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問政是依托新聞、政務網站(客戶端)開展的,以“群眾提問—政府回答”為基本溝通方式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用戶作為網絡問政的主體,在問政的各個環節均起著重要作用。要推動網絡問政發展,需要運用新理念、新技術來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水平。因此,通過用戶畫像分析的方式,研究網絡問政中用戶的用戶屬性、關注領域、行為特征等內容,對黨委政府從深層次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網絡輿情發展走向,乃至進一步提升問政服務效能,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采用重慶網絡問政平臺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的用戶問政數據,按3%的比例抽樣2273條,對網絡問政中的用戶屬性、用戶行為特征展開深入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網絡問政用戶群畫像的構建,進而提出提升網絡問政辦理效能的建議,旨在為相關決策者、網絡輿情工作人員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網絡問政;用戶畫像;用戶行為;用戶屬性;問政效能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1-0085-03
如今,網絡問政已經成為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1],成為黨委政府“聽民聲”“匯民智”“釋民疑”“解民難”“暖民心”的重要平臺,成為黨委政府與群眾真誠互動的平臺。
重慶網絡問政平臺(以下簡稱“問政平臺”)由重慶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綜治委、市政府新聞辦共同主辦,華龍網集團承辦。自2012年成立以來,問政平臺先后與全市主要市級部門和38個區縣及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以及部分中央駐渝機構和重點國有企業建立了舉報受理轉辦機制。目前,問政平臺日均問政量約200條,回復率達70%以上,已逐步成為重慶區域內受理網絡舉報、疏解社會矛盾、助力社會治理、密切干群關系、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平臺。
(一)“用戶畫像”概念
“用戶畫像”是根據特定人群的基礎信息、社交信息、偏好習性以及消費行為等用戶屬性信息組合,經過數據統計轉換形成用戶特征,經過數據分析生成標簽集合,并最終抽象形成一個標簽化模型的過程[2]。
(二)用戶畫像方法
當前,常用的用戶畫像方法有兩類:基于用戶屬性畫像、基于用戶行為習慣畫像[3]。基于用戶屬性畫像,是指基于用戶的個人自然屬性(年齡、性別、地區)、社會屬性(教育水平、婚姻狀況)等進行數據分析,從而獲得用戶的特征,梳理出信息標簽。基于用戶行為習慣畫像,是指基于用戶行為數據(關注內容、主要訴求)進行數據分析,從而獲得用戶的特征,梳理出信息標簽。
在網絡問政的全過程中,時刻伴隨著用戶的各類需求,如實體問題需求、及時回應需求、再次溝通需求等。這些主觀上的需求體現在用戶圍繞網絡問政的具體活動上,如發帖、評價等[4]。
本研究從網絡問政的一般規律出發,梳理網絡問政用戶畫像所具備的特征要素[5](見表1)。

本研究采用問政平臺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的用戶問政數據,按3%的比例抽樣2273條,圍繞上述用戶屬性與行為特征要素展開具體分析。
(一)年齡屬性
從抽樣數據看,問政平臺用戶年齡最大者出生于1931年(發帖時年齡90歲),最小者出生于2011年(發帖時年齡12歲)。從年齡分布看,出生于1986-1991年的用戶數量最多,發帖數合計1225條,占抽樣問政總數的53.8%。
數據顯示,問政用戶大多數是80后和90后,其中,30-35歲的用戶問政數量最多。該年齡段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維權意識,在遇到問題時知道通過網絡維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運用生命歷程理論分析,由于該年齡段人群經歷了主流媒體的黃金時代,對媒體的公信力具有較高認同,因此在維權平臺的選擇上,具有媒體屬性的問政平臺是其主要選擇。而對于更年輕的人群來說,在需要維權時,往往會選擇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6]。
(二)性別屬性
從性別屬性看,男性發帖數1940條,女性發帖數802條,表明問政平臺用戶以男性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用戶也達到了接近三成的比例,顯示其問政訴求不可忽視。
(三)地域屬性
從問政用戶的戶籍地域劃分可以看出,中心城區的問政用戶數量最多,達總數的66%,整個重慶主城都市區的問政用戶達總數的85%,其他區縣僅占15%。數據表明,重慶主城都市區的網民維權意識更強,遇到問題更愿意通過網絡問政進行表達。
問政平臺開通的“重慶網絡問政平臺”抖音號,目前已成為創新網上群眾路線、暢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截至2023年10月1日,總獲贊316 W,粉絲數21.05 W,總作品數2497條。其中,短視頻作品《重慶免費拍照圣地“白象居”謝絕參觀》,播放量達1001.7 W。此外,問政平臺還基于人格化特征打造了“臺臺”IP形象,以一個扎著雙重沖天辮的虛擬化女孩為基本形象。沖天辮在重慶方言中被稱為“沖天炮”(一種鞭炮),含有為人耿直、快人快語等性格特征,這與問政平臺“網絡民意橋,有事請吐槽”的品牌詮釋交相呼應。
為量化網民關注度,本研究針對年齡、性別、地域因素,均抽樣50條展開分析,力求找到問政用戶的共性特征,為提升問政效能提供參考。
(一)數據基準
從問政分類看,用戶關注度最高的問政類型前10類依次是:交通運輸、住房城建、市政規劃、教育教學、生態環境、勞動保障、市場監督、鄉村建設、醫療衛生、文化旅游。從歷史數據看,近年來,上述分類排序在問政平臺呈現出較為穩定的趨勢,可以作為后續分析用戶不同需求的基準。
(二)不同年齡用戶發帖內容分析
本研究抽取問政用戶數較高的兩個年齡組,分別是70后和90后,對其發帖內容進行分析(見圖1、圖2)。


