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監察行動之刺心者》是我所作《國家監察行動》系列小說的第二部,我希望該系列作品能通過描述紀檢監察工作,揭示反腐敗斗爭的必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探討黨風廉政建設的措施,希望能給讀者以警示和啟迪。
小說自然是寫故事、寫人、寫人性的,創作本書過程中,我結合平時對案件以及貪官的了解,略生出感想。
感想之一,必須對官場人格的兩面性、多面性、復雜性保持警惕。有些官員貪腐并落馬,并非偶然失足,而是長期犯罪,他們口號里喊的是主義,腦袋里想的是生意,精神早已墮落,觀念早已扭曲,完全沒有人格尊嚴、黨性原則,一邊內藏貪心,一邊以道貌岸然的形象作秀,是丑陋的兩面人,口是心非、欺世盜名。而在被查處后,有些貪官居然還能短時間內來個一百八十度急轉彎,能“立地成佛”,好像突然有了黨性覺悟,對自己原本不信、不做的道理,突然相信了、認同了,似乎戴上手銬就找回了初心。實在可悲可笑可嘆,卻不可信。
感想之二,必須對作風問題、貪腐苗頭現象對人性的腐蝕保持足夠的警惕。貪官墮落都有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開始他們還有所顧忌,吃喝享受、接受小額賄賂時,也會心存忐忑、焦慮不安。這時如果能得到教育訓誡,能夠悔悟,還有回頭機會。但是,如果他們一時僥幸沒被揪出而貪心漸起,心理防線不斷失守,欲望閘門逐漸洞開,“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覺其臭”,墮落到肆無忌憚地謀取私利、貪得無厭地攫取不義之財的地步,就會對黨和國家的教育、警示,對組織和群眾的批評置若罔聞,積重難返。待法網密布,正義之劍斬落,便無回頭路可走了。于是,悔不當初的哀鳴構成貪官懺悔的主調,不論他們的愧疚態度是否真誠,料想后悔心情應該不假。但他們最該后悔的應該是沒能把人做好,沒能當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沒有嚴格自律戒除作風苗頭問題。
感想之三,黨員干部要謙虛謹慎,對各種“圍獵”保持足夠的警惕。貪官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得志便猖狂,私欲膨脹、忘乎所以。面對“圍獵”行為,他們不加警惕反以為榮,認為是自己有能力、有尊嚴、有價值的體現,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行賄者眼里其實只是工具,是“圍獵”下的獵物。最終不僅導演了個人和家庭悲劇,還給黨和人民事業造成嚴重危害。落馬官員很多都曾意氣風發,對他們,黨曾給予信任,人民寄予厚望,社會給予尊重,委托他們行使公共權利,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如果他們能夠嚴格自律,遵紀守法擔當責任,本可以坦坦蕩蕩繼續走著光明大道。但他們不知感恩,不懂珍惜,而濫用權力損公肥私,以致淪落為罪犯,只能站在被告席里、釘在恥辱柱上。正是咎由自取。
感想之四,要對腐敗現象的復雜性、長期性、多樣性、自組織性始終保持警惕。腐敗行為一直在“升級換代”,具有自組織性,反腐敗斗爭任重道遠,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強化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他律固然重要,但領導干部也絕不能放松自律。身為公仆就必須強化廉潔奉公、遵紀守法意識,以貪官為戒,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這樣才能實踐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遠離腐敗。
黨和國家始終沒有動搖反腐的決心和信心,不斷加大力度完善措施,推動反腐敗斗爭深入開展。我們堅信,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依靠堅強的黨員隊伍,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遏制不了的腐敗,反腐敗斗爭必然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積小勝為大勝并取得最終勝利。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