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宣示了我們黨反對腐敗的根本立場,旗幟鮮明反對腐敗,倡導清廉政治,特別是毛澤東嚴厲懲處劉青山、張子善,有力推動了反腐倡廉建設。
“凡挪用公款為私人營利者以貪污論罪”
“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一貫要求黨員廉潔奉公、執政為民,努力提高黨性修養,積極抵御來自各方面形形色色的歪風邪氣的侵襲腐蝕。”東北師范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學者黃偉、鄭德榮在《光明日報》撰文講述了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反腐的一些細節,讓人深刻體會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在中央蘇區時期就高度重視黨政干部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特別強調反腐倡廉并付諸革命斗爭的具體實踐。
中央蘇區時期,地處贛南、閩西偏遠山區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物資極度匱乏,加上國民黨軍隊和地方反動勢力的經濟封鎖和瘋狂侵擾,各級蘇維埃政府和廣大軍民生活異常艱苦。在積極倡導廉潔奉公的同時,毛澤東等中央蘇區領導人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艱苦奮斗。但中央蘇區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貪污、浪費、挪用公款等形式的腐敗現象和犯罪行為,給蘇維埃政府和革命事業帶來惡劣影響,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不但是蘇維埃財政經濟的損失,并且足以腐化蘇維埃工作人員,使他們對工作失去熱忱與振奮精神的元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年版,第2139 頁)
毛澤東把懲治腐敗和犯罪納入法制軌道,制定并領導執行了相關法律措施。1933 年12 月, 毛澤東和項英聯合簽發了《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的第26 號訓令,明確規定:凡工作人員貪污公款在500 元(蘇區貨幣,當時1 元可約買42 斤大米或10 斤豬肉,官兵伙食不含糧食每人每天5 分左右)以上者處以死刑;500 元以下者視具體金額分別判處不同年限監禁或勞改;“凡挪用公款為私人營利者以貪污論罪”;“玩忽職守,管理不善,存放不妥,造成損失,輕者重罰,重者法辦”。
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蘇區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中央蘇區時期干部鮮明的廉潔奉公作風和廉潔政府。《中國紀檢監察報》刊文表示,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毛澤東始終高度重視反腐倡廉,形成了豐富的反腐倡廉思想。
被稱為建國之初反腐敗的“第一大案”,再次彰顯了毛澤東的反腐敗斗爭卓有成效。1951 年11 月,在是否槍決劉青山、張子善問題上,毛澤東說,正因為他們兩人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要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可能挽救20 個、200 個、2000 個、20000 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干部。1952 年2 月1 日,北京市召開公判大會,由最高人民法院對7 名大貪污犯進行宣判,其中兩人被判處死刑。2 月10 日,河北省人民法院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判決,對劉青山、張子善執行槍決。
“我們要反對腐敗,搞廉潔政治”
改革開放后,腐敗問題有了新的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反對腐敗,搞廉潔政治,不是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整個改革開放過程都要反對腐敗。”“《人民日報》客戶端”曾刊文報道了鄧小平對于如何開展反腐敗斗爭、鎖緊黨風“保險柜”、勤剎貪腐不正風的舉措。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敏銳地意識到,腐敗問題來勢洶洶,“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開放、搞活政策延續多久,端正黨風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活動就得干多久,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貫穿在整個改革過程之中。”
在1980 年12 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談到執政黨黨風問題時說:“極少數黨員、干部的不正之風,非常不利于恢復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我贊成陳云同志講的,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鄧小平說:“越是高級干部子弟,越是高級干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處理了,效果也大,表明我們下決心克服一切阻力抓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1989 年5 月,鄧小平與中央兩位領導談話,提出:“要扎扎實實做幾件事情,體現出我們是真正反對腐敗,不是假的。本來我們就是要反對腐敗的。對腐敗的現象我也很不滿意啊!反對腐敗,幾年來我一直在講,你們也多次聽到我講過,我還經常查我家里有沒有違法亂紀的事。腐敗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們往往下不了手。這樣會喪失人心,使人們以為我們在包庇腐敗……要雷厲風行地抓,要公布于眾,要按照法律辦事。該受懲罰的,不管是誰,一律受懲罰。”
“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決心、頑強意志、空前力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人民日報》評論指出,十八大以來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接過歷史接力棒,以抓鐵有痕的決心,久久為功的毅力,健全巡視制度,改革紀檢制度,堅持反腐高壓,對腐敗實行“零容忍”,既強化制度建設,又堅持打虎拍蠅,反腐力度前所未有,在凈化黨的肌體的同時,增進民眾信心。
但仍然有人管不住內心的貪欲,不收斂不收手,甚至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交織,違背黨的初心使命,動搖黨的執政根基,影響黨和國家政治安全。孫力軍政治團伙案就是這方面的典型。電視專題片《零容忍》第一集《不負十四億》就剖析了孫力軍的案件。孫力軍曾任公安部黨委委員、副部長,2021 年9 月被開除黨籍和公職。他的處分通報用詞極為嚴厲,指其“背棄‘兩個維護’,毫無‘四個意識’,政治野心極度膨脹,政治品質極為惡劣,權力觀、政績觀極度扭曲”。
緊隨孫力軍之后,政法領域多名省部級干部先后被查處:龔道安,曾任公安部技術偵察局局長,上海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2021年2 月被開除黨籍和公職;鄧恢林,曾任中央政法委辦公室主任,重慶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2021年1 月被開除黨籍和公職;王立科,曾任遼寧省公安廳副廳長、大連市公安局局長,江蘇省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江蘇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2021 年9 月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劉新云,曾任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局長,山西省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2021 年8 月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工作人員顧檜指出,孫力軍政治團伙案是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極度腐化墮落的典型。孫力軍搞團團伙伙、拉幫結派、培植個人勢力,形成利益集團,嚴重危害政治安全。孫力軍團伙的問題大都發生在黨的十八大甚至十九大后,不收斂不收手,甚至變本加厲,濫用執法司法權,跟利益商人深度勾結。孫力軍等人通過為他人在職務晉升、企業經營、工程承攬等事項上提供幫助,收受巨額財物,其中孫力軍、王立科收受財物達數億元,其他人也有幾千萬到1 億多元。王立科就是其中的典型,甚至長期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
正風肅紀反腐,民意民心所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十年來,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打鐵必須自身硬,提出和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持之以恒正風肅紀,以釘釘子精神糾治“四風”,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祛疴治亂,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打虎” “拍蠅” “獵狐”多管齊下,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消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