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錦功
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
美國新澤西大學博士
四川大學特聘教授
成都市政協委員
2023年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
2023年上半年,對潘錦功來說可謂喜事連連,他的公司自主研發的碲(dì)化鎘發電玻璃技術斬獲了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發電玻璃被行業譽為“掛在墻上的油田”,用潘錦功的話來說,發電玻璃讓“有光就有電”成了現實。如今在成都,碲化鎘發電玻璃的年產能已達 100兆瓦,年均發電量超過1.1億度,節約標準煤近 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 12萬噸。發光玻璃所取得的眾多專利和獎項源于潘錦功多年持之以恒的創新和堅持,現在的他仍然行走在挖掘太陽寶藏的道路上。
鐘愛閱讀的少年
兒時的潘錦功成績很好,他說這都要歸功于自己喜歡讀書。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很忙,潘錦功在保育院長大,一周才能回家一次。保育院的阿姨們對這個機靈可愛的小男孩很好,經常給他讀故事,并教他識字,閱讀成了潘錦功兒時最大的樂趣之一。
在家中,母親也喜歡陪他閱讀各種書籍,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母親給他讀的兩本書,一本是《歐陽海之歌》,共產主義戰士歐陽海的偉大事跡深深地感動了他,另一本是《紅巖》,當讀到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篇章時,潘錦功不禁熱淚盈眶。小男孩的倔強讓他不好意思當著母親的面哭,他只能一邊聽一邊偷偷擦眼淚。這些書籍給了他精神的滋養,也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愛國主義精神的種子。
潘錦功小時候家里有許多書,在書籍的海洋中他度過了愉快的童年,說到小時候讀過的書,他如數家珍:《少年文藝》《科學》《雜文》......他還記得在《科學》雜志中,他第一次看到了可視電話的介紹,打電話的同時還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人,這讓他感到特別好奇。通過這些雜志,潘錦功得到了很好的科學啟蒙。
讀書讓潘錦功看到了更大更廣闊的世界,他知道了很多同齡人聞所未聞的事物。有一次,在語文課上,老師讓同學們用“奧秘”的“奧”組詞,其他同學都沒想出來,潘錦功舉手說:“奧林匹克。”話音剛落,同學們哄堂大笑,因為那時候大家都沒聽說過這個詞。老師讓他解釋什么是奧林匹克,潘錦功回答說,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國際上的體育運動會。老師表揚了潘錦功,同學們也對他刮目相看。
奇妙的火車之旅
說到家庭教育,潘錦功很感謝自己的爺爺。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爺爺就很尊重他,并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很多事情都讓他自己去探索,與他的交流聊天也不僅限于哄小孩子的故事,而是會告訴他很多生活的道理。這讓潘錦功在小的時候就有了很強的安全意識和自理能力。
在他上小學的時候,爺爺提議讓潘錦功一個人坐火車旅行一次,一方面增長見識,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膽識。于是,九歲的潘錦功一個人踏上了從杭州到佳木斯的旅途。這次旅行中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這次經歷對潘錦功來說也有著彌足珍貴的意義。
火車到上海時,他獨自換乘,在站臺上遇到了一個中年婦女,對他說:“小朋友,你媽媽讓我帶你走。”機警的他下意識跑向穿制服的警察,回頭一看,那個中年婦女已經不見了蹤影。“這也多虧了爺爺從小教我要多留心。”潘錦功說。
好不容易換乘成功了,在同一節車廂中,潘錦功發現一個神色可疑的人,所以他一路上都緊緊盯住自己的小包。但人總有打盹兒的時候,等他再睜眼,放在行李架上的包不見了,他很冷靜,走向最近的廁所開始敲門,并一直敲了好幾節車廂,等再回到座位時,包又被放回了原位。“我當時想,小偷肯定就躲在某個廁所里。”他說,“一敲門,小偷就緊張了,看到沒什么值錢東西就放回來了。”
身上裝著五塊錢的十歲的潘錦功,就這樣一個人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順利到達了佳木斯,在車上還結交了許多大朋友:乘務員、乘客、廚師……他們都對他很好。這一路上,他看到了社會的復雜,也體會到了人情的溫暖,短短的旅途是一種探索體驗式的成長,讓他快速地認識了社會。
人生不怕多轉折
與那個年代許多一輩子只在一個領域做一件事的人不同,潘錦功的人生 中充滿了各種轉折。1978年,15歲的他參加了高考,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計算機技術。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大慶油田,成為一名石油工人,這是他第一次與能源結緣。
在大慶油田工作期間,潘錦功被公派到法國學習測井技術,這次出國讓他看到了國內和國際在技術領域的巨大差別。在法國學習期間,潘錦功系統補上了能源方面的知識空白,并很好地發揮了本科計算機專業的優勢,在學習期結束的考核中,他取得了同批次中的唯一一個滿分,當時法國一家公司給他提供了年薪 3萬美元的工作,希望他留下來。這個薪資幾乎是他在國內拿到的 300倍。但他很堅定,幾乎沒有絲毫動搖。他說,能出國的機會是國家給的,學成必須要回國。
回國后,他一心撲在鉆井事業上,先后榮獲了“勞動模范”“青年標兵”等榮譽稱號。但身在一線的他也切身感受到了石油能源在一天天變少,從以前每測十口井有六口有油,到后來每測十口只有兩口有油。隨著測井越來越深,潘錦功的思考也越來越多。
于是,在1990年,接近而立之年的潘錦功毅然決定考研究生,繼續深造學習。那個年代考研很難,他回到學校廢寢忘食地備考,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再次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20世紀90年代,國際貿易正值風口,主修系統工程的他選了國際貿易作為第二專業。再次回到學校,對他來說就像一條魚重回大海,他在知識的海洋里恣意遨游。
研究生畢業后,潘錦功決定去國務院外經貿部工作。在北京的幾年中,他讀英文報紙、看行業研究,了解到了國際金融領域的最前沿,這讓他進一步拓寬了眼界。
1996年,他得到了一個去國外留學的機會,為了開闊自己的視野和學習更多的知識,潘錦功去了美國,在美國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博士畢業后,他在美國公立大學成立了自己的研究中心,有了先進的理論研究基礎后,他決定回國創業。這一路看上去都是平坦大道,但個中辛酸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但直到現在,他仍然認為,人生多幾個轉折不是壞事,要想做好創新,就要敢于跨界。
發電玻璃的夢想
潘錦功最引以為傲的成就就是他的發電玻璃,這個夢想從他進入石油行業那一刻就開始有了。在他看來,用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來發電,那是多美好的事情!
在美國讀博士期間,潘錦功就和建筑系的好友在聊天時暢想:你們設計的房子如果不僅能遮風擋雨,還能發光發電,那該多好!有了這個想法后,潘錦功就開始查各種資料,一種叫作“碲化鎘”的材料引起了他的興趣,這一開始研究就是二十多年,碲化鎘發電玻璃成為潘錦功潛心研究和開發的方向。
讓玻璃發電的想法并不是潘錦功專有,但傳統的光伏技術就像一個肉夾饃,把電池片夾在玻璃里面,而他自主創新的全套技術,讓碲化鎘長在了玻璃中,就像蔥油餅,不僅使發電效能更高,玻璃的硬度也更強,更適合建筑使用。
現在,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推廣應用,讓每一棟建筑都能成為一個微型發電廠是潘錦功現在的目標。“太陽不會白白掛在天上,它是一個無盡的寶藏,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好這個寶藏,新能源一定是人類的重要目標和方向。”潘錦功說。在發光玻璃這條路上,他還會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