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婷
張婷,1992年生,山西平遙人,為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晉中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建文山水畫工作室畫家、張建文山水畫創作高研班導師。
從小喜歡繪畫,受恩師張建文的悉心栽培,從宋元繪畫入手向近代推進,擅長山水畫創作。作品曾入選山西省第十六屆美術作品展、山西省第四屆山水畫展、山西省首屆中國畫經典作品臨摹展、翰墨三晉“田森杯”全國書畫展、“仰望經典”中國古代優秀繪畫書法雕塑作品臨摹展等。
張婷榮獲《文化產業》雜志2023年第23期封面人物。
見君丹青與水墨,筆下剜出心中畫。筆墨山水畫承載著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所以,創作山水畫,不僅要求畫家有高超的技能,還要求其受過哲學的浸染,以創作出具有深層次內涵的作品。畫家取精用宏,我們則隨之流連天地間,浮沉山水間,觀云卷云舒,看花開花謝。作山水畫時,不只講究平生功力,關鍵還在于畫家與山水“合”到什么地步,也就是王充所講的“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張婷老師的作品總體上古拙渾厚,意境深遠,靜而觀之,似舉重若輕,似若有若無,勾線連綴,水墨設色,干濕濃淡之間款款曲意隨心流轉。另外還有大小各異的點線,看似無序卻有致地點綴成形,用筆枯潤得當,剛柔并濟,用墨用色明快清爽,層次分明,蒼潤渾厚,意境幽邃,生機勃勃,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令人不禁感嘆其造詣非凡。張婷老師作品的獨特之處,令人心動。
《文化產業》:請問您鉆研畫藝的動力是什么?
張婷: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對我而言亦是如此。我從小便發現自己喜歡畫畫,現在回頭看,早早接觸到畫筆,接受優秀畫作的熏陶,是我的幸運。越長大越會發現,在浮華的世界里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是非常難得的,也許會感到枯燥,但是興趣最終大于一切。現在看來,繪畫是我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在繪畫時,我可以找到平靜的自己,讓自己慢下來,與世界交流與對話,并不斷地打磨自己,提高繪畫技能,增強繪畫基本功。
《文化產業》:您心目中的好作品是怎樣的?
張婷:好作品是最好的老師,更是意境上的典范。作畫之道,首在其功,只有堅持不懈勤學苦練才能略得一二。畫家只有盡可能地展現畫作的生命力與表現力,才能讓畫作更加立體。這一點可謂艱難,要做到這一點,畫家除了要有高超的繪畫技藝外,還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和綜合素質,要在生活中觀察、學習、理解、領悟,善于思,善于學,最后才能善于畫。還有一點就是推陳出新,畫家要做到“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棄根本,賦予筆墨新的意義和內涵,創作出獨樹一幟的作品,引領繪畫領域潮流。同時,畫家還要加強自我修養,不斷完善自身。以上,便是一個畫家和作品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文化產業》: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對您影響最深遠的老師是誰呢,可以分享一下嗎?
張婷:提到這個問題,我立馬想到的就是張建文老師。我曾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建文山水畫工作室的畫家,也曾擔任張建文山水畫創作高研班的導師。張老師對我的影響可以說非常深遠。首先就是學藝先學做人,從老師身上,我感受到了他對藝術純粹的,甚至是執著的愛;其次是為人必須有底線,只有自己的心是純粹的,作出來的畫才是純粹的。畫騙不了人,用多少功都能表現出來。另外,老師的學識涵養十分了得,令我十分欽佩。老師引導著我一步步踏入藝術的大門,在此我也想向張老師說聲感謝:謝謝您一直以來的悉心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