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2月召開的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視頻會提出要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統攬,持續提升廣大師生思想引導的主動性、精準性、實效性;著力破解教師思政教育的重難點問題,全面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深入推進高校黨建“一融雙高”,壓緊壓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高校思政工作基礎能力建設。基于此背景,高校需要將新媒體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體系,以此實現教學改革目標。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發生了歷史性轉變,文章基于文獻綜合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活動為核心,深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問題。研究發現: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教育、新媒體等層面,大部分文章以研究評價方法為核心。同時,基于整體分析結果發現,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體系建構方面的文章內容較少,還擁有較大研究空間,有待充實和完善。因此,文章建議教師借助新媒體工具,豐富教學評價內容,轉變評價方式,合理應用評價結果,建設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體系,通過教學評價過程和結果,幫助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效率,明確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內涵,加強自我完善,確定合理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評價體系;信息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1-0203-03
我國網民的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手機網民人群達99.1%左右。大學生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最重要的參與者,新媒體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隨著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召開,各高校積極研究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方案,其中,如何有效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為核心,以新媒體為背景,重點總結評價需求、問題和體系,以此形成完整的研究鏈條。
(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新媒體時代對教學效果要求變得更高,不僅要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其操作能力。但傳統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內容側重于理論知識理解等方面,不能體現實踐教學的理解情況,不符合新媒體視域下的教學評價內容需求。基于此,教師應該跟隨新媒體發展形勢,選擇思想政治素質、知識理論、能力培養三元一體的評價內容,從而體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需求[1]。因此,教師挑選評價內容時,一方面,要增加實踐評價內容的比重;另一方面,應以就業為導向,體現新媒體市場的實際需求,設置與市場對應的實踐性評價內容。
(二)堅持自評與他評相結合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量較大、信息傳播速度較快,教師應該著重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增強他們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等綜合能力。結合新媒體教學理念,堅持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引領學生提高自我認識水平和評價能力[2]。除此之外,在選擇評價方式的同時,應搭建新媒體綜合性評價平臺,記錄階段性評價內容,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3]。通過他評和自評的模式,有助于學生了解他人的優勢,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積極向他人學習,掌握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水平。
(三)堅持評價與育人相結合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目的是育人,即引領學生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教師需要以此為核心,堅持評價與育人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環節的育人作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可以實現跨地域和個性化的信息傳遞。學生必須學會對接收的大量新媒體信息進行分辨,提煉有價值的內容,此過程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效果存在直接關系。傳統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結果形式單一、內容單薄,不能支撐思想政治理論觀點,直接限制了思想政治育人效果[4]。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新媒體時代需求,合理利用評價結果,引導學生綜合分析自己的表現,并根據他們的具體表現情況,明確教學方向,為培養德智體美勞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一)評價內容不符合新媒體思想動態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智能移動設備得到廣泛應用,上網已經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雖然互聯網信息直接影響學生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但教師依舊著重設置理論性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內容,故無法體現新媒體時代特點。如教師帶領學生觀看長征類的影視節目,確定評價內容為理解長征精神、體會長征精神等理論性內容。但學生根據上述評價內容,并不理解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方向,這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效果[5]。教師設置的評價內容具有單一性、表面性特點,學生無法通過評價結果發現重點思想政治理論內容,容易出現迷失學習方向的情況。
(二)評價方式不符合新媒體虛擬空間
新媒體以虛擬空間為分支,具有虛擬、信息傳播節奏快等特點,但教師忽視了新媒體虛擬空間的利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方式缺乏創新。同時,忽視了學生才是評價主體,故學生難以通過評價結果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教師帶領學生觀看長征的影視節目,活動結束后,直接根據學生的觀看狀態和討論情況進行線下評價[6]。一方面,此過程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模式,直接剝奪了學生的評價權力;另一方面,無法踐行新媒體虛擬空間評價,不利于改善新媒體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現狀。
(三)評價結果無法提升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主要指學生、教師對新媒體的認知、應用能力,但教師應用評價結果時,不能體現其媒介素養,該問題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的年齡較大,他們不能積極學習新媒體理念。在組織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活動時,容易偏離方向,不利于學生利用評價結果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水平[7]。其次,教師難以積極主動地提升自己的媒體認知能力,無法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最后,教師處理評價結果的方式流于形式,不能凸顯評價結果的價值。學生受到教師思維的影響,同樣不重視評價結果,導致評價結果的應用難以提升其媒介素養。