兩個年齡組發帖量前三名均包含住房城建類,其中絕大多數帖文反映的是自有住房小區存在交房遲、配套差、違建多等問題,反映租房問題的極少,表明兩組問政用戶多數已購房。而從差異方面分析,在70后用戶的發帖中,關注度第二位的是鄉村建設。電話訪問12條相關帖文的發布用戶得知,有7條相關帖文的發布用戶并不實際居住在農村,而是通過家中長輩、鄰里鄉親轉告,或者逢年過節回家時發現了問題,進而在問政平臺發帖。90后用戶發帖量最高的是交通運輸類,23條問政中有5條提及自己有自駕出行的需求,4條提及自己有軌道出行的需求,表明自駕、軌道交通是90后用戶的重要交通方式。此外,還有1條提及航空,顯示出90后用戶交通需求的多樣化。此外,70后用戶對勞動保障類問題的發帖數高于90后,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前的就業市場狀況。
(三)不同性別用戶發帖內容分析
從不同性別用戶發帖內容看,住房城建是男女性關注的共性問題,占比均在兩性問政數量的前三名(見圖3、圖4)。
而從兩性問政的差異看,男性用戶對交通運輸類問題的發帖量更多,女性用戶對文化旅游、市場監督、勞動保障等問題的發帖量更多。


(一)用戶屬性及行為體現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從問政用戶的屬性看,重慶主城都市區用戶占多數。從用戶行為看,70后用戶更關注鄉村建設領域問題等,反映了近年來重慶城鄉統籌發展的成就,也從另一側面表現出部分70后問政用戶從農村來到城市發展,但又割舍不下鄉情的心理狀態。
把握好問政用戶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特點,是針對性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提升網絡問政效能的基礎之一。因此,在回復處理問政信息時,要在依法依規處理實體問題的基礎上,尊重群眾的情感訴求,擺事實、講道理地做好回復,提高問政回復滿意度。
(二)用戶屬性和行為分析助推決策數字化
基于社會認同理論,境遇接近人群在表達類似訴求時,存在內容接近的情況。公眾更愿意以群體的需求表達訴求,更傾向于將自身利益轉為公共利益,希望獲得更高的關注。還有部分用戶留言的問題,實際已在線下進行過求助,但他們仍會借助線上網絡留言等多渠道再次反映問題,以期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
職能部門可以借助問政平臺的用戶分析數據,實現社情的事前預判準備、事中分析引導、事后分析復盤。通過用戶行為數據的分析挖掘,助推決策數據化。
(三)用戶屬性和行為分析讓平臺策劃更具針對性、細分化、多元化
通過對用戶屬性和行為的分析,有助于問政平臺精準聯動職能部門,有針對性地策劃開展各類活動,提高網絡問政滿意度。問政平臺可以通過“匯民智”功能,引導群眾就部分共性問題向辦理單位提出建議。辦理單位可在平臺開展網上民意調查、網上聽證會和在線訪談,通過線上方式引導群眾參與公共事務。
提高網絡問政的數字化水平、提升問政效能和群眾滿意度,是今后網絡問政的著力點。如何用好用戶屬性及行為分析數據,是黨委政府、網絡問政從業人員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以重慶網絡問政平臺數據為基礎,分析問政用戶屬性及行為特點,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漫妮.“網絡問政”是密切黨群干部關系的“催化劑”[DB/OL].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16527898_189476,2015-05-27.
[2] 蘇冠賢,巫莉莉,肖華,等.基于用戶畫像技術的高校學生大數據分析模型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21(8):130-133.
[3] 張明柱,李郁,焦景麗.基于移動支付乘車數據的地鐵乘客畫像分析[J].鐵路通信信號工程技術,2022(7):83-86.
[4] 徐欣.網絡問政中地方政府對公民訴求回應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3.
[5] 王英,胡振寧,楊巍,等.高校科研用戶畫像特征分析及案例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0(4):35-40.
[6] 方興東,王奔.中國互聯網30年:一種網民群體畫像的視角[J].傳媒觀察,2023(1):60-72.
作者簡介 張芊,記者,研究方向:網絡輿情應對。 李想,助理編輯,研究方向:網絡問政運營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