蘇軾:“這典故出自何書?”蘇軾承認是編的,然后補了句:“帝堯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边@種耍無賴法,類似高考時填政治試卷編了個:“馬克思同志曾說,斯里蘭卡紅茶配西非砂糖最好喝。”被問及出處時,就撒潑說:“我覺得以馬克思的品德,說這話也是意料中事耳。”
當然,現在名人名言出產機器已經更新換代。喬布斯、比爾·蓋茨、巴菲特、奧黛麗·赫本等社會各界名人都在擔當語錄制造機。雖然這時代名言造假難度低,但我覺得不是壞事。人們畢竟從只能引用馬克思、列寧的話,變成了能引用李鴻章等人的話。這不,曾國藩的語錄、家書都快成人生指南了。
所以,許多名人名言都是虛飾,只要斷章取義得當,都可以用。重要的是道理本身,而不是名人名言。
(毛文棟薦自《故事會·文摘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