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打印航空發動機的重要零件,到打印用于移植的人體器官,3D 打印技術既可應用于“上天入地”的大國重器制造,又可以用于造福人類的健康領域。你也別覺得它離我們很遙遠,它也有“接地氣”的一面。不信你看,用一臺打印機打出美食已成為可能。
今天,在一些科技場館,我們已經能夠親自打印出美味的巧克力或餅干,甚至還有可能找到完全用3D 打印技術“打菜”的餐廳。不過,人們對這項應用還有著不同的看法。
正方
讓“技術小白”成為烹飪高手
在追求個性化的今天,3D 打印出的美食格外吸引眼球。以巧克力為例,傳統巧克力多是模式化的,這樣更容易標準化生產;3D 打印巧克力卻恰恰相反,只要你想,每次都可以打出不一樣的。
如果你覺得這里說的“不一樣”單指外觀,那可就小瞧它了。通過3D 打印技術,你甚至可以擁有一位家庭智能營養師,它可以根據你的具體情況提供營養配方,通過精準調控營養成分和卡路里,打印出獨屬于你自己的“私人訂制版”一日三餐。
我們再來想一想:你小時候是不是特別鐘愛軟乎乎的食品?其實,對柔軟食物的偏愛不僅限于小朋友,老年人也是如此。然而,一般來說,我們吃到的食物有多柔軟,往往由食材本身和烹飪方法決定,而3D 打印出的食物不需要做其他處理就可以變得更軟、更容易嚼。
除了突顯個性化,節能減排是3D 打印食物帶來的另一個好處。你可能想不到,當我們歡度佳節聚餐時,桌上大餐走過的“路程”很可能比圍坐在桌前的親朋好友走過的路程加起來還要長。而如果采用3D 打印的方式,美食走上餐桌的過程無疑對環境更友好。根據個人需要打印出的食品還能減少浪費,就像很多人吃比薩不愛吃邊緣,那么你就不妨打一張“無邊比薩”。
基于這些傳統食品難以企及的優勢,在擁護者眼中,3D 打印美食好比如今的美顏相機和美圖軟件,讓我們每個“技術小白”搖身一變,成為照相高手,今后的3D打印也能讓我們每個普通食客變身大廚,也許下載一個APP 就能做出一桌大餐。
反方
口味至上,口感優先
相較于正方的多條論據,反方的“火力”集中于食品的一個關鍵點——美味。怎么讓食品好吃,這主要取決于采用什么樣的烹飪方法,這一點恰恰是3D 打印難以復制的。與常規食品相比,3D 打印出的食品也許更好看、更富有造型感,可在口味與質地方面無疑遜色許多。因此,這項食品界突破性的技術目前也多是用來做一些口感相對不那么豐富的食物,比如糖果、巧克力與簡易西餐。
當然,極端反方代表甚至連簡易西餐也沒算在內。他們認為,3D 打印連司空見慣的漢堡都做不好。這是不是有些太夸張了?
還真不是。按照常規方法,做一個漢堡,需要先在兩片面包里加牛肉餅,再加點洋蔥、番茄或生菜,最后擠上醬料就行了。可是,按照3D 打印技術,把生面團打印成面包片需要的時間就有點長了,食客不一定愿意等;肉餅可以用碎肉打印,也可以利用現在流行的人造肉概念,將成分如脂肪、纖維素、水、調味劑和著色劑注入3D 打印墨盒,不過這些方法都難以保證100% 還原味道;而最難的一步是打印新鮮的洋蔥、番茄或生菜,因為如今3D 打印的材料還只能制作糊狀或半液態的東西。
在現階段,水果和蔬菜都很難用3D 打印,它們需要粉碎、凝膠化等一系列預處理。這些預處理效率不高,過程中營養物質還會流失,更別提復原新鮮果蔬的口感了。當然,如果只想打印素食還是可以的。目前,就有專家用真菌和豆芽打印出了一種可生長的素食,猛一看,像個養著豆芽和蘑菇的曲奇餅干。只不過,不少人對此的評價為“可以,但沒必要”。
正是這些從肉餅到配菜的問題,打印漢堡的難度被認為不低于打印人體器官。相比之下,打印比薩還容易些,只需要面團、醬料、奶酪和一根噴管,就能獲得一款最基礎的比薩,如果想擁有更豐富的餡料,可能還得手工添加。
結語
對于3D 打印美食,你支持正方還是反方?說說你的理由。編輯姐姐覺得,我們不妨把目光放遠點,也許有一天,打出的烤鴨也能很美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