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前,剛搬到這所著名的重點高中門口,準備陪讀的媽媽們發現,這附近有個菜市場,還有賣燒雞的、賣烤鴨的、賣熏魚的。賣熏魚的老板娘是新來的,做的是椒鹽味兒的熏魚,外面微微焦脆,內里鮮潤入味,很多孩子當零食都能吃掉半飯盒。
陪讀媽媽就搭訕了一下老板娘,這一搭訕不得了,有了驚人的發現:這老板娘的兒子也在高三,全年級名列前茅。兒子升入高三,老板娘不放心,硬要來陪讀,兒子就提了一個小要求:“媽,我回出租屋溫習功課也行,不過,你就在附近盤個小店面做熏魚吧?!?/p>
當媽媽的很驚訝:做生意,就沒多少精力照顧你,這一年相當關鍵,你可曉得?
兒子就說了幾句很玄妙的話:老媽,沒空天天監督我、管束我,這一年,咱們母子才會相安無事。你天天沒事干,盯著我,我會脊背發毛的,心態不穩,考試成績就不穩,陪讀反而會壞事。
當媽的就租了一個只有6平方米的店面,賣起了熏魚。魚頭和魚尾另賣,賣不掉也不要緊,自家兒子特別喜歡吃魚頭豆腐湯,去隔壁豆腐店里切一大塊老豆腐,把魚頭收拾干凈下鍋,兩面煎黃、煎出香味,在砂鍋里放入豆腐、蔥結與姜片,舀入魚頭,加水燉湯,兒子就能吃一天。
自從熏魚鋪子開張,老板娘忙壞了,一大清早5點前就要去批發市場進大魚,經常忙到忘了買菜做飯。這不,天氣炎熱,已經臨近高考了,老師講評完最后一次模擬試卷,兒子回來,自家紗櫥里的熏魚全賣光了,老媽靠在小竹椅上,正在打盹。兒子也不出聲,立刻打開砂鍋,哦,好在魚頭湯還剩半鍋,他立刻開火,湯沸后,直接在魚頭湯里丟入兩大團蕎麥面,等待面熟時,小伙子也沒閑著,他站在灶臺前,舉起手機,爭分奪秒地打了一局游戲。游戲打完,瞧著魚湯滾沸,他又往砂鍋里丟入一小把香菜。
隔了一會兒,打盹的老板娘猛然驚醒,兒子正風卷殘云般吃著面條,跟她說:“你的面我也下了,你快去盛,省得面條坨了?!?/p>
幾乎是瞬息之間,母子都感知到那種珍貴的、鮮有的松弛狀態,那種家人間順手的關懷,還有無需客套的生活煙火氣,它們,傳遞了重要信息——兒子準備好了,他的氣定神閑,就像當媽的終于把一條大魚的魚肉劈勻了一樣,無他,唯手熟爾。
高考前一天,老板娘的熏魚鋪子也沒有關門,這讓陪讀媽媽們調侃:“光想著掙錢,也不為兒子專門服務幾天……”
老板娘笑著回懟:“難道我這會兒還能給兒子輔導數學不成?我家兒子早就跟我有約定,高考不送考,平常怎么過日子,我們還怎么過日子?!?/p>
沒錯,最終所有的人都會發現,這光影燦爛的初夏,高考的三天會像鯰魚一樣快速輕盈地溜走;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你準備得那么久,曾經把這三天在心上放了那么重的分量,最終,還會發現,它不過是無數個夏天中的小小一環。
母子有心念相牽,若媽媽相信兒子,遠遠目送他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不流露緊張,僅平常度日,例如做著熏魚、熬著魚頭湯,相信孩子高考也會輕松上陣,放手一搏。
(李韶容薦自《江海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