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中辦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確:要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和單位開展調研,防止嫌貧愛富式調研。“四不兩直”,其中一條就是“不打招呼”。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組織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把脈問診、解剖麻雀,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調查研究的方法論。只有在真調研、實調研上下功夫,讓“不打招呼”調研成常態,在調查研究中掌握更全面的真實情況和民情民意,才能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使調查研究的過程成為理論學習向實踐運用轉化的過程,成為轉變作風、增進同群眾感情的過程,成為提高履職本領、增強責任擔當的過程。
現實工作中,極少數領導干部調查研究,往往“兵馬未動,電話先行”,習慣提前給下級打招呼;甚至還有的擬制出調研“腳本”,按照約定的路線圖,幾點幾分到哪里,參觀什么、聽誰介紹、停留多長時間,幾點幾分離開;前往下一個地方,聽誰介紹……這樣的檢查也好、調研也罷,猶如演戲一般,看似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實則既勞民傷財,又嚴重損害黨的形象。
為什么還有領導干部熱衷于“打招呼式”調研?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形式主義使然。少數領導干部把檢查調研當成走過場,流于形式,根本沒把基層困難放在心上,按照既定“腳本”走上一遍,即算“大功告成”。二是功利思想作祟。有的領導干部遇到困難不是“迎著上”,而是“繞著走”,生怕遇到“釘子戶”和“老大難”,擔心問題解決不好影響自己聲譽。三是官僚主義猶存。有的領導干部喜歡迎來送往,總想擺出一副官架子,不提前打招呼,似乎就沒了派頭兒,害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等等。
上級領導“打招呼式”調研,下級往往就會盯住調研“做工作”。一些干部不是把功夫用在平時,打基礎、重長遠,而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遇有上級領導調研,不是實事求是展現工作情況,而是盯住調研“做工作”,去哪兒調研提前有“腳本”、看什么只去“示范點”、座談會只挑“專業戶”。所以,這種“打招呼式”的調研往往很難發現問題,不僅問題越積越多、越積越大,而且還容易誤導上級,以至于做出錯誤決策。
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大興調查研究,興的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之風。調查研究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采取何種方法調研,既反映上級領導作風,又直接關乎調研效果。“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經常不打招呼、不搞陪同、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深入最基層調研,最終掌握了“三害”的來龍去脈;“四有干部”谷文昌“不當東轉西看的‘風水先生’”,走遍了東山縣的大小山頭。現實工作中,基層真實的情況、深層的問題,往往容易被表象所掩蓋、被假象所迷惑,調查研究不打招呼、直奔基層,由于下級部門、單位和相關負責人來不及包裝“典型”、粉飾“現場”,看到的往往是最真實的“原生態”,檢查出的缺漏甚至不乏叫人“臉紅心跳”。事實證明,只有不打招呼,直奔基層、直插現場,才能看到真問題、體察真民情,進而總結出一般性規律,形成比較成功的經驗,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強調“聽真話、察真情,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不能搞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預防“打招呼式”調研,既要端正指導思想,樹立正確政績觀,又要改進工作作風,直奔基層、直插現場,多到群眾中間走一走、聽一聽、看一看,而不再讓“領導來了”成為基層負擔,不再讓“領導來了”成為形式過場;多與群眾“面對面”交朋友、拉家常,讓其敞開心扉講真話,而不是“隔著窗戶喊話”。總之,多措并舉,綜合施策,讓“不打招呼”調研成常態,并真正讓調查研究成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