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成語叫“ 截鐙留鞭”,出自唐代馮贄的《云仙雜記》:“姚崇牧荊州,受代日,闔境民泣,撫馬首截鐙留鞭,以表瞻戀。”姚崇離任荊州,民眾拉著他的馬鐙和鞭子,深情挽留,不讓離開。可見其深受百姓愛戴。
因任上德政而被百姓留戀的清官廉吏,歷史上從來不少。清代也有這樣一個官員,他一生清正廉潔,任上因操勞過度去世,家人要將靈柩運回老家安葬。但當地百姓就是不放,去世了也不舍得他走。最后驚動皇帝出面協調,事情才得以解決。
此人名叫繆燧,字雯曜,號蓉浦,江陰人,康熙年間為官;他真正做到了愛民如子。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繆燧從山東沂水調任定海知縣。他一到任便革除苛捐雜稅,規定相關賦稅“百姓可分期交納,無力交納者,由官府墊付,秋后補交”。當地海涂多被豪強占有,但涂稅卻由漁戶負擔,繆燧查實后,一一予以免除。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當地流行瘟疫,繆燧組織開設診所,請來良醫救治。對那些年老體弱者,他派人送藥上門,經濟困難的不收醫藥費。當時定海境內有很多海盜,經常騷擾沿岸居民。繆燧親自乘船在海上巡視,摸清海盜的巢穴后,他帶領水軍出其不意將海盜一網打盡。對海盜頭目,繆燧嚴懲不貸;對脅從者,他好言安慰,一律釋放。“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繆燧就是這樣做的。
繆燧任內體恤黎民,獎善罰惡,諸如代民贖身、助人成婚、誨人子改過等,這些事數不勝數,當地百姓對他又尊敬又親近,稱他為“外公”。老百姓感念他的德政,要集資給他建生祠,他卻堅決不答應,說要建就建個書院吧。于是百姓以繆燧的號為書院名,建了個蓉浦書院。繆燧年紀大了,要求告老還鄉,這次輪到上級不答應,于是繼續留任。每年,他的政績考核都在全國郡縣中被評為一等。
最終繆燧在任上去世。他臨終前不談私事,只交代定海縣事及義學田畝,說:“事可對君父,心無累子孫。此乃余署定海之座右銘,平生無他,惟‘不欺’二字而已。”繆燧去世后,當地百姓堅決要將他留下來安葬在本地,以便隨時祭祀,他家人不答應。這件事僵持下來,最后鬧到皇帝那里,皇帝也耍滑頭,不做這個主,批示禮部酌辦。禮部最后決定,“遺骸歸葬故里,定海建衣冠冢。”這樣也確實較為公道。定海百姓不忘繆燧恩德,選取吉地,修筑衣冠冢。
2020 年5 月9 日,在今天江陰申港春申公園建成的繆燧紀念館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我第一時間到館參觀學習。我得知江蘇江陰與浙江舟山都建有專門的繆燧紀念館時,不禁陷入沉思。繆燧去世已經幾百年了,后人還這樣緬懷他,這是很不容易的事。
當年,定海當地百姓扶著繆燧的棺材回到他的家鄉江陰,見他家里一貧如洗,不禁哭拜。繆燧沒留下金銀祿米,卻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定海修建繆燧衣冠冢,浙江巡撫徐元夢親書墓碑:“其人如在。”其人如在,就是希望繆燧永遠與我們在一起,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與之相反,古往今來的那些貪官污吏,老百姓對他們深惡痛絕,恨不得不要留下他們的一點痕跡,見之則惡。
“貪欲者,眾惡之本;寡欲者,眾善之基。”古人講,家有廣廈萬間,不過六尺小床;縱有黃金萬兩,不過一日三餐。貪欲纏身、縱欲過度,過分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終究會招致災禍、滑入深淵。貪得再多,最終還是一無所有,古來貪官戒鑒多矣。人但知多負者力過則蹶,而不知多藏者祿過則絕也。
“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繆燧的一生就是這樣。我們黨員干部都應該學學繆燧,“德比于上,欲比于下”,真正做到干成實績遺后世,鑄就清名在人間,留一個“其人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