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晉康
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終身成就獎、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科普作協榮譽理事
說到中國科幻,有幾個名字是繞不過去的,其中一個就是王晉康。
1993 年,王晉康以小說《亞當回歸》出道,并一舉奪得了當年的銀河獎一等獎。自此開始,他佳作頻出,《天火》《生命之歌》《西奈噩夢》《七重外殼》等作品先后獲獎,創造了輝煌的銀河獎“六連冠”。在創作生涯中,他先后19 次捧起銀河獎的獎杯,并獲得銀河獎和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的終身成就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科幻的90 年代是“王晉康時代”。
王晉康說自己是科學的忠實信徒,他用筆構建了一個個奇絕的科幻世界,在這些驚人的想象之上,他賦予作品深刻的人文內涵,他是中國科幻的思想者,也是所有科幻作家的榜樣。現在已經年過古稀的他還時刻關注著科技前沿領域。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王晉康老師和他的科幻作品。
關于童年
王晉康老師已年過古稀,回想起兒時的生活,他說那時的一切都很簡單。親近大自然的童年給他留下許多珍貴的回憶,科學的種子也在那時就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Q小讀者們都很好奇:大作家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樣的?如果用一兩個詞概括您的童年生活,什么詞語最為貼切?
A首先要辭謝“大作家”的稱呼,作家而已,遠遠說不上“大”。如果用一兩個詞來概括童年生活,我用“簡單”和“大自然”。那時的生活很清貧,孩子們的生活包括娛樂都非常簡單,沒有太多的誘惑。唯其如此,所以能多親近大自然一點,在年邁時也是一份珍貴的回憶。比如,一位年近四十的“年輕人”偶然對我談起,他從來沒見過銀河和螢火蟲!我簡直不敢相信,抬頭看看銀河、在田野中觀察螢火蟲,這些在我的童年都是太平常的事。
Q您小時候是否有與“科幻”或者“科學”相關的趣事呢?
A我至今記得,當我初次知道光的七彩只是電磁波頻率的不同時,所感受到的震撼。在那一瞬間,七彩的童話世界在我心中崩塌了,代之以干巴巴的物理定律——但后者也以其簡潔、優美、普適而讓我信服,從那時起,我就成了科學的忠實信徒,至今不渝。
Q您的科幻小說中展現了卓越的想象力,您是否從小就有“腦洞大開”的創作天賦?
A實話實說,我從小就比較聰明,文理雙優。但也沒表現出多少的“創作天賦”。小學五年級時,一篇作文被選入《小學生作文選》,那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變成鉛字,但從內容上來講,也說不上“腦洞大開”。
關于求學
說到求學,王晉康老師坦言他的求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有幸遇到了讓他感念終生的好老師。1987 年,接近而立之年的他經歷兩次高考,終于成為西安交通大學的一名學生。他的求學故事告訴我們,堅持不懈,終能化坎坷為坦途。
Q您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在現在看來,您也是一名“學霸”。在您從小到大的求學之路上,有哪幾位對您影響較大的人物?發生過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A求學路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小學班主任馮國亭老師。那時小學四年級升五年級還要參加一次升學考試。正值特殊時期,我所在的小學規定,凡是“出身不好”的學生一律不予錄取。馮老師苦苦哀求,學校才把我錄取為備取生。可以說,馮老師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幾十年來,我每次回家鄉都要去看望她。但今年回去,驚悉她已去世。愿馮老師安息!
Q從您的經歷來看,不論是您的本職工作工程師,還是您的“副業”作家,都是比較順利的并且有了相當高的成就,那您是否也遇到過挫折呢?您又是如何面對的?
A“相當高的成就”說不上,比如說,我在原職工作上的成績(設計工程師)離院士還有十萬八千里呢。挫折當然有,譬如1977 年恢復高考,我考了全市第一,但還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未被錄取。那時,我已經準備通過自學來拿到大學文憑。好在1978年第二次高考時再沒有這樣的干擾,我才順利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
關于創作
1993 年,王晉康老師的第一部作品《亞當回歸》出版,他說創作科幻小說是偶然加必然的結果。作為一名著作等身的科幻作家,他認為多讀書和接觸大自然是擴大想象力邊界的最好方式。
Q您說開始科幻創作是因為孩子想要聽故事,那為什么選擇了科幻這個題材開始創作呢?
A一半是偶然——我偶然給兒子講了一個自己編的科幻故事,被兒子稱贊,后來寫成作品。一半是必然,因為我從小在心中有種強烈的科學情結,對大自然的深層機理比較敏感,這些成為我寫科幻的動力。
Q從您的第一部作品《亞當回歸》開始,您創作出版了共計500 余萬字的作品。您創作的靈感和動力來源于哪里?那些絕妙的“點子”是怎么想出來?
A前面說過,我的寫作動力來自于興趣。而靈感是沒有規律的,只能說,一是要盡量多讀書,多與自然接觸,擴大你想象力的邊界,二是時刻保持大腦的積極運轉。有了這兩條,靈感不定什么時候就自己蹦出來了。
Q您認為什么樣的科幻小說是好的科幻作品呢?就您個人來說,您最滿意的是自己的哪部作品呢?為什么?
A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那種能展現科學本身的震撼力,有思想深度,又有較高文學素養(語言、故事結構、故事張力等)的作品。
我最滿意的短篇小說有《生命之歌》《養蜂人》《水星播種》等。
Q人工智能是科幻小說中常常出現的元素,也是現在科學界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近幾年人工智能的發展非常迅速,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呢?
A我想和人工智能合作,創作一篇和人工智能有關的小說。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會在很多方面代替人類。但它是把雙刃劍,除了正面作用外,當然會有很多甚至很嚴重的負面作用。
在文學創作方面,它暫時還不能代替人類,不是說它的智力不夠,而是它缺少文學作品所必需的鮮活的個人生活經歷。
寄小讀者
現在,許多小讀者也成為科幻迷,王晉康老師為小讀者們推薦了幾本適合他們閱讀的科幻小說,同時還給有科幻創作夢想的小作者提出了建議。
Q在您看來,對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讀科幻作品對他們有哪些方面的益處呢?有哪些適合兒童閱讀的科幻作品?
A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今天,社會更需要的是綜合型的人才。讀科幻小說,可以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獲得知識,放飛想象力,還能為應對社會的劇變做好心理準備,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益處的。
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神秘島》等很適合孩子們閱讀,如果內容稍深一些,如《三體》《日本沉沒》也很好,我的歷史神話小說《古蜀》也可以歸為大科幻,也適合孩子們閱讀。
Q有些小讀者也想嘗試創作科幻小說,您對他們有什么建議?
A如果想要嘗試寫科幻小說,必須先有足夠的閱讀量,有了這個基礎才可以談創作。對于孩子們來說,可以先從微小說(兩千字以內)開始嘗試。
(責任編輯:李睿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