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公開通報十起糧食購銷領域違紀違法典型案例,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徐寶義因干預和插手糧食業務招標代理、受賄案等罪名落入法網。相關案例多為“一把手貪腐” “靠糧吃糧”,涉及政策性糧食收儲、銷售、輪換及監管等重點環節,涉案金額大、情節惡劣、危害后果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首次公開通報糧食購銷領域違紀違法典型問題。2021年11月30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首次對相關領域進行集中點名曝光,不同的是,當時曝光重點是各地行政主管部門和中儲糧系統官員利用職務便利貪污、受賄、挪用公款、串通投標、違規決策、濫用職權等違規犯罪行為。
有數據統計顯示,自2021年8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以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已通報各地查處的百余起典型案例。所通報的典型案例涉及糧食主管單位、國有糧食企業、基層糧庫等諸多單位,“靠糧吃糧”的手法又有“轉圈糧” “空氣糧” “升溢糧”“損耗糧” “價差糧” “坑農糧”等多種類型,可謂觸目驚心。不少理應守好“大國糧倉”的守護者,卻監守自盜,蛻變成危害國家糧食安全的“碩鼠”,其犯罪行為令人發指。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而糧食購銷又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為了強化相關領域治理,除中央紀委國家監委2021年8月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外,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再次強調將糧食購銷作為重點領域,持續深化整治。
圍繞強化落實,今年1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印發《關于深化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工作部署,錨定徹底懲治系統性腐敗目標任務,保持清醒和堅定,加強組織領導,對專項整治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確保機制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切實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系列文件出臺的背后,是鐵紀守護“大國糧倉”的堅定決心。這需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思維,強化全周期管理,一體推進“三不腐”,緊盯系列違紀違法典型案例背后所暴露的各種權力尋租和腐敗問題,重點圍繞糧食收購、存儲、輪換、銷售等環節,嚴肅查處“以陳頂新” “先收后轉”、空進空出、壓級壓價、吃拿卡要,以及敷衍塞責、玩忽職守,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
必須堅持以嚴的基調正風肅紀反腐,對相關領域的線索深挖細查,開展清底式“回頭看”,尤其是對掛牌督辦的問題線索和案件,更要集中清理盤點,從而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而對“影子股東” “影子公司” “國皮民骨”以及關聯交易、套取資金、輸送利益等案件持續深入查辦,保持零容忍震懾不變、高壓懲治力量常在。
不僅如此,做好做實查辦案件“后半篇文章”同樣重要。一方面,針對查辦的重大典型案件和自查自糾發現的突出問題,認真分析其中的深層次原因,通過舉一反三、堵塞漏洞,持續強化制度建設,強化對“一把手”和關鍵崗位人員的日常管理和監督,切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另一方面,針對案發單位和系統,要以案為鑒分層分類開展好警示教育,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建立健全經常性自查自糾、監督檢查和問題整改機制,更好發揮治本功效,持續推動個案查處向修復凈化政治生態轉化,助力糧食購銷領域海晏河清。
配套監管措施同樣不可缺位,一方面要貫通監督形成合力,在開展好專項監督、強化日常監督的基礎上,進一步壓實儲備、財政、市場監管等屬地管理和行業監管責任,拓寬群眾監督渠道,織密監督網絡。另一方面要用好技術手段,以持續推動智慧糧庫建設為契機,建成覆蓋中央和地方政策性糧食的數字化監管系統,從而更好實現動態監管,守護好“大國糧倉”,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