(一)加強創新評價內容,符合新媒體思想動態
新媒體思想動態包括理論與實踐融合內容,為體現其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的支持作用,教師應該設計思想政治素質、知識理論、能力培養三元一體的評價內容,實現新媒體與評價內容的緊密結合[8]。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受到新媒體思想的影響,對教學評價有較高要求,因此,教師應根據實踐性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活動,設置思想政治素質、知識理論、能力培養評價內容,形成立體、動態的新媒體評價體系。例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實地參觀、搜集與長征相關的資料、觀看與長征相關的視頻,并要求他們撰寫調研報告[9]。同時,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開展“我為長征精神點贊”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制作“紀念長征精神”微電影,并要求他們根據活動開展情況,評價自己和同伴的表現情況。教師設置的評價內容如表1所示。
結合新媒體實踐內容,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內容具有立體性、豐富性等特點,能夠滿足新媒體思想動態需求[10]。
(二)完善信息評價方法,符合新媒體虛擬空間要求
教師以新媒體為導向,結合虛擬信息技術,完善信息化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針對性、全方位評價[11]。新媒體時代,將虛擬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如網絡簽到、網絡評價等,促使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跟隨教師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教師搭建虛擬評價平臺,指導學生對自己、其他同學的行為表現進行綜合評價,一方面,提升評價效率;另一方面,整合虛擬資源,形成真實性、綜合性評價結果。例如,教師可開展微信公眾號匿名評價活動,要求學生通過虛擬平臺對自己、同伴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自動上傳至平臺,系統自動整合評價情況[12]。通過線上評價方式,學生大膽發言,對自己和同學做出真實評價,形成真實反饋,有利于提升評價結果的實效性。
教師結合新媒體虛擬空間的優勢,將學生視為評價主體,要求他們結合實際表現情況,做出客觀、細節性評價,從而滿足新媒體虛擬空間需求[13]。
(三)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符合媒介素養要求
為踐行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理念,教師應主動提升網絡技術應用水平,熟練應用騰訊會議、微信直播等媒介平臺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活動,并對學生的線上表現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則要借助新媒體媒介工具,反復學習、探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目標。教師要借助微信直播平臺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活動,整理平臺評價結果,分析學生的問題,并將評價結果發布在平臺上,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問題,并進行改正[14]。
教師應發揮評價結果的育人作用,實現綜合評價結果分析,給學生指明正確的改正方向,充分凸顯評價結果的核心價值。例如,教師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為基礎,錄制對應的復習視頻,要求學生完成復習任務。同時,發布與課程相關的題目,組織學生按時完成。平臺自動分析題目完成情況,總結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解決意見,學生做好針對性訓練,達到復習評價的目的。結合新媒體媒介平臺形成的評價結果,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正,從而達到育人目的,符合媒介素養相關要求[15]。
當前,教師必須適應新媒體環境,創新、改革思想理論政治理論教學評價活動,借助新媒體工具,充實評價內容、豐富評價方式、綜合評價結果,進一步保證實現真實、有效的評價活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新媒體工具,實現崗位化、專業化的評價,從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評價水平。
參考文獻:
[1] 肖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3,40(1):1-6.
[2] 申志宏,高少宇,申建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研究的現狀與思考[J].邯鄲學院學報,2022,32(1):104-107.
[3] 鄒瑞睿,張坤,沈言錦.人工智能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3):77-80.
[4] 黃晶晶.對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的思考:基于文山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的考察[J].文山學院學報,2021,34(5):92-98.
[5] 王芳.基于過程理論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研究[J].職教論壇,2021,37(8):147-152.
[6] 肖瀟.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前提性問題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38(5):24-28.
[7] 郭躍,董玉節.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的規范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5):53-55.
[8] 鄭凱文,紀佳妮.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評價的“三個轉向”[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22(1):94-96.
[9] 丁威.慕課視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的立足點和關鍵點:基于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述[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34(9):150-156.
[10] 郭秀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研究[J].安順學院學報,2020,22(4):58-61.
[11] 劉芳.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格化教學評價體系的相關探討[J].漢字文化,2020(7):147-149.
[12] 楊慧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9,33(6):15-18.
[13] 王菲.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研究:以衡水學院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10):33-34.
[14] 成芳.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教學評價機制[J].現代職業教育,2019(22):1-3.
[15] 常春紅,張忠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部教學評價與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8(11):84-88.
作者簡介 吳賽,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